复习课中密度测量实验的设计与教学技巧
作者:何小花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初中物理课教材中,密度测量占有比较重的份量,在教学大纲中,此内容往往定位在应用与综合应用上。在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密度测量的设计题频频出现,因此,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密度测量的设计教学。
但在初中物理复习课中密度的测量只局限于课本,只使用天平与量筒,学生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可用浮力、压强等知识来探求密度的测量问题,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如何进行密度测量的实验教学,我认为应把握如下原则。
a.先分后合、循序渐进。
“先分后合”的意思是:在进行密度测量设计与教学时,教师可将这类题细分为质量测量与体积测量。在学生熟悉质量与体积单项测量的各种工具,掌握质量与体积单项测量的各种方法后,再引导学生选择测量质量与体积的工具进行组合,寻找各种不同的测量密度的方案,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b.认识工具、深挖功能。
直接测量质量与体积的工具分别是天平与量筒,但间接测量的工具还有许多,充分认识各种测量工具的测量功能是密度测量的教学难点与关键。各项各种工具具体测量功能如下:
①质量测量。
用天平:对于固体可直接测量质量m;对于液体(如水),借助水杯,直接测量水杯及水的质量m1,与剩下的水及水杯的质量(倒水后)m2,算出水的质量m=m1-m2。
用弹簧秤:直接测量物体的重量,或间接测量液体重量,由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用量筒:对于液体,可直接测量体积,然后计算出质量;对于固体,如木块,令木块漂浮在量筒的水中,由漂浮条件可推出,m木=m水。
②体积测量。
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可直接测量V;测固体体积时,其中木块类,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将木块压没在量筒中的水中,重新读水位的刻度V2,则V=V1-V2;金属类可用细线将金属浸没在量筒中的水中。
用天平:直接测量固体质量,间接测量液体质量m1-m2,由公式V=m/ρ计算固体或液体体积。
用弹簧秤:对于密度已知的物体,直接测量物体重量,或间接测量液体的重量,计算其质量,由密度公式计算固体或液体体积;对于密度未知物体,直接测量物体在空中的重量G1,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示数G2,F=G1-G2求出体积:V=V排=(G1-G2)/ρ水g。
用刻度尺:对于形状规则物体,可直接测出相关的边长,算出体积;对于可变形物体(如番薯类),切成规则形状后,再测量其体积;对于均匀水柱,测量水柱高,由V=Sh可求出其体积。
c.借助方程、巧求密度。
密度与液体压强、浮力紧密相连,因此,利用与压强或浮力有关的等式布列方程,也可以巧妙地求出物体密度。
例如,在U形管的左右两管中注入水与待测液体,利用U形管内液体静止时,测量出两管中的液柱的高度h1、h2液体静止时,两管液体产生的压强相等,由此列方程ρ1gh1=ρ2gh2。
密度小于水的柱形固体,漂浮在水面时,利用刻度尺可以测量柱形物体的高度h1与浸入水中部分的深度h2。由物体漂浮条件可列出方程ρ水gsh2=ρ物gsh1,从而求出物体密度。
d.重视细节、准确表达。
首先,实验步骤的安排要科学。如测量液体密度时,应该先测液体与杯的总质量,后将液体倒入量筒读出液体体积,再测剩余液体与杯的质量;测固体密度,先测固体质量,后测固体体积。教师要反复强调实验步骤安排有利于提高测量的准确程度。
其次,实验步骤的书面表达上要准确,学生在这一方面主要有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对各步骤中测量的直接与间接量往往混淆不清。步骤中首先要写出是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然后才写出间接计算的物理量;二是在实验步骤叙述上缺乏条理,学生通常不是条分缕析地叙述实验步骤,表现出思维与逻辑混乱;三是在推导密度的表达上出现错误,在密度的表达式的推导中,学生为了省事,常常将一些间接量直接带入公式进行运算,或莫明其妙地加入一些新的未知量;四是学生代数式的运算技能不强,从而导致最后的结果出现错误。
e.动手动脑,注重创新。
由于密度测量设计题五花八门,变化多端,学生对此有很大的畏难情绪,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在物理教学中师生要遵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将一些验证型实验改为设计型实验,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开放实验室,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开展实验。
教师还要给学生布置适当的密度设计的书面作业。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方式的解题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如,运用提供的固定器材,设计多种测量密度的方案;或将实验器材作适当的替换,寻找不同的测量方案;将不同器材进行各种组合,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案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