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音乐论文 >> 资源正文
音乐课,让学生置身在“美”的体验中
        ★★★
【字体:
音乐课,让学生置身在“美”的体验中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音乐新课程标准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首要的基本教学理念。但长期的音乐教学存在着“重技轻艺”的倾向,即重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艺术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许多音乐课理性有余,情感不足,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在乐理知识、识谱和被分解成支离破碎的音乐中找不到乐趣,不能融入音乐,当然也谈不上审美。所以“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通过“突出情感体验强调对音乐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强度,使人们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和谐的沟通与交流,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憾的艺术效果与境界。

一、创设怡人的环境,聆听音乐,遨游在“美”的音乐王国。

教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这种活动总是与情感密切相连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只有融进一定的教学环境,成为一定的教学情境的组成部分才能成为教学的积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由此而知,学生是在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推动下开始感受,思考和体验的。因此,课的开始就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积极的状态,激起对课的内容的期盼和渴望,从而陶醉在艺术教育之中。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抓住课前这一重要环节,着重以美入手,按教材的要求,情境导入。也就是说,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将它带入美的旋律之中。例如第11册竹笛独奏《荫中鸟》这首乐曲,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放映大森林的一些画画,营造出一个与音乐相符的环境气氛,然后要求学生按照乐曲情节,每人扮演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在欣赏过程中,有好多同学扮演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有的把小手慢慢张开表示花儿开放;有的装扮成一棵小树在微风中随风摇荡。他们边听着音乐边自由地舞动,全身心地融入到音乐情绪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他们如临其境,切身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内容,遨游在“美”的音乐王国。

二、营造实践空间,体验音乐,陶醉在“美”的音乐乐园。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但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音乐。

在《动物说话》的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现空间,让学生大胆地模仿音乐中的动物,演唱时用肢体语言和声音表现活泼可爱的动物。

学唱歌曲《动物说话》时,歌中的间奏是学生较为难掌握的一个环节。

1=D  2/4  63  32 | 35 3 |( 5656  33 | 12 12  3 )| 62  21 | 23  2 |( 3235  2 | 6161  2 )|

但在仔细观察教师的范唱后,让学生找出老师的演唱中什么地方没有唱?并思考;为什么?这一难点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学生们便能准确地演唱歌曲中的间奏处。这时再请学生在这两小节中编上自己喜爱的动作,愉快地表演,学生们智慧的火花便开始迸发,有的晃头,有的拍腿,有的跺脚,有的学小兔跳,有的学小狗叫……

奥尔夫的教育体系注重实践、多种感官参与的形式,我就通过听一听动物的声音,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在找一找音乐听描绘的小动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通过把小动物贴在适合它生活的环境来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通过演唱歌曲,培养学生的歌曲表现能力,这样不但适应学生学习音乐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稳定的注意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敏捷、迅速和准确的反应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大脑的全面健康发展。另外,在演唱歌曲时用形象的动作边唱边跳……这一系列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歌曲,让学生获得音乐美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欢愉。

音乐教师应把音乐中一切在人类心灵里占据地位的东西都拿出来提供给学生以感性和情感,让学生深刻体验到美的愉悦,陶醉在音乐王国。

三、融入多元文化,创编音乐,沉浸在“美”的音乐之中。

审美创造力是一种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在审美感受能力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他们善于表现自己,表现欲望极强,我们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歌表演。使学生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通过自己的创造表现出来。如在学习二年级《大鹿》一课中,我首先用简单的故事情节把孩子引入到歌曲的学习,待歌曲基本学会后,我便请学生大胆想象,把创编的故事继续改编或发展。在讨论中有的同学说“应在大鹿的家布置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并且要有一条弯弯的小路”;有的同学说“现在都提倡保护小动物不能随便捕杀,我们不如把猎人改成恶狼吧”,经过讨论大家一致通过。紧接着一个同学补充说:“路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长着许多各种各样的蘑菇,可先让小白兔在森林里采蘑菇”; 还有的同学说“大鹿虽然把小白兔救到屋里,可是大灰狼还在外面呀,我们想什么办法把大灰狼赶跑呢?”于是就这一问题学生又开展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说“大狗熊跑来帮忙了,大象也来帮忙了,还有可爱的小刺猬”,学生们边说边用憨态可鞠的样子表演着。这时有人提议把以前学过的歌曲《保护小羊》改为《保护小兔》来表演赶豺狼这一段故事。由于赶走了恶狼,大家都拍手叫好,最后以所有动物都高兴地跳起了舞做为这个音乐剧的结尾。经过大家热烈的讨论最后制定了以下表演方案:早晨的大森林太阳升起来  —— 小白兔到森林里采蘑菇   ——    突然远处传来恶狼的叫声   ——   于是小白兔拼命向着不远处的大鹿家跑去    ——   小动物们听说大灰狼来了都跑来帮忙  —— 大家都为赶走了大灰狼而高兴的跳起了舞。这样,孩子们心理得到满足,情感也充分表达出来了,为课堂创设了一个自由、轻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认识、体验和创造音乐,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以情传知,体验“美”的音乐世界。

审美感受力就是审美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协调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个体对审美对象完整地把握和领悟而产生的愉悦。音乐新知教学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获得新技能,也就是让学生完整地把握和领悟音乐形象。

音乐教学多为感知教材。感受美的内涵以达到鉴赏美的目的。而设计的范筹是主要的新课的教法。教师的范唱是运用歌声的表现形成,把儿童吸引到新的意境中去。教师的影响力十分重要,仪表,语言,声音都会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理解和模仿,从而让学生在视听的基础上“模唱”。唱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体会形象美,表现形象美的关键。为了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去感染和教育学生,陶冶他们的品格,丰富他们的感情,我们可采用范唱、讨论、练唱(分组练唱,独唱,合唱),利用乐器伴唱,欣赏等教学方法,并适时机,恰如其分地融合范唱,这样就很好地解决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讨论的设计是为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诱导儿童对歌曲的文字形象和音乐形象,积极的思维活动。谈论自己对歌曲的初步印象和认识,并能区分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丑的,怎样地吸收与批判。练唱也是对歌曲的再创造过程。教师采用各种方式的教学,激起儿童情感的共鸣,以便学生演唱时的艺术再创造。并对歌曲中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音色以及拍节,调式,调性,情绪的各种变化进行重点很好地把握,从而去感受音乐形象。欣赏是为了更好地体会那些美好的形象。利用乐器伴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情绪,帮助学生掌握旋律中的节奏,音高,丰富演唱效果,从而达到鉴赏美的目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学生的精神生活,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体验音乐美感,从面促进学生感知、情感、想象等感生方面的健康成长。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