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论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重新审视“素质教育”口号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难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仍旧难以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传统的教学目标、陈旧的教学方法、单调的教学交流、枯燥的教学训练,都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抑制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进行“开放式”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是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低年级学生由于入学时间不长,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而学习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健全学生更弱。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课上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使学生的脑、手、口动起来,主动参予学习,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教学中,我针对聋生特点,认真设计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在积极参予课堂教学的同时,主动参予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数学活动课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课程。教育的目的在于弥补数学学科课程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志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形式多样,突出活动性。
活动性表现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思维,动口表达交流,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学生活动的内容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注重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数学活动课程,突出表现为数学教育在活动中进行,即“数学 +活动”。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外显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内隐观念性活动(动脑),要注重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让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愉悦、轻松、快活。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正说明了这一道理:“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体脑结合,手脑并用,减轻了学习负担,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实践与自主是数学活动课的精髓。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第一要素。就实践活动课而言学生才是数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是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与具体的指导。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如:在我设计的《理财小能手》这一活动课程时,做了一个前期准备:即在教学完人民币的认与计算之后,我便鼓励学生独立购买一些价格比较低的小商品,并组织学生去超市购买4元以下的一件商品,观察付钱与找零的过程,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在课程活动中,我没有直接将书上给出的价格罗列出来,而是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把了解的一部分商品价格报出。在不断报价的进程里,计算两件或多件商品的价格,估算要准备多少钱,判断准备的钱够不够买商品。紧跟着,再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测算5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最后,由学生自由购买商品。整个课程,自始至终,都由学生占主导地位,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教师只起着引路的作用。
在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中,注重形式的多样是必不可少的,我采用多种多样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如“开火车”、“夺红旗”、对口令、抢卡片等数学游戏,数学游乐园,智慧宫,小制作,讲数学家的故事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看、听、做、说、评等具体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二、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课,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课既能在知识水平上有所提高,又能心情愉快,得到激励。例如:动手操作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顺应了小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既能引发兴趣,集中注意力,又能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愉快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如在教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我设计了一节《扑克牌游戏》的活动课,要求学生分别拿好1(A)— 13(J表示 11,Q表示 12,K表示 13)的扑克牌,谁先出牌,谁就说运算方法,对方算得数。甲同学任意抽出一张“ 4”字牌,乙同学任意抽出一张“ 13”(K)牌。甲说用加法计算,乙同学就口算4+13=17;……学生经常玩这种游戏,对他们口算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在游戏过程中,还可以采用抢红花、分胜负等形式,增加快乐的气氛,使他们觉得乐趣无穷,玩得轻松,学得愉快,同时还可以满足他们的好胜心,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故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少,头脑中储藏的表象材料还不丰富,处于无意想象向有意想象的发展阶段。讲故事不但能激起他们学习的极大兴趣,引发他们美好的向往,而且还可以促使他们有意想象的健康发展,培养起初步的创造能力。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配合已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设计一些“数学故事会”,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史、数学家的 故事、有趣的数学知识,介绍好的学习经验,指导学法。如“数字的由来”、“有趣的数学诗”、“华罗庚、 陈景润的故事”、“常用速算法”、“奇妙的 0”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也是十分有用的。
三、精选内容,注重普及性。
数学活动课既然列入了课程计划,就应当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因此,在没有统一教材的条件下,我们所选内容既应与数学学科紧密联系,又要结合学生实际,拓宽知识面,突出重点;内容既要有科普知识方面的,又要有科技活动方面的;既要突出操作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动手做一做,又要有阶梯性,以利于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学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计算以后,我安排了一节《智力大比拼》的活动课,通过“走迷宫”、“连线成画”(复习20以内数的顺序),“走方格”(复习20 以内数的计算),“电脑博士考考你”(计算机随机出题,每个学生自己上机答题,计算题评判,并给出鼓励性评语)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自主地复习、巩固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在数学活动课中,也应考虑到异步性原则,提倡保留“异步”。数学活动课不象数学学科课一样,要求学生考试成绩至少“及格”,最好“优秀”, 师生都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分数”包袱。活动课从思想上师生均可完全“放开”,同一年级同一内容,在培养层次上可以不同,效果上允许差异,发展上不受限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兴趣转移,以满足学生多种兴趣爱好的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有所得。 四、精心设计,渗透创新性。
“思维就是操作,思维是内化的动作——在头脑中进行。”(皮亚杰论)思维的发展必须通过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操作,才能树立清晰明确的具体思维形象,使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既要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更要重视形象思维的发展和深化,形象思维是基础,它直接与创造性思维联系。因此,低年级尤其要重视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活动课程,可以安排大量的思维训练内容和动手操作内容,通过这些充满了数学逻辑分析、综合、归纳、判断、推理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励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勤思、善思,得到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熏陶。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认识后,设计一节《数图形》的活动课,让学生在教室中、到校园里、上操场上找一找、数一数,在这基础上,给出一些混合在一起的图形,让学生数一数,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通过思维训练课,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又渗透了一些现代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维,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有效思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
总而言之,数学活动课是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因此,活动内容对每个学生来说不是绝对划一的,而是会存在明显的弹性。所以一节成功的数学活动课应着眼于给学生创设探索、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愉悦身心,激发潜能。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不同的收获,获得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