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决定了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必须由一定的物理情景和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师生共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掌握事物的规律。我就本着这一出发点,对义务教育版初二物理《平面镜》的课堂教学作出适当的改革。
一、用悬念式实验引入课题 上课伊始,我采用了一套自制教具“平面镜成像演示器”,结构外形如图(1),仪器由.底座、转盘、底板、暗箱、破璃板等部件组成。仪器按图组装好后预先放好两支蜡烛的位置,用书本或布将玻璃板遮住,点燃蜡烛后,将书本或布拿开,在讲台上转动底板让各个角落的学生装观察暗箱里的蜡烛有没有点燃?学生们可以非常清楚地观察到暗箱里的蜡烛被“点燃”了。(说明:仪器采用转台克服了课本中演示实验只能让一部分讲台正面的学生观察到现象的缺点。采用暗箱可以克服学生从侧面观察和白天光线太强影响效果的缺点。)然后问“真的点燃了吗?”,而后把暗箱的顶盖、侧盖、后盖一一打开,学生会惊讶地发现暗箱内的蜡烛竟然没有燃烧。接着便引入新课。
二、采用直观教具深化主题
在演示完暗箱内的蜡烛没有被点燃的现象之后,便引导学生分析,既然暗箱内的蜡烛没有被点燃,看起来又好象真的被“点燃”一样,跟真的蜡烛发光的光源感觉一样,如果把箱外这一支吹灭,则箱内的那一支好象被“吹灭”,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箱内的那一支蜡烛是箱外这一支的像,而且是虚像。接着记下两支蜡烛在底板的位置,而后将底板侧起正面朝着学生,让学生分析它们的位置关系。仪器的底板上已经事先画好的象围棋棋盘格一样的小格,只要数出两支蜡烛到镜面的格数和这两点之间的连线,学生自己便不难得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这个结论。然后,再将这两支蜡烛比较它们的大小,同样可以得出:像与物体大小相同。换另几个位置重复上述结论。通过以上展示,便将平面镜成像特点一一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7,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三、采用模拟的方法突破难点
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教学大纲没有要求理解,也没有要求学生会做平面镜成像图。教材采用光的反射定律说明平面镜成像原理,学生不易理解而感觉枯燥无味。若采用折纸条模拟的方法教学,与物理的真实性相符,用不着费口舌学生却能得到鲜活的印象,而且师生一起动手,将一张三角形纸条代表从点S发出的射向平面镜的那条光束如图(2)。教师的纸条的足寸与事先在小黑板上画平面镜成像光路图的尺寸吻合。先将纸条卷起来,然后慢慢展平,遇到平面镜的镜面直线MN后,发生反射,翻折过来形成反射光束,如图(3),然后,再将SMN部分翻转另一面,将成为反射光束的反向延长线,其交点是S的虚像点S’,如图(4)。在用纸条模拟演示过程中,只要稍加说明学生便可形象直观地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物理过程。从纸条的折叠和展开过程中能形象生动地认识平面镜成像对称的特点。
四、 以实际生活中的实物展示应用
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除了教材中提及的外,教师还可以展示实际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例。例如,家庭装修用的抛光的大理石板表面和磁砖表面,表面光滑的不锈钢板等。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可拆卸的潜望镜,拆开后讲述两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并学生用的等边三角板测量平面镜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为45度,还可以动员学生一起自制潜望镜作为课后小制作,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参展。
本节课教学的改革充分运用了直观教具,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快捷地表达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让学生得到一个全面的具体的、真实的物理图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