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二教”学生收获了什么 |
危德雄 陈贵忠
我校开展了“一课二教”的教研活动,这次是由五年级一班的刘老师和五年级三班的张老师分别执教《鲸》这课。在教研会上,这2节课引起了较大争议,现将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简述如下:
《鲸》教学设计A,刘老师执教
1.填一填
课文第一自然段用具体数字写出了鲸很大,刘老师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有关数量词,然后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将数字填在括号中。
2.说一说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鲸的进化过程,刘老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鲸,将这一段话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转述给同学听。
3.比一比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按鲸的种类写了鲸的生活习性,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并找出描写它们生活习性的语句,然后填充下列表格。
种类 项目 |
有无牙齿 |
食 物 |
呼 吸 |
须鲸 |
|
|
|
齿鲸 |
|
|
|
4.画一画
文章第六自然段写了鲸怎样睡觉。教师让学生读书后想像鲸的样子,然后根据脑中的形象把它们睡觉的样子画下来。
5.注一注
为了解决“鲸不属于鱼类,是哺乳动物”这样的问题。教师模拟记者招待会的办法,让学生一个人当发言人,一个人当记者发问。
6.课后练习
写下“记者招待会”的发言内容。
整堂课由于逐段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教学显得很有条理,每段学习教师又采用了许多新奇的方法,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教师感到很满意。
《鲸》教学设计B,张老师执教
1.读书质疑:
引导学生读课题——读课文——读插图——读习题。读后让学生质疑,他们提出的问题有十来个,经过筛选,教师出示如下几个问题。
(1)课文是怎样来说明鲸很大的?
(2)鲸的生活习性怎样?
(3)为什么说鲸是哺乳动物?
2.合作探究
让学生从上述3个问题中自愿选择一个进行自主探究,可以读文,可以标记,可以画图,可以展示图片。
学生自主学习后,老师要求按问题不同分成3个大组,并把较多人的大组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约4~5人。小组长组员分工,每组有人读书,有人展示资料,有人画画,有人表演,有人评议。下面是一个组的汇报实录。
组长:我们组研究的主题是“为什么说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类”。我把有关内容读一读。
组员1:我画了鲸的演变图。请大家看。
组员2:我们是通过将鲸与鱼比较来说明的,一个当鲸,一个当鱼,我们来进行对话。
组员2:我是鲸,我用肺呼吸。
组员3:我是鱼,我用腮呼吸。
组员4:我当评委,我认为表演的2号同学做得最好,很有趣……
3.积累内化
(1)师生对话,漫谈从这篇课文写作方法上得到的启示以及学习后的感受。
(2)摘抄美词佳句。
4.学以致用
从下列作业“超市”中任选一题完成。
(1)动笔画出鲸睡觉的样子。
写一封建议书,建议人们不要随意捕杀鲸。
(2)运用本课的说明方法,写一种动物。
(3)如果鲸想去参加鱼类的盛会,有鲨将军把门,他们会怎样争辩,请展开想像写出对话,重点是写好鲨将军怎样说服鲸。
在评课时,主要有如下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第一节课(刘老师执教)比第二节课(张老师执教)上得好,分段讲解使教学过程显得很有条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填一填,说一说,比一比,画一画,演一演,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老师布置的任务也完成得不错,与教师配合默契,应评为优质课。
另一种认为:第二节课(张老师执教)比第一节课上得好(刘老师执教)。这节课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书由学生读,问题由学生提,探究的主题由学生选,答案由学生找,采用了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融为一体。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评为优质课。
最后结果,由于赞成第一意见的人多,刘老师教的第一节课被评为优质课
课后感想:
刘老师的教学,从表面上看,教学秩序井然,教学气氛又不失热烈,教学形式多样而不显花哨。但这样井然的秩序是来自于教师逐段地展开教学,这种教学从平面展开,学习活动亦步亦趋,是一种呆板的秩序,教学气氛热烈是由于每段内容教师都想出了“妙”招,学生按教师设计的办法表演,激发了学生浅表的兴奋。但这些都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是教教材,学生收获的是课本的知识和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教育,享受的是“戴着枷锁跳舞”的愉悦。
张教师的教学却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展示在大家面前,在这种教学中学生收获的是:
1.激发了主体的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是自己的事,书靠自己读,问题靠自己提,答案靠自己找,办法靠自己想,练习靠自己做……自己学语文还要自己讲究方法,可以读一读,查一查,画一画,演一演,写一写等。所有这些都得靠自己,教师只是帮一帮,引一引,导一导。
2.提高了合作能力。学会合作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素质。这次教学是很好的一次合作学习的尝试,有先自主再合作,有具体的任务一学生提的问题,有明确的分工——组内每人担任一个角色,有及时的评价——师生评价,有一个合作氛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3.培养了创新精神。这主要体现为:①质疑,“疑,思之端出”,创新源于疑问,在学生读书后,就让学生质疑,并带着疑问让学生进行探究。②发散,一篇课文提出多种问题,一个问题,引出多种答案,一种答案有多种汇报方式。③想像,“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想像力推动着进步”,借助语言想像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借助课文想像水族动物语言和动作神态。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不是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课文这个平台,课前伸向与教材相关联的领域,课后将教学到的方法应用于实践。教师的创造给学生很好的示范。
(作者单位:福建宁化济村学区/宁化实验小学)
摘自《小学语文教学》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