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教学建议 |
师宗县五龙中心学校 付余红
《三味书屋》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教材中的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介绍了三味书屋的样子以及鲁迅小时候严于律己、勤奋学习的故事。教学本课,可从看图入手,把看图和学文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图文互补的优势,培养学生观察图画的能力和理解课文的能力;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读懂每个自然段,能给自然段分层并归纳出段意,为练习给课文分段打好基础。
一、简介鲁迅,解释课题
新课开始,教师放映鲁迅投影片或出示挂图,对他的生平作简要介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鲁迅之间的距离。介绍后可设问:鲁迅先生是这么一个伟大的人,他童年的故事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板书课题,介绍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就是写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和在那儿发生的一个故事。人们为了纪念鲁迅,在他的家乡绍兴建立了鲁迅纪念馆,三味书屋是纪念馆的一部分。
二、初读课文,图文结合理清文章脉络
可按以下三个步骤指导学生初读课文:①出示三味书屋挂图,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朗读课文的录音。②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事。通过讨论,了解课文的结构:三味书屋的从前和现在———三味书屋的布置陈设———“早”字的来历和这件事对鲁迅的影响。
三、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1.讲读第1自然段。这段有一句话,讲了两层意思:①三味书屋从前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②三味书屋现在是鲁迅纪念馆的一部分。通过阅读这一段,使学生知道讲一件事时可按时间顺序叙述。学会用“从前……现在……”句式说话。思考:①三味书屋从前是什么?理解“书塾”。②三味书屋现在是什么?(鲁迅纪念馆的一部分)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并勾画出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从前 现在)。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三味书屋的陈设是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图。
2.出示挂图,讲读第2自然段,重点认识三味书屋的样子。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观察图画,然后教师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①书屋正中的墙上有什么?②画前面是什么?③书桌分列在哪里?④鲁迅的那一张桌在哪里?在引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画面内容,找出文中表示方位的词语(正中 前面 东北角)并按方位词分层并归纳出层意。第一层(第1句):书屋正中挂着一幅图画。第二层(第2句):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第三层(第3、4句):四面是书桌,鲁迅的书桌在东北角。从方位词可归纳出作者的描写顺序是什么?(中间→四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鲁迅小时候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情景,归纳段意: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的座位。
3.讲读第3自然段。本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鲁迅从小就严于律己,勤奋学习。可用下面问题导读课文:①鲁迅小时候的家庭境况怎么样?(贫困、艰难)课文中的哪句话具体描写了这一境况,读一读这句话。(鲁迅的父亲害了病,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一面……一面……”“几乎天天”等词语的含义,为理解鲁迅上学迟到的原因做铺垫。②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鲁迅怎样对待这件事?(引导学生着重认识两点:a.“默默地回到座位上”,说明鲁迅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b.在书桌上刻了个“早”字,表明鲁迅改正迟到的决心。(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引导学生正面领会鲁迅小时候在书桌上刻“早”字的做法,不要争论该不该在书桌上刻“早”字,以免冲淡课文主题。③鲁迅“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了心里”,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坚定的信念”指什么?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
4.练笔:仿照课文第2自然段的写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你家的客厅或卧室的布置写清楚。
摘自《云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