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四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海滨小城》教学片段及评析
        ★★★★★
【字体:
《海滨小城》教学片段及评析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7
《海滨小城》教学片段及评析


河南省潢州师范附小  方长洲

 

《海滨小城》是人教版六年制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下面是教学该课的几个片段及其评析:

[片段1]

师:同学们都是“游客”。现在我们到小城去逛逛,用随身携带的“照相机”,拍下最喜欢的一处景物,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生读书、讨论、交流、评议)

师:谁愿意把你拍的最美的一处景物介绍给大家我们共同来欣赏欣赏。

生:我拍的是小城的庭院。庭院栽了很多树,初夏时节,满院飘香,凤凰树上的花开得火一样红,真美啊。(出示CAI课件:庭院美景图)

生:我拍的是小城的公园。公园里榕树很多,环境幽美。榕树像撑开的绿绒大伞,叶子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出示CAI课件:公园美景图)

生:我拍的是小城的街道。街道十分干净,是用细沙铺成的,走在上面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舒服。(出示CAI课件:街道美景图)

师:同学们拍摄的小城的这几处景物,分别抓住了庭院、公园、街道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这座小城所特有的美丽与整洁。

【评析】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拍照”,也就是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选择自己欣赏的语言文字品味,可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诱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片段2]

师:作者又是怎样观察小城的呢?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研究、讨论的作者观察海滨“三要”(要确定观察点、要按一定顺序、要抓景物特点)的方法自己分析、探究,比较比较作者观察小城和观察海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学生读书、交流)

【评析】如果说引导学生学习、总结作者观察海滨的方法是教师“扶”着学生走路的话,那么在此处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则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走路。进行学法迁移训练,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

[片段3]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

生:老师,课文中说“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贝壳怎么会寂寞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位同学理解,请帮帮忙。

生:寂寞就是孤单、孤独、冷清的意思。

生:课文中说贝壳寂寞,并不是指它孤单、冷清,而是说这里的贝壳很多。

生:贝壳遍地都是,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它,贝壳就显得寂寞。

师:谁还有不同的见解?贝壳仅仅是多吗?

生:贝壳不仅很多,而且很美。生:课文中说,沙滩上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都有,写出了贝壳的色彩美。

生:这说明多姿多彩的贝壳把沙滩打扮得很美丽。

生:这和下文“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形成了对比,也写出了沙滩的美。生:作者写贝壳寂寞,实际上写出了沙滩的静态美。

生:对,贝壳的“寂寞”写出了沙滩的静态美,而船队的“喧闹”则写出了沙滩的动态美。师:说得很好。从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你能体会到什么吗?

生:我体会到理解词语不能只看它的字面意思。

生:我体会到理解词语要结合课文内容。

生:我体会到理解词语还要联系上下文。

生:我体会到理解词语还要看它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

师:同学们很会动脑思考。我们理解词语,不仅要理解它的本义,还要结合课文内容、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来理解它在课文中的意思和所起的作用。

【评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积极思维的开始,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则是一个再读书、再思考、再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包办代替,不越俎代庖,不急于告诉学生现存的答案和结论,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尊重学生主体感受,使学生的“潜能聚集在一起发挥,智慧汇拢到一处碰撞”。

摘自《江西教育》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