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教学探微 |
河南省商丘市 李秀伟
人教版小语第三册第七单元《我是什么》是一篇新编科普短文,它与《四季的脚步》、《清清的溪水》、《植物妈妈有办法》一同向学生介绍动植物知识、自然常识,进行环境教育。其中,本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进行设计。
一、悬念激趣,整体感知
根据课文特点设悬念,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想把一个调皮可爱的小朋友介绍给同学们,大家想不想认识他。”这样设计导语不仅能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而且容易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紧接着,听课文录音,让学生边听边猜“我”是谁。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会自然地猜出是“水”。然后,按课文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二、紧扣主线,引导质疑
文章的主线是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思路,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细读课文,不难看出:本文的重心落在一个“变”字上,全文围绕“变”字进行说明介绍,先写水的形状变化,接着写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状态变化,最后写了水的性格变化及给人类带来的贡献和灾害。在教学中,让学生朗读“我会变”,理解课文第一部分即水的形态变化,根据这个概括性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教师提问: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我会变成什么?我是怎样变的等问题。)理解了这一部分,继续引导“我还有什么变化?”自然过渡到下两部分。使学生思考“我在池子、小溪、江河、大海的状态有什么不同?”“我的性格有什么变化?”“我温和的时候怎样?”“暴躁的时候怎样?”根据这样的思路理解课文,不仅教给了学生从揭示重点、句子之间的联系方面质疑问难的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勇敢的个性和探求知识的好奇心。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益
1.投映画面,突出重点。学习第一、二自然段,首先抓住中心句“我会变”引导学生质疑。然后,根据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能使问题变得形象、生动、直观、简单的优势,展示水的不同形态,帮助学生加深对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的形态变化的理解。最后,要求学生看课件,把前两段内容加以整理,有中心、有条理、有感情地复述出来。通过复述训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积累语言,培养他们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目的。同时,解决了教学重点。
2.对比参照,加深理解。在理解“白衣服、黑衣服、红袍”这些词语时,指导学生读一读,想想“云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像,从而在头脑里“构建”出课文所要说明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动笔画一画,把自己所画的进行介绍。最后,利用多媒体对比参照,从而使学生知道它们分别指的是“白云”、“乌云”和“霞”。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读、想、画、说,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这样,给学生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进行了从语言到思维到图像再到语言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动态画面,解决难点。本文的第三自然段是一个长句,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学习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段中的动词“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表演理解这些动词。接着提问:为什么说“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让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利用多媒体,出示水在这些地方的不同状态,紧接着做填空题:平常我在池子里(
),在小溪里(),在江河里(),在海洋里()、()。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换为声音、图像、文本。动画等动态信息,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呆板固化的不足,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解决了教学难点。
4.收集信息,再现场景。讲解课文第四段,从整体把握,引导学生思考“我”的性格有什么变化。利用找反义词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温和”、“暴躁”两个词语。之后引出“我温和的时候怎样?”“我暴躁的时候怎样?”让学生交流课下收集的有关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和带来灾害的资料,使学生知道水对人类既做出贡献,有时也给人类带来灾害。通过交流,学生既得到了口语交际训练,也培养了其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接着,利用多媒体显示水对人类破坏的资料,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学生讨论:“人类想出哪些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从而使课堂更加丰满,同时,完成了使学生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的教学目标。
四、识字、写字
教学中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识字能力,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生字,课内检查预习情况,针对学生有困难的地方进行指导。如:
“硬”:韵母是后鼻音,不要读成 yin;利用找
反义词的方法理解词义。“散”:多音字,在本课读时sàn,“散”的右边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
五、延伸课外,渗透教育
打破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突破单纯注重知识和智力的局限,根据教材拓展延伸,讲述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给人类做了许多贡献。”联合国有关专家指出,21世纪是“淡水世纪”。如果不节约用水,大自然就会惩罚我们,前些日子,刮的“沙尘暴”就是干旱缺水造成的,让我们深受其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并组织学生开展“节水小卫士”的活动,帮助、监督身边的人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使更多的人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摘自《小学语文教师》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