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吞掉”、 “玉盘”、“落”、“似的”、“一般”、“挨”、“微笑”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全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初步认识月食形成的原因。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描写月亮变化的语句和爸爸的话,从中了解什么叫月食,月食形成的原因。
难点:知道月食形成的原因。
教具准备
月食全过程的活动幻灯片、 三球仪、 投影仪、小黑板、
录音磁带、彩色图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言引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听了奶奶讲天狗吃月亮的故事。天狗为什么吃月亮?奶奶说的话是真的吗?请把书打开。
二、讲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二部分(三至六段):
现在,我们和他们一起来到河边看月食。(演示幻灯片,创设情境)你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讨论)这时的月亮是什么样儿的?(又大又.圆)
(1)学习第三段;
①默读课文。哪句话描写了此时的月亮?请你找出来o(指名读、齐读)把“圆圆的月亮比作什么?(大玉盘)“银光”指的是什么?(月亮的光)“落”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指月亮照射)
②分角色朗读第三段。
(2)学习第四段:
①话刚说完,看见月亮发生了什么变化?把表示月亮形状变化的词语划出来。(不是圃的→成了小船一般→像镰刀→像眉毛→像细钩→只留下个红锅色的圃影子)
②演示幻灯片。(教师边演示边引说)
③说一说,你看到月食时月亮是怎样变化的?(边板书边贴出月亮形状变化的图片:“开始是……话刚说完……”)月亮是一下子被“吞掉”的吗?你从课文哪些词语知道的?(从“慢慢地”, “接着”, “一会儿”等词语知道月亮不是一下子被“吞掉”的,而是渐渐变化的)“吞掉“与”吃掉”有什么不同?(“吞掉”是整个儿吃掉,不嚼,是“吃掉”的一种方式)课文中的“咬去了一块”的“咬”又是什么动作呢?(请一位同学上台动作)
④课堂练习:(打出幻灯片)
选词填空
①吞掉②食⑧咬④吃
1.只见月亮好像被什么( )去了一块似的。
2.天狗( )月亮是真的吗?
3.爸爸带我们去看月( )。
4.月亮不是一下子被( )的。
⑤齐读课文。月亮形状发生变化,还有什么发生了变化?(天色越来越暗)开始时月亮有喂光,在较短的时间里,月亮的光亮部分越变越小,这是月偏食的现象。最后全没光亮了,这就是月全食的现象。
(3)学习第五段,
①我们已经看了月食的经过,月食真的像奶奶说的那样是天狗吃月亮吗?爸爸为什么要带我们去看月食?(讨论回答)
②月食是每天都能看到的吗?月食是很难见到的一种天文现象,那什么叫月食?爸爸是怎么对妹妹说的?(齐读爸爸的话)爸爸说了几句话?哪几句说明了月食的原因?(前两句,指名读)
③演示三球仪。(教师边演示边介绍)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发生月食?(地球转到太阳和月亮中间,挡住了太阳光)
④讨论后合上书,出示课堂练习;(一个上黑板填写,其余填练习纸)_______转到了_______的中间,_______太阳光。太阳照不到_______上,就叫月食。
⑤检查练习情况,齐读。
(4)学习第六段: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奶奶和爸爸说的话谁对?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果然、又是)
②这一段也是描写月亮变化的,与第四段相比,有什么不同?(月亮变化的情况正好相反。边板书边贴出月亮复原的图片)
③请一位同学上台,用幻灯片演示月亮复原的过程。
④请你说一说,为什么月食时和月亮复原时形状变化正好相反。(教师可用地球平面图片帮助理解,地球挡住太阳的光开始由少到多,慢慢毯过去就是由多到少)
⑤课堂练习:(分小组口头做,打出幻灯片)
( )月亮像( )挂在天空,慢慢地,月亮成了( )一般,接着,
像( ),
像( ),
像( ),
一会儿,只留下个红铜色的( ),像( )。 月亮果然又露出( )。
接着,
像( ),
像( ),
像( ),}
最后月亮又是( )。
2.学习第七段:
(1)看了月食的经过和实验,你明白了月食是什么原因吗?
(2)妹妹明白了吗?她会告诉奶奶什么?(指名读、齐读:“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三、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这篇课文写爸爸带我们去看月食。现在请同学们听录音范读课文,边听边回忆月食的经过和月食形成的原因。
2.你学习了这篇课文,懂得了哪些道理?请你放学后想一想,下节课我们来说一说,看谁说得好,好吗?
四、布置作业:
1.书面完成练习题。
2.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案述评]
广东省汕尾市教育局教研室 林惠生
《看月食》教案的作者,是广东省汕尾市实验小学青年语文教师刘晖青。1995年以来,她先后获得市、省级优质课奖、论文奖和全国小语会教改积极分子以及市“十佳教师”等光荣称号。 《看月食》是她赴省参赛优胜课例,是她在承担中央教科所“小语学法指导”课题实验中,按照“三点阅读法”教学而进行的成功尝试。其教案的板书部分被选为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一书中的样例。下面就该教案如何体现“三点阅读法”教学作些简评。
什么是“三点阅读法”教学?概言之,它就是指按照”把握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阅读的程式与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进一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 《看月食》一文教案的设计就紧紧抓住了这一点。
第一,把握课文特点,设计好教学要求,让学生读出特点。
《看月食》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涉及天文知识内容较广,使学生在增加天文知识的同时获得科学教育、思想教育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这是本文的教学特点。因此,如果只顾天文知识教学而忽视其他教育,那就教不好这种课文,这就是本文的教学特点。所以,本教案首先将课文特点准确地把握,并通过“教学要求”的形式恰当地表示出来。如: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吞掉”、 “玉盘”、 “落”、“似的”、“一般”、“挨”、 “微笑”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全食过程月亮的变化,初步认识月食形成的原因。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以上内容中既有知识上的特点,也有教学上的特点。且这些特点,均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所展开的教学生阅读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通过教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完成课文的阅读教学任务加以体现。
第二、突出课文重点,多角度、有层次地层开教学过程,让学生读懂重点。
《看月食》一课的重点是什么?本教案认定是:理解描写月亮变化的语句和爸爸的话,从中了解什么叫月食,月食形成的原因。于是,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了让学生进行四次不同角度的比较阅读的程序。
(1)让学生对月食时月亮开头的变化进行纵向对比,
(2)让学生对月食时和月亮复原时的情况进行横向对比;
(3)让学生比较“吃”(即表示”吃”却用不同的动词)的动作;
(4)让学生比较文中奶奶和爸爸说的话。
以上从不同角度,一层深一层地开展对比阅读,就会把全文的重点读懂。
第三、突破课文难点,运用“设置问题情境”和“多媒体综合直观”的方法,让学生读破难点。
诚然,二年级的小学生对月食形成的原因以及月食时月亮的全部变化过程的认知是很难理解的。如何让学生理解月食发生的原因呢?这是课文以及学生阅读的难点。本教案的处理可以说是颇具匠心的,即将难点先分解成一个个问题(组成“问题链”,形成思考情境),再采用循序渐进的引导法,以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1)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粗知内容,思考看月食前、看月食时、看月食后妹妹的认识是怎样变化的?
(2)接着,通过“三球仪”的演示、幻灯片的演示和”板书”演示等,给学生讲清一些初步的天文知识,明白是一种“天象”。
(3)最后,用课文第六自然段描写月亮复原时的词句进行品读、赏析,以说明月食确实是一种天文现象。
这样层次分明、方法多样的教学,就会使学生迅速而自然、准确地突破难点,读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