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师:(播放录像:中午时分,情况突变,可恶的敌人竟使用燃烧弹连连猛攻,烧着了荒野,火苗乎乎蔓延,烧得茅草发出毕毕剥剥地响,霎时间,这片空旷的荒野变成了硝烟弥漫的一片火海。一个意外的情景出现了——邱少云被一团烈火整个包住了。)出现了怎样的危险情况?
生:邱少云遇难了。
生:一团大火把邱少云整个包住了。
师:哎呀!这怎么得了?作为战友的我会怎么想?邱少云会怎么想?怎么做?我们转换一下角色,分两大组(作者组、邱少云组)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角色好不好?
生:(齐)好。
(生分别进入角色,进入课文情境,组内交流)
师:作者组的同学,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见到战友被烧,我心理非常着急,痛心。我同时也担心邱少云会跳起来或叫起来,要是这样,我们的战斗计划就会全部落空。
生:我暗示他就地打几个滚,熄灭身上火,这样就可以保全自己。但还是不行,头上的敌人一下子就会发现目标。
生:老师,其实邱少云身旁不远处就有一个泥水坑,他完全可以一点点挪过去,熄灭身上的火。
生:不可以,就算熄灭了烈火,但没有茅草作伪装,不也暴露自己了吗?这样做还是不行。
师:还有生存的可能吗?
生:也有,我完全可以帮他扯掉棉衣,救出战友,但这鲁莽的行动造成的后果也将不堪设想,所以我又无奈又难受。
生:我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着邱少云能转危为安,祈祷大活突然熄灭。
生:这惨不忍睹的一幕实在让我悲痛万分,心如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双眼,我不敢朝他那看,但又忍不住不看。
师:这“不忍心看,又忍不住不看”又该怎样理解?
生:不朝他看他那儿是因为不忍心眼巴巴地看着战友被烧;忍不住不看,是想看看这位年轻的战士是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
生:火烧得皮肉“吱吱”响,实在太惨了!所以不敢看;但一想到能看邱少云也许是最后一次啦,所以忍不住不看。
生:现在,我唯一能做到的,只有用眼光来安慰他,赞许他。也许他能读懂这些,减轻一点点痛苦。
师:谁能把这复杂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朗读——体会——朗读)
……
评析:
入境。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恰当好处地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建构了立体环境,让学生步入“声、像、形“的同步画面中。
感悟。进入课文情境,进入人物角色。运用“看、听、读、思、议“实践活动,从“人物表现——内心世界”的真实感悟中获得成功的内心体验。通过“自主探究、团结合作、自我展示”全面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激情。用“心理视线”去感知去领悟,让学生得到了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进而实现了入境、感悟、激情的最佳境界。
二
师:同学们默读第五节,想一想“敌人竟使用了燃烧弹”,这里为什么用个“竟”字?
(学生查字典联系课文选择“竟”的字义)
生:这里用上“竟”突出了敌人搜索目标的手段更严酷了。
生:这里用上“竟”告诉人们邱少云他们潜伏的形势更危急了。
生:我觉得这里用上“竟”,还告诉人们一种意想不到的事情就要发生了。
师:这个“竟”字用得好,同学们理解得也很深刻。现在请同学们读课文,“竟”字要重读,注意一下燃烧弹引起的后果。
(学生齐读第五节)
师:(出示挂图)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再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火情。
(学生时而看图,时而读书,时而沉思)
生:枯草着了火,风大火大,一片火海。
生:我觉得“风大火大”说成“风助火势”可能好一点。
师:很好!
生:我认为一片火海说得不够恰当。
师:为什么?
生:因为火海指范围很大,而课文中的“我”就在邱少云附近,可以说“越烧越烈”。
师:你读书很认真,也很动脑筋。还有谁继续说。
生:火苗子呼呼蔓延。邱少云帽子着火了,棉衣着火了,全身着火了,烈火把他吞没了。
师:同学们描述得很好,这个火太厉害了,课文称它为——
生:(齐)一团烈火。
师:同学们闭目静思一下:“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从这个“包”字你能想象到什么?
生:我好像看到邱少云周围都是火,全身上下都是火,在一个火球当中,成了一个火人。
生:从这个“包”字,我好像看到邱少云被无数条火蛇紧紧地缠着。
生:从这个“包”字,我们可以想到邱少云头发烧焦了,眉毛烧焦了,无数火舌疯狂地舔着他的皮肉。他血肉模糊了,成了一个火人。
师:同学们,“我”亲眼看到自己的战友被烧成这个样子心里会怎样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七节,体会“我”的心情。
(学生练习表情读,指名表情朗读第七节)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时“我”的心情怎样?
生:我的心绷得紧紧的。
生:我的心像刀绞一般。
师:(板书:绷)请同学们读第七节第一句。
(学生齐读“我的心绷得紧紧的”)
师:“绷”应读b5ng,不要读成b#ng。请大家看课文,说一说我的心为什么“绷得紧紧的”?
生:(齐)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叫起来。
师:为什么这样担心呢?请同学们看前文(6节),找出有关句子、重点词语。
生:(边读书边圈画)齐读“这样一来……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重大损失……作战计划……全部落空。”
师:同学们从这里可以看出邱少云的举动——
师:因此——
生(齐):“我的心绷得紧紧的。”
师:请同学们以这样的心情读第七节。
(学生表情朗读第七节。)
师:同学们已初步体会了“我”的心情,现在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怎么忍受得了呢?”这是一句什么样的问话?
生(齐):反问句。
师:谁能将这个句子变换一种说法?
生:这是忍受不了的。
生:这忍受不了啊!
生:这是不能忍受的。
生:这实在忍受不了啊!
师:课文为什么用反问的句式?请同学们读句子,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学生自由练读,个别读,齐读)
师:(板书:忍)请同学们读书,把这一节中的“忍”字圈出来。
(学生读书、圈画)
师:联系课文理解一下这两个“忍”字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这一句中的“忍”是“忍心”的意思。
生:“我忍不住不看”这句中的“忍”是“忍耐”的意思。
师:同学们讲得是对的。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不忍心看?
生:烧在战友身上,疼在自己心里,他受不了。
生:烈火太无情了,死命地烧着这样好的战士,叫人实在看不下去了了。
生:他们是战友,看着战友被活活烧死,怎么忍心呢?
师:讲得很好,现在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我不敢朝他那儿看……活活烧死”)
师:我们读着课文,想到当时的情景,心也像刀绞一样,可邱少云是怎样的呢?
(学生齐读第八节)
师:邱少云像千斤巨石,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为什么能这样?
生(齐):为了……为了……为了……
师:这三个“为了”与课文中什么地方相呼应?
(学生找出第六节中有关句子)
师:男女同学分别读这两部分。
女(齐):(第六节中)“这样一来……全部落空。”
男(齐):(第八节中)“为了……为了……为了……一动也不动”
师:这就是邱少云为什么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的——
生(齐):力量所在。
师:邱少云像“千斤巨石”(板书)“趴”在火堆里,这个“趴”字该怎样读?
(学生自由练读)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趴在什么地方?怎样趴的?趴了多长时间?
(学生轻声读书)
师:同学们平日里被火柴梗烫一下,我们也禁不住叫起来。邱少云“趴”在火堆里半个多钟头,要忍受多大的痛苦,需要多么坚强的毅力,是多么伟大的战士啊!让我们以无限崇敬的心情来朗读这一节吧!
(师生表情朗读“为了……为了……为了……没发出一声呻吟”)。(大家热泪盈眶)
师:邱少云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情。你能拟一个题目写出你这时心中最想说的一段话吗?题目里最好有一个“火”字。
生:“烈火中永生”,“烈火见真金”,“真金不怕火”,“烈火见英雄”……
(片断练写)
师:写好的同学请交流一下。
生:我写的题目是《烈火见真金》。“人们常说:‘烈火见真金’。邱少云叔叔比金子贵千万倍。为了战斗的胜利,他趴在火堆里半个多钟头,纹丝不动。这种皮肉之苦谁能忍受得了?邱少云叔叔却咬紧牙关,握紧拳头,怒视着前方。他的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烧吧,烧吧!志愿军战士是钢铁铸成的,火烧得烂我的皮肉,烧不毁我的意志。”
生:我写的题目是《烈火中永生》。“我读着邱少云烈火烧身的课文,激动得热泪盈眶。
“无情的火啊,你太不公平了!你可知道正在受折磨的不是凶残的敌人,而是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平日,一滴开水溅到手上我也会蹦跳惊叫。邱少云叔叔烈火烧身却没有跳,也没有叫,趴在火堆里,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也没发出一声呻吟。”
“邱少云叔叔在烈火中永生。”
师:写得很有感情,请同学们回去将短文修改一下写在片断练习本上。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