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办成了一半。”在县第二届素质教育现场会上,笔者有幸听到市优秀青年教师——我校朱文老师《麻雀》(人教版第八册第14课)一课的教学。教师不怕被学生问“倒”的情形令笔者至今难忘,现汲取其中一段教学片段赏析如下:
师:(出示重点语句:“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得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读读语句,你看出什么?
(生自读)
生:老麻雀很紧张。
生:老麻雀动作很迅速、很敏捷。
生:老麻雀心情很急切。
师:说得不错。那么“扎煞起羽毛”是什么样子?老麻雀准备干什么?(计算机课件显示:老麻雀落在猎狗面前的情景。)看看课本上是如何描写的?
(师引导学生朗读有关的语句)
师:读了语句之后,你觉得“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生:母爱。
师:读到这儿,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老麻雀既然这样爱自己的孩子,怎么会让孩子掉到地上呢?
师:你读书读得很认真,不妨再细细读读,我相信你能找出答案的。(生自读)
生:小麻雀可能饿了,爬到窝边,一不小心掉下来的。
生:课文上说:“风猛烈着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它是被摇下来的。
师:你能认真读书,很好!
生:老麻雀为拯救幼儿,毅然从树上猛扑下来,准备同猎狗进行殊死决斗。但是我有一个问题不清楚,假如猎狗吃了老麻雀,或许窝里还有许多小麻雀,那它们怎么办呢?这里能说明老麻雀的母爱精神吗?
【赏析】
这个学生突然问到了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以教参与教材的编排上来分析,文章的主题反映母爱,但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颇有道理。从作者屠格涅夫所处的年代、童年的阅历以及《麻雀》本身所塑造的强弱截然不同的鲜明形象都表明:作家通过《麻雀》要歌颂的决不是母爱,而是敢于不惜以自己的一切去战胜强者的一个弱者的完美形象——麻雀。为此,朱老师又组织学生进行了反复朗读描写老麻雀奋不顾身救小麻雀的片段,促使学生对课文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师指名朗读之后,组织学生评议语句重音和停顿的处理)
生:孙昊读老麻雀“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时读成破句了。我觉得应该这样读。(生读:“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
生:我同意王佳同学的停顿处理,但是老麻雀不能眼看着猎狗吃掉自己的幼儿,它要奋不顾身地战胜庞然大物,所以读时,我觉得“安然地”“高高的”“没有危险的”这些词应该重读,突出老麻雀拯救幼儿,保护弱者的坚强信念。 (生读)
师:你真会动脑筋,你领着大家把这一句读一读。(生领全班同学读)
【赏析】
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同时也注意了自身的“主导”作用。朱老师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出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而集体讨论、解决疑难,使学生取得了进步,这是启发心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认识了自身的学习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学习起来也更加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