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1、阅读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学生的自主实践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2、重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体验,内化课本语言,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设计特色:
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学流程:
一、充分感知
感知是学习的门户,充分感知的目的是要学生正确熟练地识别文字符号,对语言材料有个初步的整体的印象,从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3、导入课文后检查预习。
下面是本人在区公开教学的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起说课题。(板书课题)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
生:我读了课文。
生:我学了生字。
师:预习时,读课文最重要。认真读了课文的同学请举手。(生举手)很好。谁来展示一下自己读课文的水平?(一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读得很正确,“满是”“一大片”等词语读得很好,就是声音小了点,不像展示。声音大点重来一次。
生大声地有感情地又读了一遍。
师:很好,这才像展示,谁愿意像他一样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得很投入。但有两个生字读错了。
师:很投入,可惜,你把“隙”和“漾”这两个生字读错了。你再读一下这两个生字,并带大家读两遍。
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
师:谁接着展示?
感知要充分。引导学生读好书,就是充分感知课文的过程。学生能把课文一字不差的读出来,而且读得流利,浅显地方读得有感情,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已经充分感知教材的标志。阅读教学切不可在学生课文还读得结结巴巴时就进入下一步的教学。
二、自主探究
以往的教学,这一步往往是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本课的设计,给了学生读书实践自主探究的空间。请看实录:
师:《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书来完成黑板上的板书(在黑板上画上横线和括号)。同学们默读课文,注意是默读,不出声不动唇。
——(1)
——(2)
——(3)
————(4)
——(5)
师:(生默读,老师巡视,发现不少学生手中没有笔)老师有个建议,默读时要拿起笔来,随时在书上画一画,记一记。
师:不少同学已经完成了任务,汇报一下,横线上填什么词语?
师生合作完成板书。
师:读书一定要仔细,并动脑思考才能读明白。下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2、3、5自然段,继续完成板书。(出示投影)
哪儿有(1)
——
叶(2)——
——
——
样子(3)——
——
脚(3-5)怎么爬(4)
——
变化(5)
——
师:(学生默读几分钟后)谁先做好了就到黑板上帮老师板书,但只能板书一处。(学生上黑板板书,争先恐后)
这种设计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读书的平台,有利于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有利于养成学生“潜心会本文”的良好读书品质。
三、品读内化
对于课本语言的品读内化应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品读要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在品读中增强语言感受力、鉴赏力,丰富他们的语感,促进课本语言的内化,增加积累。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师:两轮默读,告诉我们读书要仔细,要动脑思考。这篇课文讲爬山虎什么引人注意啊?
(出示投影)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指名读课文)这段话,讲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引人注意,长大了的叶子哪里引人注意呢?在书上划一划。
师:谁能把引人注意的地方读出来?
两名学生读没有读得很好。
师:下面老师也想读一下,听老师是怎么把引人注意的地方读出来的。(师范读)
生不由自主各自读起来,读得很有感情。只是写动态的句子读得响了一点。
师:老师提醒大家写动态的句子读得轻一些。谁能说说为什么读轻一些好?
生:因为风是轻轻吹过的。
生:因为书上说是“拂过”。“拂过”就是说风不是很大。
师:你读书很用心。请坐下。
师:读着这段课文,你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生:我仿佛看到爬山虎那满墙绿得发亮的叶,被风一吹就漾起波纹的画面。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道绿得发亮的瀑布。
生:我好像置身在一片绿色的海洋里,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绿色的微波,我感到非常舒服。
……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画面再读这段文字。
师生同读。
师:课文写脚一共用了三个自然段,你认为哪一自然段最有趣?
生齐说写脚怎么爬的一段最有趣。
师:是这一段吗?
(出示投影)
爬山虎的脚()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住墙。细丝原先是()的,现在()()了,把爬山虎的嫩茎()一把,使它()()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师:老师这里好像丢了一些词语,谁来把它们补上?(一生口答)
师:填得很对。但,这个“巴”是什么意思,我还不懂,谁到黑板上来做个“巴”的动作,让我明白它是什么意思。
师:(一生上来把手放在黑板上)这叫“触”不叫“巴”。怎么叫“巴”?(又一生上来,老师启发要用力)把这段话读一读。(生自读)齐读一下好吗?
生:好!
生读,但“这样”一词没读好。
师:注意要把“这样”这个词语读好。为什么要读好这个词呢?
生:因为这个词是对上文的总结。
师;好,我们再读一次。
师:刚才,我们品读了课文的重点语段,这两段话写得很好。下面我们分组竞赛,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看谁读得认直,最先记住。
生读书。几分钟后不少同学举手。
师让一名男生一名女生上讲台。
师:知道老师让你们干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就敢上来?有信心吗?
两生齐说有。
师:你读的是写叶的一段,注意你现在是叶,说,我是爬山虎的叶。(生说)声音大一点,自信一点。(生再说,声音比较大)你读写爬山虎脚怎么爬的一段是吧,也说一句,我是爬山虎的脚。(生说)
师:(出示满是绿叶的爬山虎图片,面向女生)你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
生:爬山虎长的叶子(师插话:你是叶子,说我),长大的我引人注意,我绿得那么新鲜,我的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一阵风拂过,一墙的我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真聪明。鼓掌。
生鼓掌。
师:(转向男生,出示动画投影)你是怎么帮助爬山虎爬的啊?一边看我的演示一边说。
生:爬山虎的脚(师提醒:你是脚,说我),我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我就是这样帮助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师:大家评评男生说得好,还是女生说得好?
生:都好。
师:都好,那都有奖品。
老师师奖给男生一叠介绍爬山虎经济、观赏价值以及如何开发利用爬山虎的资料。奖给女生一顶满是新鲜的绿叶的爬山虎编成的帽子,并帮她戴在头上。不少学生笑。
这段实录告诉我们,品读重点语段,一要以朗读贯穿始终,以朗读为基础,并以读出心声、读出情味为目标;二要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入的对话。如品味第一语段中的“拂”和第二语段中“就这样”。三要重视引导学生“披文”“明象”,在“明象”中感悟语段的美;四要通过转换叙述方式、朗读背诵等手段促进课本语言的内化。
四、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不能只把眼睛盯着课本。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标强调“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求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构筑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以适应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课内外联系,围绕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就显得非常必要。请看实际操作:
师:这节课,我们读课文,理清了课文的结构,品读了重点语段。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美已深深的留在了我们的心里。刚才,我把爬山虎奖给女生,不少男生笑,认为爬山虎没什么了不起。下面老师送给每个同学一个礼物。(出示小诗)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再进一步体会体会爬山虎的美和老师的用心。
(师)刚刚伸出松软而温暖的泥土/生命的色彩还只是一粒新芽的嫩绿/(生)你——/看似柔弱而娇(jiāo)嫩的爬山虎/已经在苦苦思索/为的是勾画自己生命的蓝图/(师)当你发现自己身前垂直的绝壁/顿然间萌(méng)生了一个奇特而伟大的希翼(yì)——/(生)让生命的颜色飞上蓝天/让奋斗的汗水洒在壁前/(男)严寒酷(kù)热不能动摇你的意志/风吹雨打不能阻止你的上行/狂风的呼啸与雷声的轰鸣/你只当作是生命的进行曲/ (女)终于——/你凭借顽强的意志/骄傲地爬上了屋顶/临近天空那悠闲的白云/让绿色在壁上蔓(màn)延(yán)——/(齐)那碧波,是分外的鲜明!
生自由读。
师:愿意读的同学和老师一起美美地把这首小诗朗诵一遍。生按投影提示合作读诗,读得激情澎湃。
师;这里有两道作业题,请同学们课后做一下。投影出示:
1、抄写生字词语。
2、有兴趣的同学上网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
下课。
实践证明,适当的拓展延伸不仅能起到巩固课本学习成效的作用,还能使课堂教学生发无穷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生自由读。
师:愿意读的同学和老师一起美美地把这首小诗朗诵一遍。生按投影提示合作读诗,读得激情澎湃。
师;这里有两道作业题,请同学们课后做一下。投影出示:
下课。
实践证明,适当的拓展延伸不仅能起到巩固课本学习成效的作用,还能使课堂教学生发无穷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