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笔马良
——语文综合活动教学案例
一、活动设计背景:
“追求课程的综合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改革的发展方向。”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如何加强语文课的综合活动研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近段时间大家普遍关注研究的问题。语文的综合素养是指学生认知理解并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的直觉和技能所表现出的言语技能的灵敏深度和广度,以泛读为辅、精读为主的阅读方式为切入点,是带动基础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及运用并进而使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途径之一。语文素质基本部分是: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应把这几个方面的培养有机地组合起来。
在语文活动中,除了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外,依据语文题材进行思想教育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表现在心理健康方面,无论哪门学科都应该将个性品质的培养放在首位,当然作为小学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灵魂学科——语文也更应该如此。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在方式方法上,还是在内容过程上,都进行了大胆思考以突破性尝试,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教育功能,并尝试了“精读”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通过对字、词、句的主动感悟,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包括思想、情操的培养。此项活动旨在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能动作用,并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拓宽语文教育的思路。
二、活动的教学设计及思考
活动主要以精读方法的训练为重点展开教学,感悟课文。
(一)精读的涵义、目的、特点
涵义:所谓精读,是对课文重点的字词句段进行圈、点、批、注、细细品味的方法,是综合考查语文知识能力的有效手段。它可以是默读,可以是朗读;可以是快读,可以是慢读。它的过程是读,思,记,悟的发现知新过程,可促进全面理解,这是基本的阅读技术方法。
目的:让学生主动感悟文章内容,体验文章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独特性,促进学生敢于发表意见的能力。
特点:以讨论的方式进行阅读,氛围轻松,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易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强加干预。
(二)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方法的准备:教师通过举例,介绍精读的方法,学生掌握方法。
教师鼓励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时候,把自己的思维过程用语言介绍出来。
物质准备:教师自己研读课文,领会课文内容。
做好课件,供教学实施时使用。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通过对比,激发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欲望。在这个环节中,旨在让学生了解马良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使学生意识到如今的生活是多么地美好。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在这里,主要让学生通过默读,对课文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并通过自学,掌握生字、词语,培养自学能力。
3、精读1~4自然段,探讨马良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具有怎样的优良品质。通过学生对这些段落进行精读,找到自己独特的感悟,并用自己的话语将这些感悟表达出来,并结合多种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还将适时抓住契机,进行思想教育。
4、情感的升华,你有一支笔的话,你会画什么?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将学生的一些情感激发出来。
第三阶段:后期的写作
把自己的想法在日记里用文字的形式写出来。这里,主要有两个用意:一是由于上课的时间问题,不可能让每位学生都将自己的梦想说出来,这里就给了一个大胆寻梦的机会;二是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要求字数,又可以大胆想象,学生也愿意去动笔。
三、案例
导入环节:
师:请打开铅笔盒,数一数你们有几支笔?
生:老师,我有十三支笔。
(该学生拿着一大摞笔,大声说)
师:还有谁有更多笔呢?
生:我更多,有十五支呢!
师:今天,我给你们介绍一位朋友,我们去了解一下他的情况。
(出示多媒体幻灯片,出现一儿童像,下面有文字介绍:从前,有个孩子名叫马良。他非常喜欢画画,可是他家很穷,连一支笔也没有。)
你们有什么感受?
(很多人都把手举起来,教师指名说)
生:我觉得马良好可怜,他连一支笔也没有。
( 其余学生也都附和)
初读课文
师:是啊,马良一支笔也没有。虽然他一支笔也没有,可他仍然热爱学习,勤奋学习。而且现在有的山区里一些孩子也没钱上学啊!
(教师略显激动地说)
今天我们来学习《神笔马良》,去看看他的一些故事。
(出示投影,自学课文。要求:1、自学生字、词语、标明自然段;2、默读,边读边思考,课文叙述了关于马良的哪些事情?)
(生默读自学课文,教师巡回。给予适量时间,尊重学生。在一段时间以后,询问学生是否需要延长阅读时间,酌情适当延长)
师:读了课文以后,你们对马良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谁来说说课文都说了哪些事啊?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马良他想学画画,可是别人不让他学。他就自己学习画画,后来有位老爷爷送了他一支神笔,他用神笔给穷人画了好多东西。但是有个大官喜听说他有神笔,就让他画金山,马良画了大海把他淹死了。
(该生用较多的话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具体地讲述了出来,但是缺泛一定的概括能力。)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那谁能用更简洁的语言来说一说呢?
生:老师,这篇课文讲得是马良得到神笔前和得到神笔后的事情。
(该生紧紧抓住神笔这条线索,来概括这篇课文的内容。说明该生的概括能力非常强。)
师:刚才我们在前面已经自学过生字了,现在我们一起再来看一看。
(多媒体投影,出示生字:偏、犁、硬、牢、(育)、扇、浇、套、(应)、嫌、斜)
集体认读,注意字音和字形。学生自由读写二至三分钟。
深入阅读一至四段
师:现在请大家自己去读一读第一至四自然段,去细细地体会课文,并思考马良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出示投影:请阅读1~4自然段!通过划重点句、找重点词的方法去感受一下
马良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
(学生阅读,教师巡回)
师:现在谁来说说这四个自然段里都讲了哪些事情?谁能用简单的话语来概括呢?
生:这几段里写了马良想学画画。
生:还写了老爷爷送给他神笔。
生:还写了马良自己学习画画。
(教师板书:想学画画、自学画画、得到神笔)
师:现在,谁来说说看马良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觉得马良是一个非常喜欢画画的孩子。我是从“马良看得出神,不知不觉地走了进去。”这句话里看出来的。
师:那么哪个字或词给你印象最深呢?
生;我觉得“不知不觉”这个词语用得很好,看出马良真的很喜欢画画。
生:老师,我觉得马良不仅仅喜欢画画,而且是很痴迷的。我也是从“不知不觉”中看出来的。还有,马良他非常盼望有一支笔。
(该学生在前面一位同学感悟的基础上,更进一层次地感悟了马良对画的痴迷。由此看出她对这句话有了较深的感悟和领会。)
师:是啊,马良对画画的喜爱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了。
(出示投影:他多么盼望能有一支神笔啊!他盼望能有一支神笔!)
请学生齐读两句话
请你们体会一下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生:我觉得第一句话把马良的想要一支笔的心情说了出来。第二句就没有第一句好了。
生:“多么”可以看出马良非常想要一支笔。
师:多加了一个词,句子就更好了。我们再来说说马良吧!
生:我觉得马良很聪明。因为他能够自己学习画画,而且画得很好。
生:我觉得马良的意志力很坚定。我是从他说的一句话中看出来的。他说:“我偏不信,穷娃子连画画也不能学。”特别是那个“偏”字,可以看出来。
师:我们把这句话来读一下,把马良说这句话时的心情读出来。
(集体齐读,非常好地体现了马良说话的神态和心情。说明学生能够感悟这句句子)
生:老师,我也认为马良有坚定的意志力,他很想学画画。不过我是从他自学画画这里看出来的。“他到山上去打柴………..他看见什么就画什么。”
师:是啊,马良连笔也没有,而他却用树枝画。你们都有些什么感受啊?
生:老师,我很佩服马良,他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那么努力,而我有的时候连作业都是马马虎虎的。
生:我觉得要做一件事,就必须坚持,像马良一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师:你们都说得很好,我相信我们同学也会像马良一样用心地去做事的。
我们一起来把刚才两句话来读一下,读出你的感受。
师:你们还能看出马良有哪些好品质呢?
生:我还觉得马良是一位善良的孩子,他说要专给穷人画画。
生:我还觉得马良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他说了给穷人画画,就真的给穷人画画。
师:你来把他们的对话读一读。
(该生读得较轻,感情色彩不是表现得最好)
谁再来读读看呢?]
(这位学生声音响亮,边读还边摇头,模仿动作)
师:你读得真好,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投影:有人问他…………………我专给咱穷人画 “也”和“专”字以不同颜色出现)
请你们说说,从“也”字和“专”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可能以前的画师都给大官画画。
生:我觉得马良讨厌大官,他说专门给穷人画画。
生:我觉得马良不贪财,给大官画画就会有钱,可他不稀罕。
师:以前有很多人为了金钱和名利去做一些事,甚至是不应该做的事。做为人,喜欢钱也不是坏事,但爱钱要爱得有道。
师:马良得到了神笔,为什么老爷爷要把神笔送给马良,而不是其他的人呢?
生:因为马良很善良。
生:因为马良画画得很好。
生:因为马良要为穷人画画。
延伸部分:
师:假如,你有一支神笔,你会画什么?
生:我会画钱画钱再画钱。
师:那你画钱是干什么的?
生:我要买很多很多玩具。
生:老师,我也画钱,只不过我要捐到灾区去,给那里的孩子们。
师:你真善良,老师请你们把你们的想法写到语文日记里,我们还可以出一期黑板报,说说我们的想法。
附:(板书)
23、神笔马良
想学画画 痴迷于画 聪明
自学画画 坚定的意志力
得到神笔 善良 言而有信
这是四年级上学期的一堂语文课,是第一教时。在这堂课中,学生们在读、在研究、在讨论、在感受,并且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具体地说是对同龄人马良的一些品质的感悟表达了出来。他们是在领悟文字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课堂上有情在涌动,似乎与马良进行着跨越时空的交流。在感受的同时,他们自己也得到了情感上的熏陶。在最后,他们又以日记的形式表达着自己的感悟,书写着自己的梦想。
四、反思与研究
(一)创造和谐的教学人际关系,使课堂具有活力。
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就要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能调动学生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新型学习环境。因为学生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教育的对象,他们在心理上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与上进心,存在着要求得到尊重与信任的自然愿望,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信任和鼓励。另外,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在教育活动中,持一种平等、亲和的态度主动走进每一个学生,不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注重建立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教育机制。在本堂课中,教师就非常注重课堂气氛的创设,整堂课中师生始终处于平等的地位,一起探讨马良的品质。在教师的鼓励、带动下,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发表自己的独特感悟。
(二)鼓励自我解读,尊重个人感受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在教给学生精读方法时,我板书了一句话:“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然后鼓励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去解读这句话。学生在启发下,纷纷发表意见。有人说,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这位孩子非常想去游泳;也有人说,这孩子很有礼貌,以商量的语气和妈妈说话;还有人说,这孩子他自己不敢去游泳,安全意识很强等等。一句短短的话,可以从中感悟到这么多。这些都是学生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甚至是以换位去考虑的。
在本堂课中,精读1~4自然段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文内容都有着自己的感受。例如:文中有段话:一天,马良放牛回来,路过学馆,看见里面有个画师,拿着笔在给大官画画。马良看得出神,不知不觉地走了进去。在谈到这段话时,有的学生说:“我觉得马良是一个非常喜欢画画的人。”而另一个学生则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感悟,认为马良对画画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在对话的研读中,学生也同样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觉得可能以前的画师都给大官画画;有人认为马良讨厌大官,他说专门给穷人画画;还有人体会到马良不贪财等等。
(三)多种阅读方法的训练
在本堂课中,教师还注重多种阅读方法的训练,除了重点训练的精读以外,还特别注重朗读和默读的训练。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读,能帮助理解语义,能帮助再现情境,能帮助领悟内涵,能充实认知结构,能提高语言水平,能发展思维水平。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且,《大纲》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对低、中、高年级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由此可见,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1、可以引起学生学习语文课文的兴趣。2、有助于深入体味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推敲课文中字、词、句、篇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情绪,从而真切地体会到课文中的情感,缩短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产生了感情的共鸣,达到了对课文的理解与体味。3、密切了读、说、写的联系,提高了表达能力。加强了朗读训练,学生语言的积累多了,“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经验……”,这样就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课的自学部分,教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质疑,边读边感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领会。这样,每个学生才能寻求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达到活动的目的。在第二个阶段,要求学生精读四个自然段,学生将自己的感悟与大家进行交流,然后以个别朗读将自己的感悟融与其中,再集体齐读,进行共同的体验感悟。在对别人和马良的对话的感悟中,教师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先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再进行朗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寻找契机,适时开展思想教育
在本堂课中,学生们不仅得到了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接受了一定的思想教育。例如:在导入过程中,通过对笔的多少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如今的学习生活是多么地幸福,应该珍惜。另外,在谈到为什么马良不愿给大官画画时,学生提出是因为大官欺压百姓,适时激发了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这里还谈到了对于金钱应有的态度。那就是爱钱也要爱得有道。在讨论到马良没有笔,却以树枝为笔做画时,教师又让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学生把自己与马良进行了对比,说出了肺腑之言。思想教育的开展,并不落以形式,而是和学生的感悟有机的结合起来,寻找到了最佳契合点。因此,这样的思想教育才是成功的。
总之,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摆正课堂价值观念,有机地把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其他方方面面整合起来,才能使语文课堂真正起到培育人的作用。
林丹萍
2003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