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六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长城
        ★★★★
【字体:
长城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长城
教学目标:
1.仔细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体会作者是怎样在观察的基础上有条理、有重点、抓住特点准确运用词语运行描述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有哪些同学去过长城?谁能把自己亲眼见到的长城给大家描绘出来?并说说你在游长城时有什么感受。
好,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检查预习。
(三)出示放大的长城彩图或放映幻灯片,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1.说出课文各自然段段意,学生说后教师归纳各自然段段意。
2.学习第1、2自然段。
教师指导观察图,让学生感受画面,体会课文的表述。
请同学们看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看第一幅图,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引导学生观察图时,要分清主次,能抓住主体进行重点观察。)
(2)看第二幅图,说出你从图中看到了些什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抓住细节认识事物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所观察到的具体内容的方法。)
(3)从两幅图观察到的不同景物,说说作者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两幅图各表现事物什么不同的特点?
(提示:第一幅图观察点在远处,即在长城外;第二幅图观察点在长城上。第一幅着重表现长城的“长”;第二幅图着重表现长城的“高大坚固”。)
3.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
(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产生的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准确描述事物特点的。)
(四)作业。
1.复习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1、2自然段,从中了解了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二)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描述长城的?
(回忆上节课学习第1、2段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复述时用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三)学习第3段。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默读这三句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粗字的意思。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提示:要重点体会“站在”、“踏着”、“扶着”、“想起”这四个动词的作用,明白这是作者触景生情而自然展开的联想。)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提示:“凝结”是句中的重点词语。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为什么呢?因为:①条石多,多到“数不清”;②条石重,每块“有两三千斤重”;③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④山势“陡峭”。“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齐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学习第4段。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提示:因为:①长城是那样气势雄伟;②长城是那样高大坚固;③长城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力量。所以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齐读课文第3、4段。
(六)指导背诵。
(背诵方法提示:两个自然段共四句话,按句子背诵,第1句话背熟后,再背第2句,依次背第3句、第4句,然后再串连背诵,边读边思考边记忆。)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板书设计】
       形态    像条长龙
长城   构造    高大坚固          气魄雄伟、伟大奇迹
       联想    血汗、智慧凝成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