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⒈让学生从嘉定少年可歌可泣的事迹中,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激发他们学习小英雄为祖国为人民所表现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⒉能根据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懂得此类文章节与节之间属承接关系,记叙顺序不能颠倒。
⒊掌握本课中两个生字,理解“穷凶极恶”、“蒙蔽”、“警惕”等词语的意思。
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简介时代背景。
1.在1553年明朝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的嘉定城不断受到倭寇(日本海盗)的骚扰,他们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激起了嘉定军民的无比愤慨。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自卫反击。在这场战斗中,涌现出了一位少年英雄,出示课题。
2.本课写的就是这位嘉定少年的英雄事迹,齐读课题。
二、课堂预习
1.用四步自学法学习课文
①读生字;②划词语;③标序号;④读通课文。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
1.说说你理解和不理解的词。
2.指名分节读文。
四、理清层次
1.出示填空,默读课文后完成。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然后整理顺序:
(2)少年伫立城头,(警惕)地注视城下,发现原先“呱呱”的蛙鸣一下子消失了。
(1)敌人假装退兵,人们给敌人的假象蒙蔽。
(4)守城的军民与敌人奋战,击退了敌人,然而少年却牺牲了。
(3)他一面唤醒四周睡着的人们,一面举起竹枪向城楼上露出的第一个黑影猛力刺去。
你为什么这样整理?能否颠倒?(事序)
2.哪几节写了少年识破敌人假象英勇守城的?作好分段的记号,说说分段理由。
第一段:(1一2)节;第二段:(3-6)节;第三段:(7)节。
五、熟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家默词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⒈指名分节读文,思考:课文哪几节写了海盗耍阴谋,少年英勇守城的经过?
⒉交流:师:3~6节都是围绕这件事来写的,所以每一节在内容上都紧密联系。
出示:⒈内容上的联系
出示:嘉定少年是怎样一个人?从文中第2段中的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二、逐段学习
㈠学习第一段。
⒈默读,直线划出描写嘉定少年的句子
指名读句,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少年的英勇抗敌精神?
(始终,坚守岗位)再读 (困乏——疲乏,劳累)
⒉少年为什么要同大家一起战斗呢?指名读第一节。
⒊默读第一节,用△表示敌人行为的词语。
(长期扰乱,窜入,团团围住,妄图抢掠)
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时间长,人数多,穷凶极恶)
.出示,选择解释条:
穷凶极恶:①贫穷;②环境恶劣;③达到极点;④完了。
选②(形容极端凶恶。)
⒋齐读第一段,要读出敌人穷凶极恶,军民英勇守城的语气。
⒌小结:“穷凶极恶”一词在第二节,内容在第一节,这个词概括了第一节内容,说明第一、二节在语言文字上联系密切。
出示:⒉语言文字上的联系
㈡学习第二段
⒈师引读:海盗强攻不能得逞,便耍起了阴谋。
“阴谋”是什么意思?(暗中策划做坏事)
⒉敌人暗中耍了哪些阴谋呢?快读第二段。
用~~划出敌人耍阴谋的句子。(第3、5节)指名读。
⒊“阴谋”一词出现在第几节,内容在第几节?(3、5)
小结:这也是段与段在语言文字上的联系。
⒋当敌人做出即将退兵的假象时,军民和少年各是怎样表现?
男女生分读。(蒙蔽——隐瞒真相,使人上当。)
板书:军民被蒙蔽
↓
少年站岗
⒌出示比较:
但是这位少年依然紧握(拿着)竹枪,伫立(站在)城头,警惕地注视(看着)城下的动静。
①这里为什么用“但是”和“依然”?(没被假象蒙蔽,始终如一,警惕)
②把带点词换成括号里的词好不好?为什么?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着。
警惕——对可能发生的危险保持敏锐的感觉。)
齐读这句话,板书:紧握 伫立 注视
⒍“依然”一词出现在第四节,内容分别在哪两节?(2、4)
小结:这也是段与段在语言文字上的联系。
⒎师生配合朗读:
少年发现——(原先“呱呱”的蛙鸣一下子消失了。)
知道——(青蛙只有受到惊吓,才停止鸣叫,潜入水中。)
警觉到——(莫非有什么新情况?)
板书:发现→知道→警觉
⒏少年警觉到什么新情况呢?
师引读:
他“朦朦胧胧”看到——(有几个黑影正向城头爬来。)
“隐隐”听到——(远处还传来人马行进的脚步声。)
圈出“朦朦胧胧”和“隐隐”,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
(看不清楚,听不真切。)
“新情况”一词在第几节,内容在第几节?(4、5)
⒐这“黑影”这“脚步声”是在少年警惕地注视下加上丰富的生活经验,正确地推测,警觉起来才觉察到,这真是一个机警的少年!
板书:机警
读第四、五节中能表现少年机警的有关语句,读出语气。
⒑除了机警,你能从图上看出少年怎么样?看插图。
板书:勇敢
把表现少年非常勇敢的句子找出来,括出来。
想想该怎么读出语气。(快、着急、高声)(个→齐读)
板书:少年与敌交战
⒒结果怎么样呢?自读第6节,想想该读出什么语气。(惋惜)齐读
板书:军民奋战,少年牺牲
㈢学习第三段
⒈敌人被打退,少年壮烈牺牲,人民是怎样对待少年的?
理解“缅怀”和“瞻仰”在文中的意思和作用。
⒉人们从少年身上得到了怎样的鼓舞和力量。
(热爱祖国,保卫祖国。)
三、齐读全文,总结
⒈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嘉定少年是一个怎样的少年?(机警、勇敢)
⒉学习中我们还弄清了重点段中各小节之间在内容和语言文字上的联系。
四、完成课后习题
五、布置作业
⒈完成练习册;
⒉背诵课文。
六、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