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
设计:黄锦琳
教学要求: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训练说话能力,背诵3、4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有关钱塘江大潮的录像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出新课:
1、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通过初读课文,了解到本课是写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板书:天下奇观
2、学习新课之前,黄老师想提两个问题检查一下同学们上节课的学习情况。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一天下奇观的呢?板书:潮来之前
潮来之时
潮来之后
2)潮来之前,作者看到了什么?板书:江面平静 人山人海
3、过渡: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究竟是怎样的奇观,竟吸引了这么多人一大早地来到海塘大堤等呀、盼呀?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呀? 那就让我们随同作者一同去观看钱塘江大潮吧!
二、学习“潮来之时”部分:
1、指名读3——4节,其余同学认真听,看钱塘江大潮的什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指名回答并板书: 声音 气势
3、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大潮声音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描写大潮气势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
4、指名读出,谈感受。(指导学生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说)
板书: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天崩地裂
一条白线 白色城墙 千万批战马
指导学生说话时用“先……接着……最后……”这样的句式。
5、你从中体会出大潮的声音有什么特点?气势有什么特点?板书:大 壮
6、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抓住大潮的哪些特点来观察?在观察时,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为什么作者先写声音,后写气势?为了把大潮写得生动具体,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来读一读。
7、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想象: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它那巨大的声音、壮观的气势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请同学们听黄老师朗读这一段,边听边想象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8、观看录像资料,激发朗读兴趣: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潮来之时那山崩地裂的巨响和如千万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的壮观景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愿意来朗读这一段文字,用你充满感情的朗读来将在座的每一位听众带到海塘大堤,和作者一起观潮!
9、指名朗读3——4节,评议。同座位互读互评。
10、过渡谈话:作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它的奇特不仅表现在潮来之前和潮来之时,大潮过去之后的景象同样堪称奇景。同学们自己读读文章最后一段,看看潮来之后还有什么样的奇景?
三、学习“潮来之后”这一部分:
1、学生阅读思考:潮来之后,还有什么样的奇景?
2、指名答,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3、潮前潮后,江水有什么变化?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什么?
4、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奇景?全班齐读。
四、总结全文,指导说话、写作:
1、过渡谈话:钱塘江大潮确实堪称天下奇观!我们随着作者的笔墨,如同亲临钱塘江观看了这一自古以来就有的奇观。同学们,你们想向别人介绍一下这一天下奇观吗?
2、指导说话:看板书,按照顺序有条理地说,并注意开头用上一个总起句。
3、总结写作方法:为了写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作者紧紧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来观察;在观察时,作者又按照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和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的时间先后顺序观察;在写作时,作者不仅运用多种手法对大潮的声音、气势进行正面描述,也通过描写观潮的人来从侧面烘托渲染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学完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4、总结谈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见闻和感受,同学们,如果你能像《观潮》的作者那样善于发现,仔细观察,观察时抓住事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观察到的材料积累起来,作文时就不愁没有材料;写作时学着运用侧面描写及多种修辞手法,你们也能写出像《观潮》一样的好文章!
板书设计:
11、观潮
潮来之前 江面平静 人山人海
天
下 声音大: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奇 潮来之时 气势壮:一条白线 白色城墙 千万匹战马
观
潮来之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