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 目 树 形 导 航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五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赤壁之战
        ★★★★
【字体:
赤壁之战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1432    更新时间:2005-7-2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学习一种新的阅读方法,即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条理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能正确运用“果然”、“非……不可”词语进行造句。

(三)德育渗透点

1.了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部分内容。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培养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理清本文中“火攻”一段的条理。

(二)难点

理清“火攻”全过程的条理。

(三)解决办法

重点段落“火攻”这部分教学,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结合课前预习资料(背景资料)的补充,插入影视资料片的播放,小组讨论质疑归纳、自觉互学等多种方法及手段来突破。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学习形式,打破班级集体学习形式,采用以小组为学习集体,每组围坐一圈,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学、互学,然后集体汇报学习情况。(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气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预习、自学能力,调动兴趣。)

第二课时以自学为主,体现以教师为主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自行获取知识。

五、学具教具准备

(一)学具

1.课前预习资料。(教师在讲《赤壁之战》前,打印好下面一段文字材料,发给每位学生,作为预习资料和课上理解课文内容的补充材料。)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的一个片断改写而成。《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全书取材于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公元200年前后,当时诸侯割据,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三国各以谁为首呢?魏国曹操,蜀国刘备,吴国孙权。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南下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操、孙权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曹军,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赤壁在今天湖北省嘉鱼县东北。赤壁之战中,曹操是魏国的丞相,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政治家。周瑜是东吴孙权的一员大将,任水陆军都督,黄盖是周瑜手下的一员老将。赤壁之战中,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这仗很重要,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2.字典。

(二)教具

1.历史地图。

2.投影仪、录像机、VCD机、电视机。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提示课题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的。

1.你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吗?(东汉末年,也就是公元200年前后)

2.你知道东汉末年的“三国”是哪三国吗?各国以谁为首?(魏:曹操,蜀:刘备,吴:孙权)

(以上12两问,学生可从印发的预习资料中寻找答案,教师以此来检查预习情况)

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南下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出示历史地图,并进行指点)赤壁在今天湖北省嘉鱼县东北,即今武昌县西赤矶山。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板书:赤壁之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结合本篇课文前的预习提示和幻灯出示的思考题,以小组为学习集体,进行自学、互学讨论,然后汇报本组学习情况。

(幻灯出示思考题)

1.《赤壁之战》之所以出名,它的特点是什么?(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2.故事写了交战双方哪些人?他们都是干什么的?(曹操;魏国的丞相,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政治家。周瑜:是东吴孙权的一员大将,任水陆军都督。黄盖:周瑜手下的一员老将。)

3.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4.结果如何?(周瑜胜利,曹操失败。)

5.周瑜用什么方法取得胜利的?(火攻)

(以上问题小组讨论后,进行汇报,一人说不全或说不对的,同组同学可给补充或修改,教师可多检查几组,通过检查,了解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

(三)自学生字词,勾画疑点

朗读课文,自学、互学,勾出本课生字、新词,并读一读,本组讨论一下,生字中哪个容易写错?新词哪个不理解查一查字典,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不理解可划出来,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需要提出的问题,可写在书的边上。

(需要重点理解的生字有:率、遣、策;新词有:调兵遣将、丢盔弃甲、计策、眺望。自学互学后,进行生字新词的学习交流。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可提出来,暂时不解答,以便在进一步学习时重点考虑。)

可能有的学生要提出以下问题:

1.曹操有很强的实力,为什么会败给周瑜?

2.曹操是一个很聪明的将领,他能想出把战船连起来对付东吴,为什么就没有觉察出东吴的计策?

(四)讨论分段,理清课文条理

再读课文,讨论以下思考题。

(幻灯出示思考题)

1.课文从哪到哪写了“火攻”这一仗的全过程(511

2.课文除了写“火攻”全过程外,其它部分又写了什么内容?

3.试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第二段:24;第三段 511。)

(引导学生从重点入手,分清主次,并依据教师提出的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分段中如有分歧,要让学生互相之间讨论弄明白,教师一定不要直接给出答案。)

(五)深入学习,理解第一段

自学互学,讨论思考题

1.“调兵遣将”中,“调”、“遣”分别是什么意思?“调兵遣将”又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呢?(此题既检查学生在自学字词中的情况,又通过对字词理解,帮助学生弄清周瑜所面临的情况及应敌措施。)

2.“隔江相对”怎么理解?按照地图标示方向规定,画出曹、周两军对阵的示意图。(通过画图直观了解两军所处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理解周瑜为什么想到用“火攻”方法及曹操大败的原因。指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3.这段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求学生用书上的话进行简要概括。即曹操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六)教师小结

1.学习情况小结。(教师可总结一下这节课采用小组集体学习这种形式学生的学习情况,表扬先进小组,鼓励后进。)

2.内容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一段,又知道了赤壁之战的起因是曹操想夺取东吴的地方,他是这场战争的发起者。那么东吴将怎样迎战曹操呢?两军是怎样交战的呢?下节课我们再接着学习。

(七)布置作业

1.把生字组的词工整、匀称地写在方格本中。(只写一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继续学习第5课《赤壁之战》,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周瑜利用曹操的弱点,采用火攻打败曹军于赤壁。)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顺序)

3.战争的发起者是谁?(曹操)

(二)导入新课

曹操早已对江南的东吴虎视耽耽,蓄谋已久,这次他认为时机成熟,终于发动了这场战争,这节课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课文的第二段和第三段。

(三)学习第二段

自学第二段,默读课文,思考: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要求学生能归纳出以下3点。)

1.兵力相差太远。重点理解“号称”、“八十万”、“三万”,重点词语说明什么?(板书:八十万三万)

2.长时间相持没好处。重点理解“相持”

3.曹军战船连在一起,重点理解“非……不可”句式。

1)幻灯出示原句子。

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可是要渡过大江,非坐船不可

①分析句子前后内容(即加点词语意思)“非……不可”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必须)

②坐不惯船,却还要必须坐船,曹操是怎么解决这个矛盾的?(连接战船)

③书上是怎样写曹操兵士连战船的?(读课文中的句子)

④再看一下录像,连接在一起后战船是什么样及曹操当时的表情说话时语气,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议论。(通过看录像,可看出曹很傲慢,轻敌,不可一世。)

(通过理解词语和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突破重点、难点,同时也解决了开始学生所产生的疑点问题。)

“火攻”是东吴将领分析敌我形势后,精心制定的,(板书:火攻)可是周瑜说这一仗怎么打还得想个计策这说明什么?(周瑜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

这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战斗准备)

(四)学习第三段

黄盖说攻打曹操的计策已经有了,是什么计策使周瑜非常满意?学习第三段,思考。

1.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出东吴每一步做了什么,然后再提炼出词语。(学生先自由读课文,再自己勾画有关内容,练习归纳概括,然后同桌讨论交流互相补充,最后汇报,汇报时,学生如归纳不准的,教师可先归纳第1步写信假降,然后让学生仿照归纳下几步。4步。板书:1.写信假降⑤;2.靠近曹军;⑥—⑧;3.火攻曹营⑨—⑩;4.追杀曹军

2.在“火攻”计这4个步骤中,从哪些地方可以说明周瑜、黄盖对“火攻”计划考虑的十分周密?

1)选了有东南风的一天作为进攻时间。(顺风船快,火借风势,增强威力。)

2)备火攻用船。(降曹是假,施火攻是真。)

3)想离船办法。(点火脱身,乘乱进攻。)

4)接近曹军点火。(距离太近,猝不及防。)

5)率兵追杀曹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曹操一点防备都没有?(重点理解描写曹操的句子)

(幻灯出示下面一段话)

曹操正在船头迎风眺望,忽然有个兵土报告说:“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驶来,不一会儿已经来到江心,船头的大旗上分明写着一个“黄”字。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1)理解“眺望”、“定睛”、“果然”、“分明”四个词,让学生想象曹操会怎么想?(让学生展开想象)

2)“果然”什么意思(表示事实与所说所料想等。)

3)这段话中出现了两个“果然”,是不是显得重复、罗嗦,能不能去掉一个?(让学生体会作者正是为了把曹操骄傲轻敌的心理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才重复使用了“果然”这个词,使读者感到曹操此时一点防备都没有。)

4)看录像加深一下印象。

4.文中几次提到了东南风?东南风与火攻曹营有什么关系?(板书:东南风)

1)“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波浪滔天,易于隐蔽。)(明写)

2)忽然有个兵士报告说:“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风顺船快)(明写)

3)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一共二十条。(风顺船快)(明写)

4)黄盖的船把帆扬足,快得像离弦的箭。(风顺船快)(暗写)

5)黄盖叫兵士把二十船芦苇一齐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这二十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曹操的船队。(风助火威)(明写)

6)火又窜上岸去,岸上的兵营也烧了起来。(风助火威)(暗写)

东吴将领选择了东南风一日进行火攻攻曹营,这样风顺船快,风助火威,大火借猛烈的东南风将曹操水上陆上的兵营烧得一蹋湖涂,齐读一下火烧曹营这部分(910自然段)

看录像,看一看火烧曹营的场面,并且理解“不计其数”、“丢盔弃甲”两个词。(通过录像帮助理解两个词,从而突出曹军的狼狈及失败的残局。)

小结:原本狂妄至极的曹操此时狼狈逃窜,八十万大军毁于一旦,周瑜的三万人马,大获全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板书:以少胜多)

(五)总结全文

1.回顾全文,导致赤壁之战胜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归纳。曹操的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及错误的军事措施,致使八十万大军兵败赤壁,损兵折将,东吴周瑜、黄盖虽然兵力薄弱,但他们能够做到正确分析形势知己知彼,扬长避短,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

2.赤壁之战使你受到什么启示?(一失足成千古恨,胜败就在转眼间,遇事要多动脑,多思考,多分析。)

赤壁之战围绕着周曹双方胜败的原因这一中心,环环相扣,一步一步地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生动描绘下来,以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也要注意理清文章条理,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读写能力得到提高。

七、布置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用“虽然”、“非……不可”造句。

2.预习《田忌赛马》。

八、板书设计

閺傛媽顕㈤弬锟� www.XinYuWen.com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没有任何评论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