殽之战
教学目的
1.了解《左传》写战争重在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略于交战情况的直接描述这一显著特点;了解本文记叙复杂事件和刻画个性鲜明人物的手法。
2.掌握《文言文常用实词表》规定本课应掌握的实词,熟悉若干反映古代礼俗的用语,复习若干虚词的用法和文言中的兼语省略现象。
3.认识“以贪勤民”必败的道理和战略决策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
学生学习本文,会觉得难度较大。原因是:一、《左传》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起战国中、晚期成书的诸子文、历史散文,文辞本来要古奥一些,加上它的记言叙事,“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刘知几语),用语极其简省,而笔意却很繁复,表情达意又特别讲究“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杜预语),就是文言文已有些根基的人,要一下子读懂它,也是不容易的。二、《左传》记叙的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事件,在春秋时代,西周以来的礼制、礼俗尚未完全崩坏,文中所反映的这些方面的观念和用语,也会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一些困难。因有上述两方面原因,虽然课文注释相当详细,但由于生疏的地方较多,学生要在两三个课时内迅速的理解和消化,也是较困难的。
鉴于上述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始终把词句的理解和文意疏通放在第一位。方法是采用逐段串释、串析和 反复朗读的做法,来理清文章的思路,促进学生精熟课文,并掌握必须掌握的词语。至于人物分析、表现手法分析,则在串释、串析的过程中适当点到为止,不过多分析。
2.重点讲析开头一段和结尾两段。因为开头一段,提示了全文脉络;结尾两段,文笔特别精彩。抓住这三段,也便于分析主要人物。
3.全文用三课时教完。课前预习要求:
①仔细阅读“预习提示”和注释①,弄清战争缘起,并回忆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想一想《左传》记叙战争,有怎样一个特点;
②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思考“思考和练习”的一、二两题,然后再重读开头一段,并试作口头译解。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结合检查预习解题,宣布本文研读任务;重点讲析第段(自然段,下同),结合提示全文内容要点;提示以下各段阅读的要求,为学生再次自读导路。
教学过程
一、解题,明确本文研读任务。
关于解题:
先结合预习情况检查,指名学生回答下述两个问题,然后教师补充、点拨。
1.“殽之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2.联系初中时学过的《曹刿论战》看,《左传》写战争有怎样一个突出的特点?
估计学生根据“预习提示”和注释①,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会比较正确,教师的补充、点拨,要立足于加深学生认识,以便为他们进一步研读课文奠定一些基础。
关于“殽之战”爆发的缘起,注释①说得过于简略。要进一步了解的是秦、晋、郑三国相互间的复杂关系。首先是秦、晋这两个大国的关系在春秋时代是颇为特殊的。它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结成联盟,又用“联姻”的形式来巩固这个联盟。秦穆公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文公(名重耳),晋惠公(名夷吾)的姐姐,秦穆公后来又把自己的女儿先是嫁给晋惠公的太子圉(晋怀公),后又嫁给晋文公。晋献公晚年因为听信宠妃骊姬的谗言,逼迫太子申生自杀,当时尚是“公子”的晋文公、晋惠公也被迫流亡国外。晋献公死后,晋国局势混乱,晋惠公和晋文公都先后依靠秦国的力量回国为君。秦穆公这样做,表面上是出于姻亲关系,实际上要建立自己在中原的霸主地位。晋惠公由于背信弃义,没有处理好跟秦国的关系,联盟曾一度破裂。晋怀公是在秦国以太子身份为“质”时,抛弃秦穆公的女儿,逃回晋国继位为君的,双方关系更坏。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外流亡了19年的晋文公才得以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国争夺君位。晋文公因为强调不忘秦国的恩惠,跟秦国的关系处理得相当好。但随着他打出尊王拥周的旗号,在城濮之战中打败南方的强楚,使晋国一跃而成为中原霸主,秦晋双方争夺中原霸权的矛盾就逐步激化起来。以致在“殽之战”的前二年,秦晋联合,围攻依附楚国的郑国的时候,秦穆公竟背着晋国,单独与郑结盟,并留下杞子等人助郑防守,以对付晋国。由于晋文公强调不要忘记秦穆公对他的恩惠,双方当时才未发生战争。一旦文公去世,这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就不可避免爆发了。由此可见,在这场战争中,秦晋双方都无正义可言,正义只属于郑国。
关于《左传》写战争的突出特点,正如同学们说的,重在写人物议战,不着重写交战情景。《曹刿论战》是这样;本篇也是这样,只是“议战”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众多人物。
关于本文研读任务:
教师指出要逐段串释串析。要求:
内容:注意人物议战的论点和论据;
结构:注意作者思路,看作者怎样逐段揭示矛盾和全文主旨,并把众多题材组合起来。
语言:注意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和外交辞令,以及文中所反映的古代礼制和礼俗。
串释后要拓展一些实词、虚词和兼语省略句法的知识。
(以上研读任务应当板书)
二、讲析第一段,提示全文内容要点。具体进程如下:
1.朗读和文意疏通。
教师先范读一遍,然后指名两个学生口译完全段。教师的点拨注意如下方面:
准确理解句意:
①“勤而无所,必有悖心”——“无所”,旧注解释为“无所得”,但文言中没有把“无所得”简省为“无所”的习惯用法。“悖心”旧注解释为“违背、判乱”或“懊丧怨恨”,两说在文意上都把情况说得过于严重。课本活译这两句为“军队劳苦却没有用武之地,一定会有违背军纪不服约束的情绪”,是比较恰当,合乎分寸的。
②“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意为全军一定会在外覆灭;这是一种委婉 的说法。
③“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中寿”,古代的说法很多。如《左传正义》:“上寿百二十,中寿百,下寿八十”;《庄子·盗跖》以“中寿”为八十,《吕氏春秋·安乱》、《抱扑子·至理》都以六十岁为中寿。课本注为七十岁,是采用《淮南子·原道》的说法。
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实词:
“国可得也”的“国”,指(郑国)都城,古代典籍中“国”的常用义之一;“访诸蹇叔”的“访”,“公辞焉”的“辞”,课本的注释要特别注意。
提醒学生注意几个虚词:
①“无乃……乎”——一种表委婉推测语气的虚词固定结构。“无乃”一般译成“恐怕”、“只怕”。
②“焉”——“公辞焉”的“焉”,代词,代指蹇叔的意见;“必死是间,上尔骨焉”的“焉”,兼词,同“于是”,在那里;“殽有二陵焉”的“焉”,语气助词,呢。
③“其”——“其谁不知”中的“其”,表反问语气的副词,可译为“岂”、“难道”;句中的“谁”,暗指晋国,观后文“晋人御师必于殽”句可知。本段其他几处的“其”,均为代词。
2.思路和内容简析。
关于这一段的思路:
教师启发、提问:这一段文字历来很受人们重视,曾抽出来单独成篇,加上“蹇叔哭师”的标题,让学生诵读。你们看,这样的标题是否恰当?如果认为不恰当,理由是什么?要怎样标题才恰当?
学生简答后教师作如下点拨和小结:
要回答上述问题,必须注意作者写这一段的思路。作者的思路,从全篇来看,这一段是写战前的决策情况,是要用蹇叔的劝阻和预见来揭示穆公战略决策的错误,它实际上是全文的纲领。从这段本身看,作者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实际上是去安排了两个场面,一个是蹇叔谏袭郑,一个是蹇叔哭秦师。显然 ,这一段要单独成篇,用“蹇叔哭师”来标题,倒不如用“蹇叔谏袭郑”更能涵盖全段内容,哭,实际上是进一步的劝谏。
关于这一段的内容简析:
教师启发、提问:我们既已弄清这一段包含“蹇叔谏袭郑”、“蹇叔哭秦师”两个场面,现在就进一步探讨这段的内容。请大家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下述问题:
(1)蹇叔谏袭郑,他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他列举的理由,涉及到了哪些方面的矛盾?在哭送秦师时,他又具体地提出了哪些预见?
(2)从这段的内容来看,蹇叔和秦穆公各自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秦穆公为什么不听蹇叔的劝谏?
在指名学生简答问题(1)后,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如下的表格:
指名学生简答问题(2)后,教师作如下的点拨和小结:
在这一段里,两个人物的性格是鲜明的:蹇叔谋深虑远,忠君忧国,倔强敢谏;秦穆公则利令智昏,刚愎自用。但这里要进一步研究的是,蹇叔的道理说得那么透彻,为什么秦穆公硬是拒不接受?这是不能简单地用“利令智昏,刚愎自用”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因为从后文的秦穆公悔过自责看,从《左传》所记叙的秦穆公其他事迹来看,他也是一个深沉善断,并不很刚愎自用的人。这次的利令智昏,刚愎拒谏,显然有其重要原因。原来,在“殽之战”的前二年,秦晋联合伐郑,秦穆公单独与郑结盟,解围而去后,晋文公曾逼郑投降,迫使郑文公立了亲晋的公子兰为太子,才撤兵而去。晋文公去世时,郑文公也刚刚去世,公子兰继位为郑君,是为郑穆公。面对这一情势,秦穆公担心郑穆公的亲晋,势必危及秦国在郑国的利益,杞子等人不可能长期戍守郑国都城的北门,加上错误的估计了晋国新值国丧,一定无暇外顾的局势,就认为应抓紧时机袭郑,错过了机会,就会永远丧失争霸中原的机会。这种担心,就使秦穆公利令智昏,听不进蹇叔的意见,作出悍然出兵袭郑的错误决策。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社会现象是有好处的,因为担心失去时机,从而利令智昏,作出错误的判断、决断、决策的情况,是无论古今,都会经常发生的。
3.提示全文内容要点。
教师提问:本文是紧紧围绕蹇叔的论战,以秦军东征活动的始末为线索、为顺序来展开记叙的。战前决策阶段,作者写了“蹇叔谏伐郑”、“蹇叔哭秦师”两个场面,你们看,后面还写了哪些场面?
伴随提问和答问,出示如下板书:
决策阶段:蹇叔谏伐郑、蹇叔哭秦师
行军阶段:王孙满观秦师、弦高犒秦师
战争阶段:郑国巧辞逐客、原轸论击秦师
战后阶段:先轸怒斥纵囚、秦伯引咎自责
三、布置作业、提示再读要求。
熟读第1段;借助注释再次自读全文。
重点再次自读2至5段,读后思考:
1.在思路上,这几段跟第1段分别有什么关系?
2.这几段分别反映了春秋时代哪几方面的一些礼制、礼俗?
3.弦高的犒师,先轸的论击秦师反映了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弦高和皇武子的外交辞令具有怎样的特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上节课作业完成情况,提示本课时研读任务;讲析行军阶段的两段;讲析战争阶段的两段;布置进一步的研读任务。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作业,提示本课时任务。
关于作业检查:
先指名一个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再指名一个学生谈谈2至5段所反映的礼俗。
朗读后的点拨,要把重点放在第二个场面。这个场面,仅102个字,而人物的性格、思想、神态却如在目前,历来称为“神笔”。穆公派人说的话要重读,读出他的气恼情绪。蹇叔的一哭再哭,要读得缓慢而有顿挫,读出他声泪俱下、忧国怀军的感情。
答问后的点拨,一是指出是否有遗漏,一是指出这些礼俗分属“尊王”、“外交(包括辞令)”、“丧葬”、“作战”等方面,都是春秋时代特别讲究的。
关于本课时研读任务:
首先宣布本课时讲析2至5段四个自然段共三个场面,着重要讲析的是“弦高犒秦师”、“原轸论击秦师”两个场面。然后重提上节课作业布置时所提的(1)(2)(3)点要求。
二、讲析行军阶段的两个自然段。
指名学生朗读这两段,口译这两段后,教师依次从下述方面进行点拨,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消化这两段文字。
1.两段的思路分析。
启发、提问:从全篇的思路来看,作者为什么要具体写出两个场面?是否只是单纯记叙行军具体情况?它与开头一段有什么关系?
点拨:第3段写“王孙满观秦师”,主要目的是要从另一个角度揭示秦师必败的原因,即“轻而无礼”。因为前一段蹇叔的议论主要是从战略决策的角度来写的,这当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但单提这一方面还不够。这一段还有另一个作用,即印证蹇叔的推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因为秦兵是去偷袭郑国,除指挥官外,对士兵是保密的,士兵觉得疲劳,又不知在何处用武,自然有违背军纪、不服约束的行为。第4段写“弦高犒秦师”,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印证蹇叔“师之所为,郑必知之”的预见,从而引出下文的“皇武子致辞逐秦客”一事;另一方面也是揭示郑国上下一致,团结御敌的精神。
2.两段的重点词句解析。
启发、提问:这两段文字,课文注释相当详细。你们看,哪些词语,它的意义跟现在差异很大,要特别注意?还有“则”这个虚词,它的用法,在这两段内到底是怎样的?
依次挑出如下词句进行点拨:
“超乘者三百乘”——在这句里,“乘”这个词两用,课本均作“兵车”解。这是一个必须着重掌握的实词。按:“乘”的本义是“登(高)”,如“乘鄂渚余反顾兮”,引申为乘坐车、船,均读chéng。再从这一引申义进而一方面引申为凭借、趁着,仍读chéng,一方面引申为“兵车”,读shèng 。兵车是用四匹马拉的,所以又引申为“四”,兵车是可计量的,又可引申为“一辆”的“辆”,仍均读shèng。本句“超乘”的“乘”,有的注家解释为“登上车”,也通,但不如课本注释精确,“超”本有跳跃、跳上等义。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这句话里的“轻”,“谋”、“脱”,都是要特别注意的常用实词。“轻”的最初意义是指“轻车”,后用来泛指“轻重”的“轻”。由“轻重”的“轻”又引申出“轻微、微薄”、“轻佻、轻率”、“轻视、鄙薄”、“轻便、灵活”、“轻易、随便”等义,现均转为复音词。“谋”,本义是“思虑、谋虑”,后引申为“谋划、谋略”、“商量、谘询”、“计谋、图谋”等义。“脱”,最初意义是“肉离骨”,后泛指一般的“脱离、脱开”。再由“脱离、脱开”引申“逃脱”、“冒出”(如:“乃脱颖而出”)、“脱略、轻忽”等义。课本解释这句的“脱”为“疏忽,纪律不严”,就是用的“脱略、轻忽”一义。这句话的准确译释是“一轻佻就会缺乏谋虑;不遵守礼制就会忽视纪律”。两个“则”字,意为“就、便”,连词,表因果关系。后一段中“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两个“则”字,意义相同,用法是表选择结果。“一日”、“一夕”,互文见义,均表示短暂的时期。
3.提醒学生注意两段所反映的礼制、礼俗。
“五孙满观秦师”一段,反映春秋时代“尊王”的礼制仍然存在,“无礼”就是违反“尊王”的礼制。这种礼制形成当时人们的重要观念,常用来判断行为的后果。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中原,都打出“尊王”旗号,原因就在这里。弦高“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反映了当时一种外交上的礼俗:先送轻礼,再送重礼,以表示隆重。附带提醒一下,“韦”,现在只是姓氏的称呼,古代指熟牛皮,又与“围”字通假,现在这两种意义均已消失。
4.指导揣摩弦高的外交辞令。
《左传》记“行人”(外交使者)的辞令,大多“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意思要表达得明白,但话要说得隐而委婉曲折。弦高这段外交辞令历来为人传诵,其特点是殷勤、委婉中露锋茫,暗示对方偷袭的阴谋已被识破,郑国已有准备,敬告对方会自食其果。学习这段话,要注意谦称、谦词和敬称的运用。“寡君”是谦称自己的国家,“敝邑”是谦称自己的都邑(也用来谦称自己的国家),“敢(意为冒昧)、“不腆(不丰厚、不体面)”均为谦词。“吾子”是敬称对方,加“吾”字,是使敬称兼带亲昵的意味。“从(zòng)者”本指随从的人,也常用来敬称对方,意为不敢直称对方,用称他的随从来代替。以上谦称、谦词,除“寡君”外,非外交场合也可运用。要附带提及的是,弦高只是一个商人,但在历史上很著名,原因就在这件事上表现了他慷慨爱国、临事不惧的品质,有从容应急之智。
三、讲析战争阶段的两个自然段。
先指名学生朗读、口译这两段,然后教师依次从下述方面点拨,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
1.两段的思路分析:
启发、提问:写战争阶段,略于战斗情况的描述,重在揭示胜败因素,这是《左传》写战争的突出特点,我们上节课已说过。现在请大家回答:从全篇思路来看,作者为什么要写“皇武子辞逐秦客”、“原轸论击秦师”两个场面,它与开头一段有什么关系?
点拨:写“皇武子逐秦客”,目的在印证蹇叔“远主备之”的预见;其中所写三将的出逃,杞子的“灭滑而还”,更是“勤而无所,必有悖心”的具体表现,说明战争胜负已成定局。写“原轸论击秦师”,一方面是印证蹇叔的预见完全正确,一方面是从另一角度揭示秦师失败的原因,即秦穆公“以贪勤民”。写这一段的另一个作用,也在表明:就如同开关头一段揭示秦国内部 有主张出师和反对出师的矛盾一样,晋国内部也有主张伐秦师和反对伐秦师的矛盾。善于揭示多方面矛盾的复杂交错,也是《左传》写战争的另一重要特点。
2.两段的重点词句解析:
启发、提问:这两段文字,同前两段一样,难度较大。你们看,哪些词句,你们感到特别生疏,需要进一步解释?所用虚词“焉”、“其”、“则”,意义和用法是否同前几段的一样?
“束载、厉兵、秣马矣”——“束载”的“载”,指装载物,由“装载”义引申而来,用指“行装”,是词义活用。“厉兵”的“厉”,是“砺”的通假字。“秣(mò)马”的“秣”,本义为饲料,用作动词,意为“喂养”。“矣”,语气助词,可译为“了”,表“已然”或“将然”(将要这样),此处表“已然”。
“使皇武子辞焉”——这句的“辞焉”,历来存在两种解释。“辞”,课本解释为“致辞”,即致逐客之辞,那么“焉”,就是语气助词,可不译。另一种解释是“辞绝”,即用一番话赶走对方,“焉“是代词,同“之”,指杞子他们。我倾向于后一种解释,因为这样解释,文意较顺通。
“唯是脯资饩牵竭矣”——“脯资饩牵”这四个词的词义,同学们感到生疏。要注意:脯,乾肉,读fǚ,与蜜汁干果如“桃脯、杏脯”音同而义不同,与“胸脯(pǔ)”的“脯“音义均异。“资”,古时跟“粢”通假,所以可理解为食粮。“饩”,有解释为有腥味的肉食的(陆德明《释文》),过于拘执,课本的解释较顺通,即“饩、牵”连用,代指未宰杀的牲畜。
“为吾子之将行也” “为”,有的读本解释为“因为“、“为了”、“如果”,均说得通。课本注释解为“在”较为精当。因为“为”用作介词时,有“当”的一义;“当”,又可解为“在”。
“吾其还也”——注意:“其”在这里是语气副词,表命令语气,课本注为“语气词”,可能漏了字。它与第一段的“其谁不知”的“其”,区别在前者表反问语气。下文的“其为死君乎”的“其”,也是表反问语气的副词,不过译为“难道”似欠妥当,可活译为“岂非”。
“其为死君乎”、“可谓死君乎”——“死君”,课本注为“死去的国君”,可说得通,因为文公新死,尚未安葬,可称“死君”。但称“死君”,总觉欠恭敬,所以顾炎武解释说:“死君,谓忘其先君”。这一解说提出后,大多数注家都采用。“其为死君乎”,意为“岂非是忘了先君的遗命吗”;“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意为“伐秦师是虑及子孙的利益,这可说是忘了先君的遗命吗”。这样译解似乎更顺通,特提出来供同学们参考。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注意:前句的“则”,是表强调词气的副词,可译为“就是”,和用作连词时一般译成“就”、“却”不同。“何……为”是一种虚词固定结构,表反问?“为”,无义,助词。后句承上文“秦施”而言,应译成:“还讲什么恩惠?”
“子墨衰殽,梁弘御戎,莱驹为右”——注意“子”的注解。按:“子”,古代儿子、女儿均可称“子”;又常用作男子的尊称或美称。如“孔子”、“孔文子”;用作对称代词,则为敬称。梁弘、莱均为晋大夫。“御戎”,驾御兵车;“为右”,充当兵车右侧的卫士。整个这三句的意思是说:太子欢(即晋襄公)染黑了自己的白色丧服,亲自出征秦师,大夫梁弘替他驾御兵车,大夫莱驹在他车右充当卫士。这几句话反映了当时的葬礼制和国君出战的礼制,也反映了当时作战是车战。用骑兵作战始于战国时代。
3.指导揣摩皇武子的外交辞令:
这段辞令,跟弦高犒劳秦师的辞令,有同工异曲之妙。句句是诙谐的关切,句句是毫不容情的逐客令。语意双关,幽默中寓严肃的警告,它同样显示了当时外交辞令的高度技巧。
四、布置作业,提示全课归纳要求。
1.借助注释,细读课文6、7段。
2.通读全文,边读边作全课的归纳准备。归纳的要求,即第一节课所提的研读任务。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讲析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全文内容和写法的归纳、整理;词语、句法知识的整理和拓展。
教学过程
一、讲析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先概述一下前面几段的内容和思路,然后转入讲析这两段。具体讲程如下:
1.朗读和文意疏通。
关于朗读:
先指名一个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点拨,点拨后,教师范读或再指名学生朗读。
点拨时注意提醒学生:这两段和开头的一段,是本文写得最精彩的片断,要注意读出人物的声口和情态。文赢的话,实际上是站在娘家的立场上求情的外交辞令,它和孟明的话一样,均应读得婉转一点;先轸的话,要读出他急切、刚直的声口;穆公的话,要用低沉而顿挫的语调,读出他一再引咎自责的沉痛感情。
关于文意疏通:
“堕军实而长寇仇”——“堕”,通“隳(huī)”,毁弃。“堕”通“隳”古籍中常见,要特别注意。“军实”,课本解释为:“本指兵力,这里指战果。”把“军实”解为“本指兵力”似欠妥,不如直接解释为“战绩”,即作战的实绩。“军实”的另一解释是指“军队中的辎重等物”,见《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可参考。
“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古代一车驾三马或四马,中间的一匹或两匹叫辕马,两边各一匹叫“骖(cān)马”。这句是说:阳处父解下自己左边的骖马,假借襄公的指示赠给孟明。目的是引诱孟明三人上岸来拜谢,以便逮住他们三人。
“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这两句历来注家聚颂纷纭。“之”,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以为:“犹若(如果)也。”因为它同下一句的“若”对称使用,可视为表假设的互文。“不朽”,一直没有确解,课本解释为“不可磨灭”,勉强可通。采用这种解释,那么这两句连同下两句的意思是说:敝国国君如果认为我们该受刑戮,我们即使死了,晋君的大恩也永不磨灭;如果依从晋君恩惠而赦免我们,三年之后再来拜谢晋君的恩赐。(言下之意是三年后必来报仇。)按:孟明这些话,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外交辞令,句句是感恩语,句句是用反语来婉曲表达复仇的决心,在谦卑中寓有杀机。
“不替孟明。‘孤之过也……’”——课本注释的解说非常重要,但说得还不够具体。据王引之《经义述闻》:其父王念孙据《文选·西征赋》注所引《左传》,认为“不替孟明”后当有“曰”字,“孤之过也”以下才是穆公的话。其实,这里没有“曰”字也不一定是缺漏,因为文言修辞中本有“跳脱”一法,即由于充分表达实情实境的需要,特意省掉一些词语而突接下文。从表面上看,文意表达似欠完整、连贯,实际上却是不完整而有完整以上的情韵,不连贯而有连贯以上的效力。
2.两段的思路分析。
启发、提问:这两段是写战后情况,实际上是写秦、晋双方对孟明等三位将领的处理。大家想一想,就全篇的思路看,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集中笔墨写晋、秦双方对孟明等人的处理?
点拨:写这两段,一方面是出于篇章结构的需要、不然,结构就不完整,一场战争的前因后果也没完全揭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用秦穆公的引咎自责来最后点出蹇叔预见的正确,使全文中心更加鲜明。作者写这两段更深一层的用意,是要通过晋方处理秦囚的失策,秦方对待败将实事求是的宽容和穆公的勇于自责,显示出这场战争虽已结束,而秦晋争霸的斗争并未结束,争斗的前途是双方的胜败必然要转化。据《左传》记载,在随后的三年里,秦国果然两次伐晋,终于打败了晋国,实现了称霸的雄心。
3.两段人物形象描写简析。
启发、提问:《左传》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描写人物,正如“预习提示”指出的,往往寥寥几笔,便刻画得栩栩如生。试分析作者是怎么描写先轸和秦穆公的?
点拨:关于先轸这个人物——作者在前面已写出他作为主将,有果断决策的突出优点,这里则抓住一“怒”、“一唾”的动作和“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等语,极写他在盛怒之下忘却君臣礼节,这就突出地反映了他的刚直忠烈的性格。关于秦穆公这个人物——作者在前面已写出他性格中利令智昏,刚愎自用一面,这里则通过“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的行动和反复申说“孤违蹇叔”、“孤之罪也”、“孤之过也”,极写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勇于当众赤诚地承担罪责”。作为一个国君,这是特别难能可贵的,这也是他终于能实现称霸雄心的一个重要因素。
4.提醒学生注意若干实词、虚词和礼俗用语。
点拨:注意“构”、“厌”、“释”、“骖”、“替”等实词的词义和“堕”、“乡”的通假义;注意虚词“则”用作承接连词时和前面几个因果连词“则”的区别。礼俗用语,主要注意谦称、敬称。如诸侯国君谦称自己为“孤”,也可谦称“寡人”;臣下无论对本国君主或别国君主说话,都应谦称自己为“臣”。“君”是文言中用得相当普遍的敬称,主要用于平辈之间,但长对下,君对臣,也可用来敬称对方,几乎成了一个常用的第二人称代词。其次要注意敬词、谦词。它们都是一些客套话(有些一直沿用到现在),是一种放在动词前,以表谦下或尊敬的修饰词语。这两段里的敬词只有“君何辱讨焉”的“辱”。至于“惠”、“赐”,虽常用作敬词,如“惠临”、“惠存”、“赐教”、“赐复”,但在这两段里是意为恩惠、恩赐的名词,不能看作敬词。这两段没有谦词。
二、全文内容和写法的归纳、整理。
启发、揭示。
内容和写法的归纳、整理,包括段意和中心思想、人物形象、结构思路、表现手法,等等。此外,作为先秦史传文,特别是《左传》、《国语》等史书,还要注意它所反映的礼制、礼俗和外交辞令特色,这是我们读秦以前的史籍必须掌握的。以上这些,我们在逐段串释、串析时均作了阐述,“预习提示”和“思考和练习”一、二两题,对一些重要方面也已作了概括。这里,我们只就“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结构思路”两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段落和中心思想的归纳、整理:
指导学生快速完成如下表格:
结构思路的归纳、整理。
教师先提示学生:结构思路服从于全文之中心思想、然后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决定揭示哪些矛盾,选用什么材料来揭示矛盾和表达中心思想,最后还要考虑用什么为纲,以什么为线索,按照什么顺序把众多材料组合起来。
教师就下列项目,边指名学生回答,边写出如下板书:
三、词语、句法知识的整理、拓展。
启发、提示:一般的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读史传文还须熟悉一些礼俗用语,如本课的敬称、谦称、敬词、谦词就相当多,应注意归纳。《左传》语言特别语究字词的简省,本文省兼语的现象就较普遍,也应注意整理。
因课时有限,课内只整理实词和兼语省略句法两项。课后再补充虚词、礼俗用语的整理练习。
关于实词:完成练习题三。
先注明每组例句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再按题目要求答题。
参考答案:
1.“乘”的意义,依次为:A数词,四;B量词,辆;C乘坐;D量词,辆;E登上;F凭借,“因”、“乘”二字同义。
2.“及”的意义,依次为:A追赶上;B至,到达;C至,等到,到了;D至,到达;E涉及,连带及;F比得上;G连词,和、与。
3.“具”的意义,依次为:A准备,备办;B具备,具有;C器具,工具;D全部,详细;E准备,备办。
4.“辱”的意义、用法,依次为:A侮辱,污辱;B敬词,屈尊,承蒙;C使动用法,使……受屈辱;D可耻;E侮辱、污辱。
说明:“文言常用实词表”规定本课应掌握的实词,还有“轻”、“谋”、“子”、“右”、“孤”,等等,我们逐段串释时均作了解析,同学们课后朗读课文时,应自行回忆、归纳。
关于兼语省略句法:
完成练习题四。参考答案:
题中例句,第一句省略代词“之”,代孟明,西乞,白乙;第二句省略了“人”字。
课文中省略了兼语的句子,尚有:
1.公使( )谓之曰
2.郑穆公使( )视客馆
3.且使( )遽告于郑
4.使( )归就戮于秦
前三句都省略了“人”字;第四句省略代词“之”,承上代指杞子自称的“累臣”。
四、布置作业,完成词语整理练习。
1.熟读全文,背诵“晋原轸曰”至结尾的三个自然段。
2.指出下列三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
参考答案:
均为语气副词。A、B均表反问语气,难道,岂(非);B表命令语气,还是。
参考答案:
A代词,同“之”;B兼词,同“于是”,在那里;C如果“辞”作“辞绝”理解,“焉”为代词,同“之”,如“辞”作“致辞”解,“焉”为语气助词,可不译。
参考答案:
A至D均为连词。A表因果。就、便;B表选择结果,就、便;C表承接,就(已经);D同上。E副词,表强调,就是。
3.找出课文的礼俗用语,分别填在下列各项的横线上。
国君谦称自己:
臣下谦称自己:
平辈或长对下、君对臣敬称对方:
谦词:
敬词:
答案见逐段的串释、串析和课文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