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会用抓事物之间联系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2.培养在文章中分析事物间联系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语言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分析水手、猴子、孩子、船长之间联系。
(二)难点
通过分析船长的表现来学习船长机智果断的品质。
(三)解决办法
结合幻灯片和教师生动的讲述,体会当时紧张的气氛和船长在情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自学生字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讨论分段。
(三)对照幻灯片讲叙《跳水》的故事。
(四)自学讨论水手、猴子、孩子及船长之间的联系。
五、教具准备
幻灯、幻灯片。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跳水》是他专门为小朋友写的故事。
2.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
(二)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1.出示自学思考题:
(1)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情况下?
(2)猴子怎样把玩笑开到孩子身上?
(3)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4)结果怎样?
2.按要求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同座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
3.讨论交流。(让学生自由发言,用简洁的话说一说,意思正确就行了。)
(1)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一艘环游世界以后返航的帆船上)事情是由什么引起的?(水手逗孩子)
(2)水手们怎么把玩笑开到孩子身上的?(引导总结:一是完成任务,心情愉快;二是风平浪静,水手们没有什么事情。)
(3)从哪可以看出孩子处境危险?
(4)结果怎样?(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跳到水里,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4.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帆船上有一只大猴子十分放肆。
第二段(第2、3自然段):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第三段(第4自然段):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
第四段(第5、6自然段):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5.请4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
(1)“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体会孩子当时的感受,结合平时自己遇到的类似情况说一说。)
(2)“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回身来。”(通过看幻灯片,体会孩子处境危险。)
(3)“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体会当时水手们的紧张,着急,为孩子十分担心的心情。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
(三)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跳水》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提问:《跳水》讲的是谁跳水?怎么跳水?他为什么要跳水?
2.检查朗读。思考:孩子跳水与哪些事物有关系?(暂时不回答,在进一步学习时重点考虑。)
(二)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事物间的联系
1.指名朗读第一段,思考:
(1)当时的环境与水手逗猴子有关吗?(有,正因为轮船正在返航途中,海面上风平浪静,水手们才能悠闲地在甲板上逗猴子取乐,怂成猴子的放肆,从而引出下面的一连串的故事,这是事情的起因。)
(2)齐读第一段,解释“显然”,“放肆”。(意思正确即可,不要求一致。)
2.默读第二段,思考:
(1)孩子与猴子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2)孩子在追猴子的过程中,孩子的表情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随手板书:哭笑不得 眼巴巴 脸都红了……(体会孩子当时气愤、尴尬和心情。)
小结:故事是围绕着猴子戏弄孩子,在猴子和孩子的联系中向前发展的。
3.指读第三段,思考:
(1)孩子继续追猴子,他的表情又有哪些变化?
(2)水手的表情怎样?(全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3)从水手的表情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从哪儿还可以看出孩子遇到了生命危险?(出示幻灯片,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最高的横木与甲板之间的距离;理解孩子在横木上很容易失足,难以回转身来,从而体会孩子的危险处境;出示“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从这里体会到孩子已发觉自己处境危险了,而他两条腿发抖就更容易失足,情况更危险了。)
(4)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当时的情况?(危急万分、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5)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情况紧急,刻不容缓,如果稍一耽误,就会造成什么后果?
过渡: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谁出现了?他又是怎样使孩子转危为安的?我们接着看课文的最后一部分。
4.指读第四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船长怎样使孩子脱离了险境?
(2)有没有比船长更好的办法?
(3)齐读第5节,提问:船长见到孩子站在最高的横木上,摇摇晃晃的,随时都有可能失足,摔个粉身碎骨,他有什么表现?你对船长的表现有什么看法?(从他的表现中可以看出船长很沉着、冷静,面对紧急情况机智果断,思维敏捷。)
小结:船长在危急关头,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用开枪威逼儿子跳水,使孩子脱险了。这就是事情的结局。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从几个方面说:
(1)遇到紧急情况要像船长那样沉着冷静,当机立断,采取正确的措施;
(2)做事前要考虑后果,不要像孩子那样,一生气就不顾后果;开玩笑要有分寸等。
扩展:课文为什么用《跳水》作题目?有什么好处?(跳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父亲命令孩子跳水脱离了危险,水手们勇敢跳水救护了孩子,孩子因为跳水而得救了。所以用《跳水》作题目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作业
1.找出含有“模仿”,“显然”的句子读读,在练习本上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2.在练习本上书写课后词语。
3.预习《彩色的翅膀》。
(1)自读课文,画出不懂的生字词。
(2)结合课后思考题,自学课文。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