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苍茫”、“肃穆”等词语的意思,会用“慈祥”、“不约而同”两个词语造句。
2.理解课文中能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句子。
3.学习阅读课文时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
4.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逐步养成阅读文章时能透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思想的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对周总理无比怀念、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从人民送别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体会人们对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
(二)难点
从人民送别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体会人们对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
(三)解决方法
学生通过讨论、理解、分析重点词句和生动、具体的录相画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自己动手搜集有关总理的事迹资料,课上交流。
(二)自学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苍茫”、“肃穆”等词语。
(三)读课文,给课文分段,理清文章层次。
(四)在教师提示下找出文中能表达中心的句子、词语,自己分析理解,然后相互交流讨论。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达到背诵。
五、教学用具
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十里长街送总理》配乐朗读课文录音磁带一盘、十里长街送总理录像带一盒。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第12课《十里长街送总理》。(板书:十里长街送总理)
2.学生相互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有关总理的事迹资料,并简单谈谈对总理的印象。
3.老师简介总理的一生及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他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政府总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日理万机,鞠躬尽瘁,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高尚的品质,赢得了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的崇敬和爱戴。1976年1月,总理在北京逝世,首都人民自发地聚集在长安街,出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感人的一幕。作者目睹这感人的场面,写成了这篇课文。
(通过教师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情感,同时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做铺垫。)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卡,认读并初步理解生字词卡中的“肃穆”、“苍茫”等词语的意思。
(学生自由谈谈自己记忆生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取长补短,提高自学能力。)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易读错的字的读音。
(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三)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讨论分段,总结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灵车到来前,人们等灵车的情景。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灵车到来时,人们望灵车、想念总理的悲痛场面。第三段(第4自然段)写灵车过去了,人们仍不肯离去。
(分段练习,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教师加以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段能力,总结段意的概括能力。)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放录音,配乐朗读课文
(复习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气氛,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基础。)
(二)学习课文一段
1.学生轻声读第一段课文,边读边想:这段主要写什么?反映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灵车到来前人们等灵车的情景,反映了人们怀念总理的感情。板书:等灵车)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人们对总理的怀念之情?边读边在书中勾划。
(训练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和动脑、动手的习惯。)
3.学生学习后,互相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1)“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两旁”“挤满”“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这些都说明在长安街等灵车的人非常多,而三个“都”说明人们都是为悼念总理而来。在阴冷的天气里,这么多的人来送别总理,说明总理深受人民的爱戴、尊敬。(板书:崇敬爱戴)
(2)“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老奶奶年岁那么大了,行动不便,拄着拐杖来长安街送总理,可见她非常尊敬总理。“焦急”是说老奶奶盼望早点见到总理灵车。“耐心”是说老奶奶无论等多久,也要等到总理的灵车。“焦急而又耐心”表达了老奶奶对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
(板书:焦急耐心)
(3)“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挤下”“踮着”等词语反映了青年夫妇、红领巾深切怀念总理的心情。
(板书:怀念)
(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理解,相互补充,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指导,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
4.教师小结: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代表了长安街两旁的所有人,他们“焦急而耐心”的心情代表了所有人的心情。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先范读后,学生自己练习:语调低沉,速度放慢,读出人们既悲痛又怀念的心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人们此时此刻悲痛的心情。)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段写什么?反映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段写灵车到来时,人们眼望灵车,想念总理。反映了人们深深地怀念总理的思想感情。板书:等灵车)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1)灵车到来时,人们是怎样做的?划出有关语句。(2)人们望着灵车,想到了什么?
(学生边读边划边想,养成动口、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3.学生学完后讨论、交流。
“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1)“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指事先没有约定而彼此行动一致。本文指灵车到来时人们行动一致。)
(2)人们有什么一致的表现?(站直身体,摘下帽子,望着灵车哭泣,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3)这一致的表现说明什么?(说明人们非常尊敬总理,为失去总理感到悲痛。连眼泪都顾不得擦,恐怕耽误送别总理的机会。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那么多人没经过商量表现却惊人的一致,说明大家的心情一样,都为失去总理感到万分悲痛。)
(这部分内容是重点,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分析理解,体会人们的心情,体会人们的感情,突出重点。)
4.回忆总理生前事迹这部分内容能不能反映人们怀念总理的心情?
(能。由长安街送别总理,想到总理生前的事,昔日见到总理的幸福,更增添了今日失去总理的悲痛。)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读出悲痛、怀念的感情。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受到感染,更深刻地体会人们悲痛的心情。)
6.总结学习方法
(1)先找出反映人们心情的语句,分析理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怀念总理的感情。
(学生学完后,总结出学习方法,学生不仅会学,而且能积累一定的理解、分析课文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四)按学习前两段的方法自学第三段
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
(1)读课文思考:这段写什么?反映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2)哪些语句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自学后,交流讨论。
(1)这段写灵车过去了,人们仍不肯离去。反映了人民对总理的崇敬、爱戴、怀念之情。(板书:送灵车)
(2)①“灵车缓缓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
“牵动”一词表面是说人们的心与灵车相连,实际是说与总理紧紧相连。
②“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这些是说人们都想多看看总理的灵车,盼望能留住总理。)
③“好像在等待总理回来。”
(是说人们想念总理,希望总理的逝世不是真的,盼望能永远和他在一起。)
(在前两段的基础上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掌握学习方法)
(五)放十里长街人们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的录相资料,学生边看边听老师描述,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教师:这就是1976年1月的北京长安街,天又阴又冷,千万名首都人民聚集在长安街,送别总理。缓缓开动的灵车,牵动着千万人的心。灵车渐渐远去,人们仍不肯离去,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通过看录像,加上教师低沉有感情的描述,使学生如置身于长安街的人流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既深刻地体会到千万名群众的心情,又油然而生对总理无比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六)总结全文
课文主要描写了1976年1月,北京街上人们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表达了人们对总理的无比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自己总结,然后教师订正,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分析、概括能力。)
(七)质疑问难
(八)作业:完成课后3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学生口头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总结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
1.学生回忆并朗读能反映人们感情的句子。
2.回忆课文的中心思想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3.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小结。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去体会。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从内容体会思想是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也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学生学完课文后教会学习方法,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阅读方法,并且今后能运用。)
(三)指导背诵
1.抓住主要内容列出段落提纲。如: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逐段背诵。
2.把内容分几个层次,抓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进行背诵。如:第一段等灵车可以分为(1)天气(2)人多(3)典型的代表人物等几个层次。
3.记忆段首或句首的主要词句,然后回忆所需填补的内容,再连接起来,逐渐达到能背诵的程度。
七、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心愿》。
(一)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
八、板书设计
12 十里长街送总理
等灵车 焦急 耐心 崇敬
望灵车 心情 沉痛 爱戴
送灵车 牵动 奔跑 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