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黄 鹤 楼 送 别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9个要会读会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揭题 1.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自读这首诗。 (2).齐读。 (3).谁能说说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说。只要求大致说一说即可,不要太高要求。) 二、初读课文。 1. 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地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2. 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了解课文写了谁与谁在哪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 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的读音。 ①出示生字: 捺 孟 饯 酒 饮 暂 帆 脍 炙 孤 ②指名读生字。 ③要求读生字并组词。 ④"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要求其他同学听并在听完之后评价一下:读错的、好的方面等等。 (3).指名回答刚才的问题。 (4).齐读课文。 三、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 与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用具: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一篇课文,那么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回答) 那么,在黄鹤楼上,谁送谁? 〈 李白送孟浩然 〉 谁向谁道别呢? 〈 孟浩然向李白道别 〉 过渡: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个故事。
二.细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三自然段。 1.出示"暮春三月美景"图。 (1).你想用哪些词或句来描绘一下这美丽的景色呢? (2).课文中用哪些词来描绘的呢? 〈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 (3).想象: 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暮春三月,一对好友马上就要分别了,他们此时的心情怎样?可以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感受到?请同学们自读第二自然段。 (同桌讨论结果) (用曲线划出)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出示"一会儿……一会儿……") 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读出作者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呢?自己先试一试。(指名读 → 余生评 → 指名读 → 评)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以下这依依惜别之情。 4.是啊,两人心中都有依依惜别的感情,所以,两人都不愿意开口,但最终李白说话了。 (出示"孟夫子……此杯吧") (1).指读。从他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 李白敬仰孟浩然,舍不得他离开 〉 (2).你从哪些句子句子感受到大诗人李白对好朋友孟浩然很敬仰,也舍不得他离开呢? (请你有不同的符号划出) (3).交流。 从"孟夫子……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敬仰孟浩然。 从"今天您就要……满饮次杯吧"看出李白舍不得孟浩然离去。 (4).指导朗读。 谁愿意来读出这种敬仰、不舍呢? 自己先试一试。 ( 指名 → 评 → 指名 → 评 ) 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过渡: 其实,我们的孟夫子心里和李白一样的不舍,但他没有表现出来,而把这种不舍埋藏在心里,反而来安慰李白。让我们一起来把他的话读一读。(出示"王勃说的好……永世不绝") ①你知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什么意思吗? ②指导朗读。 请我们的女同学来做一做孟夫子吧。男同学也来试一试,相信读的也不会差。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5. 分角色朗读。 (可以加一些动作) 哪些同学愿意读李白?哪些同学读孟浩然?旁白呢? (二).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1.过渡: 就这样,友人登船离去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李白呢?(出示"李白伫立……天边……") 2.齐读这句话。 (1)."伫立"是什么意思? (2)."凝视"呢? (3).友人都走了,李白为什么还要站在岸边久久不离去呢? (4).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也就在这种情况下,礼拜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出示) 齐读这首诗。 4.上一节课,我们也接触了这首诗,可是我们不理解它的意思,现在,我们学习了这个故事后呢,你能不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解释一下它的意思呢? 同桌之间各说一说。 5. 名说。 6. 读全诗。 7. 指导背诵。 (1).自己背诵。 (2).小组背诵。 (3).齐背。
三.总结全文。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了解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希望大家能在课后进一步朗读课文,加深印象。 四. 布置作业。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 2. 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附板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