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案例]
出示离别图,引导想象。
师: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手拉着手,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我”会对闰土说些什么呢?闰土又会对“我”说什么呢?
(同桌练说,指名分角色表演。)
闰土:“迅哥儿,别难过。我回去后让我爸给你带五色的贝壳,好看的鸟毛。”
“我”:“你下次还要和你爸爸一起来。”
闰土:“好的,夏天你到我们那儿去,我们一起到瓜地里刺猹。”
“我”:“我会去的。你以后到城里来,我带你到街上去吃冰塘葫芦……”
……
师:“我”和闰土虽然才相处了一个月,却情同手足,难分难舍。他们相约一定要再见面,可这一别就是30年后的闰土会是什么样的?
生:他一定身体强壮,身体魁梧。
生:他会是个面带笑容,成熟的男人。
师:“我”和中年的闰土见面,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他们会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生:他们互相拍拍肩膀,有说不完的话。
读《故乡》片断,激起探究阅读欲望。
师:30年后,“我”回到故乡,终于和老朋友重逢了,那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读读这段文章。(分发《故乡》中“我”回故乡再次与闰土见面的那一段。学生自由默读。)
师:他们此次见面的情景有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生:30年过去了,闰土40多岁,变老一点是正常的,但没想到他变得那么老,还那么穷困,身体一定不太好。
生:闰土对“我”的态度变了。以前他们在一定时,无拘无束,而现在闰土却恭恭敬敬地喊“我”老爷。
生:以前他们在一起时有说不完的话,而现在却说不出话来。
师:是啊,这次见面的情景与我们想象的相差太远了!读了这个片断,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闰土老得这么快?
生:闰土为什么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与“我”亲热?他为什么这么恭敬的喊“我”老爷?
生:闰土和“我”为什么没话讲了?
师:这些问题比较复杂,老师一时也讲不清楚,大家可以在课后完整地读一读鲁迅先生写的《故乡》,再思考思考。同时,还可以去读一读他的其他作品,如《阿Q正传》《祝福》《药》等。一个星期后,我们再来交流体会。
[反思]
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中曾说:“‘职业的读书’由于‘勉勉强强’而很‘痛苦’,但是‘嗜好的读书’则‘在每一页里,都有着深厚的趣味’。”
何为“嗜好的读书”?他认为“主动的读书即为“嗜好的读书”。也就是说,只有当孩子心理上产生需要时,才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读书中。
这位老师为了诱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环节。从教材插图入手,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少年闰土与“我”难分难舍之情,再循着学生正常的思维轨迹,让他们设想30年以后再见面的情景,然后满足学生心理需求——让他们阅读有关“我”与中年闰土再次见面的片断。巨大的反差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问:现实中的中年闰土形象为什么与自己设想的不一样呢?从而产生再读书的愿望。
可以想象,下课时,一定是学生再去寻找相关读物进行新一轮阅读的开始。
二
师:如果要你选择,你是向往闰土的生活还是向往课文中“我”的生活?咱们来争论一番。
(向往闰土的生活为正方,向往课文中“我”的生活为反方。)
正方:我向往闰土的生活。那是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捕鸟、捡贝壳、刺猹、看跳鱼儿,多有趣。
反方:闰土虽然自在,但他没能受到教育,是个野孩子,太无聊了,这样能行吗?哪像“我”尽管不很自由,但能受到良好教育,很有教养。
正方:谁说闰土没受到教育?他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广阔天地间的所见、所闻、所做的一切难道不是在获取知识、不是在受教育吗?
反方:闰土在农村的一些事,对于一个城里孩子来说难免会有一些好奇;反过来,少爷在城里的许多事课文没有写,如果写出来,闰土不知道的也一定很多,肯定也会羡慕不已的。
反方:我补充一下,课文中有一句:“闰土说进城后见到了许多从没有见过的东西。”
正方:请问你想做一只“笼中之鸟”,还是做一只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呢?
反方:“我”是“笼中之鸟”吗?请问“笼中之鸟”能展翅高飞吗?少爷后来成了伟大的文学家,闰土有什么呢?
【点评】这是一场多么精彩的课堂辩论啊!辩论的结果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辩论这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为了占得主动,能从课文内容出发,融进自己的理解,尽情为自己个性化的观点据理力争。学生语言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