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五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支玉恒课堂实录《可爱的草塘》(第一课时)
          ★★★★
【字体:
支玉恒课堂实录《可爱的草塘》(第一课时)
作者:支玉恒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广西桂林公开课【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 

师: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学习《可爱的草塘》一课。(板书课题,但把“塘”字故意写错)对我写的课题有意见吗?
生:老师的“塘”字写错了。
师:哟,怎么错了?
生:您的那个“塘”字,右边“唐朝”的“唐”字中间,您右边和下边都没有出头儿。
(教师在学生指出的地方修改)
师:他说得很对。汉字中有许多字都有这个结构(教师写“肀”)如严肃的肃、君子的君、建设的建、纪律的律等等。大家记住,这也是一个小小的书写规律:凡是有一竖穿过这样结构中的许多横,那这个结构中间的一横,往往在右边出头,一竖下面也要出头。要没有一竖穿过,中间这一横就不出头,如“雪”字的下面、“录”字的上面等。
(教师又在课题中“草塘”二字下面画圈)
师:这个“草塘”是什么东西?(笑声)
生:草塘就是草原。
师:啊,就我所知,这草塘可不是草原。草原是在我国的内蒙古等一些地方。广阔的原野上长满了牛马羊爱吃的草,牧民们骑着马在草原上放牧,搭蒙古包在草原上生活。可这草塘,按课文里说的,可 不像是这样。
生:草塘大概就是长满了草的池塘。
师:池塘我知道。人们挖一个塘,灌满水,用它养鱼或是种荷采藕。但你这个塘,一不养鱼,二不种荷,就让它长草,还要长满,这个主人是不是有点傻?(众笑)不过,多亏你发言中用了一个“大概”,可见你也不十分肯定。对吗?
生:是的。
生:我想草塘就是有一片草地,里面好像有不少水塘吧?
师:你这个发言很聪明。第一,你用问话的形式发言,最后答案等着我表态(笑声);第二,你避开了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池塘”二字——池塘好像是人开的,“水塘”就不一定了,不会再跑出来一个傻子;(笑声)第三,从你的答话中可以听出来,你是读过课文后吸收了课文里的一些知识。我说得对吗?
生:(笑了)对。
师:这草塘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沼泽地。我去过东北,从西边的齐齐哈尔坐火车一直往东走,到哈尔滨再往东走,过牡丹江还往东,这么大片的土地中,除了城镇,有许多地方都是大片大片的沼泽地,也叫湿地。上面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芦苇、蒲草,有的地方这些草就长在水中。这些地方还开辟了丹顶鹤的养殖保护区,真的很美。你们想,这和内蒙古的草原是一回事吗?
生:不是。
师:东北的这大片沼泽地,过去叫什么?(生无言)课文中有一个词,在北方,面积挺大的……
生:(齐)北大荒。
师:对,北大荒。解放以后,有许多有志青年到北大荒去开垦、播种。北大荒黑土地非常肥沃,所以人们说,北大荒现在已经变成了什么,知道吗?
生:听说是北大仓。
师:对,我们今天学的“可爱的草塘”就是发生在北大荒那里的事。大家读过课文没有?
生:读过了。
师:读了几次?
生:一次。
师:还想不想读?
生:想读。
师:想读我们就读,自己先读一次,怎么读都可以。可以默读,可以朗读,可以同桌一块读,也可以小组读。但不管怎么读,你读完以后要有话说。说什么,我也不管。我想你不会站起来说你放学回家想吃什么饭吧?(笑声)好了,大家开始读吧。(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辅导)
师:看样子差不多都读完了,有话要说吗?
生:我读了课文后觉得草塘真是个好地方,有那么清的水,草也很绿,还有好多鱼。
生:作者去草塘作客,他爱上了这个地方。
生:我不知道棒打狍子是什么意思,那些狍子干什么去了,为什么用棒子打它?能打住它吗?
师:你提了一个问题。好,你先记住你的这个问题,看上完课能不能解决。如果快下课了,你还不明白,你再举手说,“老师我提的问题您还没解决呢!”行吗?(生答:可以)
生:野鸡为什么往饭锅里飞?(笑声)
师:哈哈,这些鸡可能要舍已为人吧!(众笑)不用着急,这个问题你一会就知道了。
生:我有一点看不懂,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究竟想写什么?是写草塘美丽呢?还是写他喜爱这个草塘?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水平很高。我们呆会儿要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生:我还想说一点,这个草塘物产很丰富,有鱼、有狍子,刚才王文问的狍子干什么要用棒子打它?我认为是猎人不用枪,用棒子去打狍子,说明这里的狍子很多,很善良。(笑声,师插话:“啊,善良就打它,这不是欺负老好人吗?”众笑)这是物产丰富。
生:老师,我看了书上的插图,那草那么高,那么密,密密麻麻的,人还能进去吗?那不迷失方向吗?
师:你真是个可爱的孩子,能替别人着想。(笑声)别担心,当地人总会有办法的。原始大森林人都敢进,这一丛丛的芦苇能把人吓住吗?好了,大家说了一些,说得还可以,特别是那位女同学提的问题,提得特别好。她说这篇文章究竟是要写什么,写草塘还是写作者喜爱草塘。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生:我认为是写草塘的美丽富饶。以前我们学过的《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都是这样写的。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见解?
生:我觉得这篇课文又写草塘的美丽富饶,又写作者爱草塘。因为草塘美丽富饶,他才爱草塘。
师:你说的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不过我觉得有点别扭,照你这样说,那些不美也不富的地方怎么办?还爱不爱?不过这是另外一回事,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我也认为这篇文章讲草塘景也美物产也丰富。
师:看来大家意见比较一致。多数同学都认为课文是写草塘景美物富的。我呢,有些不同的看法,但我先不说,我一说你们可能就都跟着我走了。我们先按大家的看法来试一试。如果能讲得通,那就说明大家的看法是对的。大家打开书,这篇课文虽然不太长,但自然段很多,很碎。只有几个比较大的自然段。但这几个主干性的自然段,基本上包容了课文的内容。那小而零碎的段落实际上只起一个连接作用,或是简短的对话。大家再浏览一下课文,把几个较大的、主干性的段落找出来,看它们各写了什么?
(学生浏览课文,寻找大的段落)
生:我一共找了六个段,它们都是三行以上的。(笑声)
师:啊,你还有个标准——三行以上。(笑声)好吧,你先说第一个大的段落是哪一段?
生:课文第一段就是。
师:这一段中心意思是讲什么的?
生:讲作者,不,讲“我”初到北大荒,一切都不习惯,带去的几本书……
师:(打断)这样说太复杂了,简单地概括一下,他在北大荒呆得怎么了?
生:(看书,找,突然醒悟)他呆腻了!
师:对,这不就概括出来了吗?我把它记录下来。(教师在黑板靠边处写“呆腻”)知道什么叫“腻”吗?
生:腻就是不想再呆下去了。
师:为什么不想再呆了?
生:他觉得没意思。
师:大家看这个“腻”字是什么偏旁?
生:月字旁。
师:月字旁的字一般都跟什么有关系?
生:和肉、人体有关系。
师:对。你们吃过肥肉没有?就是那种这么厚的(用手做式)白膘子的肉,吃过吗?什么味道?
生:太肥太油腻,吃不了几块就饱了。(众笑)
师:那就叫“吃腻”了,不想再吃了。“我”在北大荒呆腻了,当然也就是……
生:不想呆了。
师:对,没意思,没趣味、无聊、对吧?再说,还有哪些大的段落?
生:第5自然段也挺大。
师:这一段讲什么?概括。
生:这一段讲他看到了草塘,说草塘真美。
师:我们概括为“景美”两个字。(板书“景美”)下面还有哪段?这次既要说是哪一段,还要直接把内容概括出来。
生:还有第7段,写草塘富饶,什么都有。
师:那就是“物富”了。(板书“物富”)
生:第9自然段,也是讲物富。(教师板书“物富”)
生:第14自然段,讲的还是物富。(教师板书“物富”)
生:还有倒数第二自然段,也就是18自然段,这一段又讲景美。(教师板书“景美”)
(此时板书出现如下字样:呆腻 、景美、物富、物富、物富、景美)
师:非常好,大家找到了六个主干段落,它们包容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正像你们说的,主要写了草塘的美丽富饶。可是你们仔细琢磨一下作者的思路,他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呢?先写一个呆腻了,第二写景美,下面一下子连续写了三个物富,最后却又写到景美。这样安排材料,弄得我们给课文分段都不好分。不信你们试着分分段!
生:可以这样分段:第一,呆腻了算一段,然后景美算一段,三个物富算一段,最后一个景美是一段。
师:你这样分段,从每段看,内容似乎很单一,各是各的内容。但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不把景美写到一处,搞得前一个景美,说了半天物富,又跑出一个景美,头绪是不是太乱了?
生:呆腻是一段,它不能和别的段合并,下面景美和一个物富算一段,讲这里景美物也富,再后面两个物富和最后的景美是一段。也是写这里景也美、物也富。
师:好像也有道理,但你的第二段为什么只包含了一个物富,再把第9自然段的物富也包含进去行吗?
生:可以。
师:这就是说,分段分到哪里都一样,怎么分都行,但分到哪里也都说不出什么根据,可见也有问题,或者是说不清楚道理。
生:第一个呆腻单独算一段,以后的再分两段,一个景美和三个物富分一段,最后一个景美算一段。
师:啊,更随意了,显得这个作者写文章真有点颠三倒四,写了半天,又想起一个景美,往哪放呢?就放在最后吧!(笑声) (还有学生要发言)
师:好了,先不说了,其实,按照景美、物富这样的思路来分段,不管怎样也分不好,说不清,是不是作者真的出了毛病了?当然不是,是我们对文章的认识发生了错误。大家看课题,“可爱的草塘”,它是说草塘美丽富饶吗?
生:不是。
师:那么是说草塘怎样?
生:说草塘可爱。
师:这说对了。说草塘可爱,可见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表达他对草塘的喜爱之情,你们觉得是吗?
生:是。
师:看,怎么样?我刚才说我一表态,你们就要跟着我跑。现在就跟随上跑了吧?(众笑)不过,这样跑过来就对了,(笑声)但是有同学可能会想,文章中确实写了那么多草塘的景美物富。是啊,但作者只是把这景美物富当做抒情的凭借。他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着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告诉读者,这片草塘太好了,我非常喜爱它!因此说,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而不是单纯写景写物的文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第一课时 第二部分  

师:既然这样,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不能用“美丽、富饶”这样的思路去研究课文,应该去研究作者的情感,这是学习抒情散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要记住,要学会运用它。现在我们就研究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大家再读一下课文,想一想,作者一开始,初到北大荒时,他爱这草塘吗?(学生读书)
师:好了,有见解可以说。
生:他开始不爱草塘。因为第一段课文说得很清楚:不习惯、没意思。小丽也说他呆腻了,这都是说他不爱草塘。
师:我同意你的看法。(板书:“不爱草塘“)你能读一下第一段,把人物的情绪读出来吗?
(生读课文)
师:听我读一下(师范读),这段的第一句很重要。他不爱草塘就是这一句说出来的。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这回好多了。大家再读一读。他说“没意思“,你就得读得没意思。(众笑)
(生齐读,读得不错)
师:很好,我想问一下,他为什么不爱这个草塘呢?
生:他不习惯。
师:好像不是,为什么不习惯呢?
生:他不知道草塘那么美,所以他不爱。
师:有点道理。(板书“不知草塘“)他根本不知道草塘是什么样子的,当然不会爱这个草塘了。可是他又为什么不知道草塘的样子呢?
生:他没去过草塘。
师:你怎么知道他没去过呢?
生:因为课文后面说他是第一次看到。
师:不用去后面找,第一段就有答案。
生:他到草塘以后,一直在家里看书,根本哪儿也没去,一下子看完了好几本书。
师:对啊,他只呆在家里看书,当然知不知道草塘的实际情况?
生:不知道。
师:他离开实际情况远远的,这叫远离实际,可以这样说吗?
生:可以。(教师板书“远离实际“)
(此时黑板上板书为“不知草塘 不爱草塘 远离实际”)
师:挺有意思,课题是《可爱的草塘》,可他一开始先说他不爱,作者想干什么?
生:想让读者大吃一惊。
生:想吊一吊读者的胃口。(众笑)让读者接着往下看,看他的感情是怎样变过来的。
师:有道理,有道理!作者要写出他的情感的发展变化过程,是吗?
生:是。
师:我们再来看板书,看这三个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能用上关联词语说这三个词语吗?
生:因为他不知草塘,所以他不爱草塘。
师:对,再说。
生:因为他没去草塘,所以他不知草塘。
师:意思对,但我要求说黑板上的这三个词语。
生:(重说)因为他远离实际,所以他不知草塘。
师:能把三个词语都说上吗?
生:因为不爱草塘……因为远离实际,所以不爱草塘……
师:再想想,谁是谁的原因,谁是谁的结果?
生:因为远离实际所以不知草塘,因为不知草塘,所以不爱草塘。
师:说对了,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他之所以不爱草塘,是因为不知草塘。
师:接着往下说。
生:(接)之所以不知草塘,是因为他远离实际。
师:很好,能不能不说因果关系的句子?
生:作者不但不知草塘,而且不爱草塘。
师:听起来好像能说通,但是细一琢磨,有点不合理。对于不认识的,不知道的事物,一般不会产生什么情感。我问你,你爱王大强不爱?(教师随口杜撰了一个人名)
生:王大强是谁?(众笑)
师:你不认识他吧,爱他不爱?
生:不知道,这个人要是讨厌,我就不爱他。(众笑)
师:说得很好,你不认识他,就是不知道他,是吗?
生:是。
师:所以你也说不上爱他不爱他。你又说他要是很讨厌,你就不爱他。当你知道他很讨厌时,说明你认识他了,知道他了,才可能产生情感,对不对?
生:对。
师:所以你只能说“我不知道或不认识王大强,所以不爱他。”能说“我不但不知道王大强,而且不爱他。”能这样说吗?
生:(思索后)我觉得也能这样说。(众笑)
师:那么后来你知道王大强是一个很可爱的人,那怎么办?
生:我再爱他。(众大笑)
师:你不是已经提前说了“我不但不认识王大强,而且不爱他”吗?说得那么肯定。(生无言)
师:不能用刚才他说的递进关系的连词,能不能用别的?
生:(齐)不能。
师:别那么快表态,好好想想。(生议论)
生:如果作者知道草塘,他就会爱草塘。
师:能说得通,但这样假设可能有两种结果,如果知道草塘而且草塘很美,那当然能爱草塘了;但如果知道草塘了,但草塘都被白色垃圾污染了,你还能爱这样的草塘吗?
生:不爱了。
师:关于第一段,作者刚去北大荒,他还不爱草塘的情况,我们先说到这里。下面大家往后看课文,你有什么感觉了?(学生读课文)
生:“我”这次走出去了,他在草塘中看到了草塘的美景。于是就说这草塘真美啊!
生:课文写草塘美那一段写得非常好,还由近到远地写了草的颜色。
师:你说的不错,能把这一段读得很美吗?
生:(读) “说走就走……跟蓝天相接。”
师:第一次看到,激动不激动?
生:激动。
师:你激动了吗?(众笑,教师示范) “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一样。”大家把这句读一下。(生齐读)后面的句子,从近到远,听我怎么表现。(范读)“仔细瞧那浪花……跟蓝天相接。”大家一起读这一段。注意看我的手,咱们打上拍子读课文,把草塘的美读出来。(学生在教师手势指导下齐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了,你们推荐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读一下。(学生推荐一人) 
(被推荐的学生读课文,读得很好)
师:名不虚传!谁敢跟她比?(一学生自荐起来读)
师:比得过去吗?(学生众说纷纭)啊!男同学说男同学读得好,女同学说女同学读得好,还都有点“地方保护主义”!(众笑) 确实他们读得都不错,很难分出高下。好,并列第一。先别坐,你们现在是站在第一名的领奖台上,谁比他们读得好,就站在领奖台上,他们就坐下。谁能把他们读坐下?
(众笑,一学生起来读课文)
师:你们自己衡量一下,谁觉得自己该坐下,就自己坐下。(后读的学生自己坐下,众笑)
师:(对这个学生)其实你读得也不错,就是这几句,(范读)“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你听我这么读,有什么感觉?
生:您读得比较快,好像在跳跃。
师:你非常会感觉,说得一点也不错。你看,浪花在欢笑,在翻滚,这是动态还是静态?
生:动态。
:谁敢举手说,我是班里读得最好的?(有两三个学生举手)我最欣赏这样有自信的同学。人要没有自信,就干不好事情,自信可不是骄傲,是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办好,就会努力去办。好,你来读。你还可以选一个伴儿和你一起读。(学生指一人)
(两个学生齐读课文,读后老师又让他们每人一句轮读一次)
师:真好,你们都坐下——啊!都是第一名!(众笑)大家也像他这样再读一次,还要看我的手。(学生再次齐读,老师指挥)
师:我们再来看课文。刚才我们读的内容是“我”亲眼看见的,可以叫目……
生:(接)目睹。(教师板书“目睹”)
师:这次随小丽出来,他只是看到了草塘吗?
生:小丽给他讲了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事情。
师:对,那就是说,他不仅有了目睹,还有了什么?(生答:耳闻)对,耳闻。(板书“耳闻”教师看表)哟!光顾读课文了,时间过了,我们先下课,一会再学好吗?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