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教师板书“跳水”)
师:在学以前,我了解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谁能根据你预习中所知道的东西,说一说这篇文章里面都有哪些角色?(众生纷纷举手)
生:有船长,和船长的儿子,有猴子。
师:还有没了?大家说还有谁?
生:水手。
师:如果给他的发言里再加上水手,那么他说对了吗?
生:对。
师:说得好不好?
生:不好。
师:谁能比他说得更好?后面那位女同学。大家注意听,她说她能比他说得更好。你们听一听,她说得比他好不好,好在哪里?注意听,你请讲。
生:这篇课文里面的角色有船长的儿子、猴子还有船长、水手。一共有四个人,四个角色。
师:她说得好吗?
生:不好。
师:哪不好?你再说一次。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角色有船长、船长的儿子还有猴子、水手。
师:好吗?
生:不好。
师:我觉得应该按出场的顺序把角色说出来,这就使你的发言有了一定的次序了。你讲。
生:这篇课文一共有四个角色,第一个是猴子,第二个是船长的儿子,第三个是水手们,第四个是船长。
师:他这个次序对吗?
生:不对。
师:另外说“四个角色”对吗?
生:对..不对..
师:水手是一个人吗?
生:不是。
师:不能说是“四个”。你来说。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角色有猴子,船长的儿子,船长和水手。
师:次序还不对,你请说。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这篇课文的角色有水手们..
师:停一下,水手最先出现对不对?
生:对。
师:水手。(教师板书“水手”)下面接着说。
生:猴子。
师:(板书“猴子”)再下面。
生:船长的儿子。
师:我们简单地叫他什么?
生:孩子。
师:对,孩子。(板书“孩子”)下面。
生:还有船长。
师:老船长,对不对?有一首歌唱了:“还有一个老船长..”(板书“船长”)这样说就是按照出场顺序说了。第一个问题解决了,我还要提第二个问题:谁能根据你读书的印象,说一下,这些角色和角色之间是怎么相互联系起来的?因为我们学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文章,理解它的语言文字,学会观察事物,特别是事物和事物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要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所以我们就要研究这些角色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或者换一句话说:角色和角色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把他们联系起来了?
生:猴子和孩子之间,猴子抢孩子的帽子。
师:一开始就是猴子和孩子发生了关系吗?也要按照顺序来说。你来说。
生:是水手在看猴子,猴子又把孩子..
师:你停一下,水手在“看”猴子吗?像咱们参观动物园一样?
生:在吓唬它。
师:在吓唬猴子?不是。
生:水手拿猴子取笑。
师:水手在拿猴子取笑,对不对呀?
生:对。
师:有没有人能用一个字来表达它们的关系?拿它取笑叫什么?
生:逗。
师:对,水手在逗猴子。(板书“逗”并随手画箭头等符号,下同)使他们之间发生关系了,那么下面的关系是如何发生的?
生:猴子抢孩子的帽子。
师:抢他帽子,还龇牙咧嘴地撕。猴子在干什么?用一个字来表达。
生:抢。
师:猴子抢孩子?啊呀,天下大乱了,猴子在“抢”孩子!(笑声)
生:惹孩子。
师:还不太好。
生:气。
师:猴子在故意“气”这个孩子。(板书“气”)下面的关系呢?
生:然后孩子追猴子。
师:孩子就去追那个猴子,对不对?他不甘心让它气,所以他就追那只猴子,(板书“追”)一直追到那儿?
生:桅杆上。
师:一直追呀追呀,追到最高的横木上,(板书“桅杆顶端”)一直追到桅杆顶端。下面呢?下面谁出现了?
生:船长出现了。孩子和船长的关系是,船长急中生智救孩子。
师:怎么救?
生:船长威逼孩子跳水。
师:威逼?我们再换一个词,船长“命令”孩子跳水,行不行呀?
生:行。
师:(教师板书“命令”)然后呢?
生:然后孩子跳水。
师:孩子跳水,孩子从桅杆上跳进水里。然后呢?
生:水手们救孩子。
师:水手救孩子。(板书“救”。到此,形成如下板书)
师:故事完了吗?
生:还有孩子得救了。
师:水手救孩子,孩子得救了,还不是一样吗?故事完了,对不对呢?可是我们刚才都是一点一点把它凑起来的。现在如果我让你按照这个意思把故事说一下,这篇课文的梗概能说吗?
生:是讲在一艘船上,水手们逗猴子,猴子就去气孩子。因为猴子拿了孩子的帽子,孩子就去追猴子。由于孩子追猴子,孩子爬上了最高的桅杆。这时候孩子走上了绝路,船长出来了,他拿着枪命令孩子跳水。孩子从桅杆上跳下去,水手们又去救孩子,孩子得救了。
师:他说得好不好啊?
生:好。
师:说得不错。整个故事都把它串连下来了,那么我们再把它分开。谁能讲一讲,这个故事是分几个阶段讲完的?
生:四个阶段。
师:第一个阶段。
生:第一个阶段是讲水手拿猴子取乐。
师:水手逗猴子,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
生:第二阶段是猴子把孩子帽子拿走了,猴子气孩子。
师:第二个阶段是猴子气孩子。
生:孩子的自尊心非常强,他追猴子追上了桅杆。
师:第三个阶段,孩子追猴子,直追到了桅杆顶上。第四个阶段呢?
生:船长用威胁的方法命令孩子从桅杆跳到海里。
师:非常正确,四个阶段。如果我现在让你给课文分段,谁还不会分请举手?(学生无人举手)都会了,好,那我下面还问一个问题:在预习中,哪些同学发现有什么问题?现在请提问。
生①:课文为什么以“跳水”为题?
师:为什么要以“跳水”为题?好,这个问题问得不错,你讲。
生②:为什么猴子跳到十一二岁孩子面前,还要打下括号说他是船长的儿子?
师:为什么要加注一下,好。你讲。
生③:按常情孩子醒悟以后,看自己在这么高的地方,一定害怕会跌了下去,他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有掉下去?
师:你怎么知道醒悟以后“这么长时间”?
生③:因为这里写了他脚底下摇晃起来,船长才走了出来。
师:好,你先请坐。谁还有问题?
生④:孩子是船长的儿子,他走上桅杆很危险。水手们应该阻止他,那就不会很危险了。
师:你是说水手为什么不早提醒他一下,是这个意思吗?
生④:是。
师:好。你讲。
生⑤:为什么开头要写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了甲板上?
师:为什么要写这些?好的,你讲。
生⑥:既然已经写了孩子气急了,爬上桅杆横木,为什么还要写甲板上的人望着,在笑猴子戏弄船长的儿子,一下子转到“但是他们看到孩子放开了绳子,摇摇晃晃上了最高的横木”,一下就吓呆了,和有人大喊一声,这些人为什么..他们早提醒一下不好吗?
师:为什么一下吓呆了,大叫起来,为什么不早点提醒孩子。好,你说。
生⑦: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他的孩子跳水?他说“不然我就开枪”。不然是什么意思?
师:为什么要用枪威逼孩子跳水?好,你讲。
生⑧:如果,他儿子不跳水,他会不会真的开枪?
师:好,等一会再研究这个问题。你说。
生⑨:我觉得这篇课文写“跳水”的内容不多,还没有前面写的多,为什么还用“跳水”为题?
师:跟刚才那位同学提的一样,为什么用“跳水”为题。你讲。
生⑩:为什么作者要在“40 秒钟”和“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之间要打个破折号?
师:为什么这里要打个破折号?好,你坐下。你来提一下。
生11:孩子吓唬猴子,还朝着它大声叫喊。为什么猴子撕得更凶了?
师:为什么它撕得更凶了?你讲。
生12:猴子为什么只跳到孩子面前去抢帽子?不跳到水手面前去抢东西?
师:有意思,猴子专门欺负小孩,好,你再提一个。
生13:为什么猴子拿上他的帽子,孩子就哭笑不得?
师:为什么哭笑不得是吧?你讲。
生14:为什么水手不在孩子爬上桅杆之前把他拦住?
师:为什么不在爬上桅杆之前拦住?不让他爬。你讲。
生15:为什么人群里有人大叫起来,孩子才醒悟过来?
师:为什么直到大叫一声,孩子才醒悟过来是吧?你现在考虑这么一个问题,当那个人大叫一声以前,孩子处于什么状态?你现在自己在想。大家先不举手,由于时间的关系,咱们先提到这里。也可能你那个问题在讲课的过程中自然就明白了。如果在最后你的问题还没解决,你到时候再提出来好不好?
生:好。
师:对不起大家了,不能全提了。因为大家的积极性太高了。人人都有问题,可是我们上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先上课好不好?
生:好。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师:谁来把水手逗猴子这第一个阶段读出?你认为读到哪儿就读到哪儿。
生:(读文)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在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人们在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师:这是第一自然段,就是水手逗猴子。对不对?(生答对)
师:她读得声音有点小,谁能再读一遍?你来读吧。他读的时候大家拿一支笔,我要求画一些东西,画什么呢?画出这一段中所描述的事物,所提供的情况,哪些事情,哪些情况和后面将要发生的故事有联系?把这些内容找出来。勾出来,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勾出来没有?谁来说?
生:“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
师:分析,你为什么要勾这一句?这一句和后面有什么联系?
生:水手们都在甲板上。
师:甲板上有人,不然开不起玩笑来?你是这样认为的。那你为什么要勾“风平浪静”?
生:..
师:咱们先来分析这个问题:“风平浪静”应该不应该勾?
师:应该。
师:为什么?请后面那位同学讲。
生:因为风平浪静,后面船长才敢叫孩子跳水。
师:是这样吗?你讲。
生:风平浪静水手们才站在甲板上,要不然船长就要叫他们去干活,去抢险。
师:噢,她说得对不对呀?
生:对。
师:如果海上正起着风暴,波涛汹涌,船摇来摇去,水手们都去各自忙自己的工作,抢救船只,他们还有那个闲心跑到甲板上逗一只猴子吗?
生:没有了。
师:没有,所以“风平浪静”勾得很对。还有什么?
生:还有“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师:谁呀?
生:猴子。
师:你为什么要勾这句?
生:因为它更加放肆才跳到孩子面前。
师:它很放肆,什么叫“放肆”
生:放肆就是任性,一点也不受约束。
师:不受约束,很随便很不像话,是不是?从这儿我们可以想到一个问题:这个猴子已经在船上呆得时间很长了,还是刚刚抓到的?
生:时间很长了。
师:它和水手们或那个孩子都..
生:熟悉。
师:要不是这样,它不会那么放肆。刚逮上来的,它一定很害怕很拘束,躲到旯旮里面藏着去了,是不是?是一只跟大家很熟悉的猴子,这点很对。你讲。
生:我勾的是:“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师:还是说那只猴子,有别的吗?
生:“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在往回航行。”
师:你为什么要勾这一句。
生:因为轮船环游世界,如果没有轮船就根本没有桅杆,那就不会有这些事。
师:你是说有一艘轮船,也有桅杆,给这件事提供了具体的场所,是吧?这是可以的。但是更重要的你没有分析。你说“环游了世界,正在往回航行。”你把这句都勾了,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只因为“往回航行”,他们的心情才那么轻松。因为他们“环游了世界”,时间一定很长,多烦闷呀。现在快要回家了,一高兴,轻松了,就去逗猴子。
师:“往回航行”,他们的任务已经..
生:完成。
师:说得真好,水手们心中烦闷,想寻点开心,船在返航,消闲自在很轻松,人没事了,天气又好。无事就容易..
生:生非。
师:无事就容易生非,生非就是要出事了。正是这种环境、这种条件,还有水手们和大家的心情,才能产生后面的这些情况。是不是呢?你站起来,(指提问的生⑤),你刚才问我,跳水就写跳水吧,为什么要先写第一段水手啊,猴子啊,还有风平浪静,往回航行呀等等。为什么要写第一段?现在你明白了吗?
生⑤:明白了。
师:为什么?把它概括出来,说为什么要写第一段?
生⑤:..
师:你请一个,你最信任的同学,让他告诉你。(此生⑤找不到人)啊,你信任的人这么难找?(众笑,后此生指后面一同学)你给他讲一讲。
生:因为水手们环游了世界,他们的心情很开朗,天气也好,所以他们就找..
师:噢,你还在具体地分析这些因果关系,我让你概括一下为什么要写第一段,你说吧。
生:这一段是为了给后面衬托。
师:是衬托吗?
生:它是在为下面做铺垫。
师:对不对呀?对,没有这一段就不能给后面提供具体的活动场所,活动环境,人们的心理状态等等。所以写这一段是很重要的。咱们解决了一个问题了。接着往下看,该写猴子气孩子了。谁来读一读?能把猴子顽皮的样子,孩子哭笑不得的样子读出来吗?后面那男同学吧,你举手最高。在他读的时候大家一边听他读,一边注意猴子气孩子的时候,孩子是一种什么心理状态?他的心情怎么样?找一个最关键的词。你开始读。
生:(读文)“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面前..撕得更凶了。”
师:读到这儿对不对?
生:不对。
师:要他读的是猴子气孩子。下一段是孩子追猴子了。说明人家读到这里对不对呢?
生:对。
师:对了,但是他读得不能令人怎么样啊?
生:满意。
师:谁不满意?(生举手,众笑)你不满意,你来读。你能让大家满意吗?
生:能。
师:好!大家看看,他读得能让你们满意吗?
生:(读文)“猴子跳到十二岁的孩子面前..撕得更凶了。”
师:满意不满意?
生:满意。
师:你领着大家读一读吧,大家对你这么满意,你教给大家读吧。她读一句,大家学一句。
生:(此生带同学分句重读)“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到自己的头上,很快爬上了桅杆..”
师:注意她的音调和语气,大家学她这一句。(学生重读此句)你们注意到吗?他把哪几个词读得强调出来了?
生:自己
师:戴到“自己”的头上,还有呢?
师:“很快地”,这就把猴子顽皮样子读出来了。把人的帽子戴到它“自己”的头上,而且“很快”地爬上桅杆。对不对?把这一句再读一读,领着大家读。(学生重读)
师:往下接着读。
生:(领读)“水手们都笑了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光着头站在那里。”
师:这儿应该有一点区别,写孩子的神态的读得慢一点,这样来读,(教师示范)就把他那个尴尬的样子读出来了,再读。(学生重读此句)
生:(领读)“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把帽子摘下来,用牙齿和爪子撕。”(学生重读)
生:(领读)“它好像故意逗孩子,冲着他做种种鬼脸。”
师:哪两个词读得给你印象深刻?
生:故意,种种。
师:对,“故意”和“种种”。大家开始读。(学生学读)
生:(领读)“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声叫喊,但是它撕得更凶了。”(学生学读)
师:读得不错。谁再读一次,比她还读得好?有把握吗?你来读。(一生重读此段)不错,现在我提个问题:你们看,在这第二阶段刚开始的时候,首先是谁有动作?
生:猴子。
师:把孩子帽子抢走了,更重要的是水手们表现什么样子?
生:笑。
师:笑起来。你要是有点什么事情,当众做完惹得大家发笑,你会有种什么心情?那孩子在这儿怎么样?
生:哭笑不得。
师:谁能讲讲哭笑不得?
生:又想哭又想笑的样子。
师:是又想哭又想笑吗?
生:是很尴尬的样子?
师:很尴尬,那么“哭笑不得”是不是又想哭又想笑?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
生:想哭但哭不出来,笑又笑不出来。
师:这才对了。那么你再站起来。(指提问的生瑣)你刚才问我,猴子气孩子的时候,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你现在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怎么了?
生:因为在很多人面前,猴子气孩子,孩子就不好意思。
师:就为难,就尴尬,那么孩子这种哭笑不得,主要是谁造成?
生:猴子。
师:是猴子,但还有一个因素。
生:水手。
师:水手们在哄堂大笑,是不是啊?刚才作为不懂的问题来提问,现在我没有讲,你自己又明白了。你是怎么由不明白到明白的?介绍给大家。
生:是您刚才说的..比如你自己做事别人哄堂大笑..
师:我举了个例子,你把这个例子联系自己来理解,联系到猴子对孩子的动作,水手对他的表现。这就是用联系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学会没有?为什么孩子会哭笑不得,看看猴子怎么样,看看水手们怎么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咱们下面再说:就是这孩子本身..(一生举手)你讲。
生:我刚才也提了个问题就是:“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面前,它正要把..”
生:你这个问题还不到时候呢,(众笑)不要着急啊!这一段大家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明白了大家接着往下学,愿不愿意?
生:愿意。
师:愿意,谁来读第三段?(众生举手)那位戴帽子的男同学读吧。他读的时候这段任务比较多。第一孩子在上一段讲他“哭笑不得”找出这么一个关键词就把他当时的心情讲了,把他的处境就写出来了。在他读这段时,大家注意再找几个关键词语,看看孩子的情绪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你找的那几个词语应该正好是孩子心情变化的几个台阶。这个孩子越来越怎么样?能找出几个这样的词语来吗?
生:能。
师:拿出笔来,把这几个词勾出来,看谁找得最准确。你来读。
生:(读文)水手们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的脸红了。他脱下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不一会他已顺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就在孩子想去抓住帽子的时候,猴子又往上爬了,爬得比孩子更灵巧,更快。“你逃不了”孩子一边喊一边往上爬,猴子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孩子生气了,不停地往上追,眼看就要爬到桅杆的顶端了,这时猴子把身子尽量伸直,用后脚勾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一头,然后爬到桅杆的顶端,乱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有一米多,要拿着(zhe)帽子(教师纠正发音:“拿zháo
着,在这儿读zháo”)手必须放开绳子和桅杆,此外没有别的办法。孩子气急了,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甲板上的人都在笑猴子戏弄船长的儿子。但是他们看到孩子放开了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向那最高的横木,全都吓呆了。
师:完了吗?
生:(齐)没完。
师:下面就该船长命令了吗?
生:没有。
师:那你接着读。
生:(接读)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dǎo)甲板上..
师:跌到(dào)甲板上。
生:(接读)“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帽子也难以转身回来。所有的人全都默默地看着他,等着将要发生的事情。忽然,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
一声。孩子听到下面的叫声,才醒悟过来。他往下一望,脚底下就摇晃起来。”
师:现在读完了没有?
生:读完了。
师:正在这时候,船长出来了,进入了第四阶段了,是吧?那几个词找到了吗?按次序读出来,只读那几个词。你来读。
生:孩子的脸红了。
师:“脸红了”,第一个对不对?
生:对。
师:下面。
生:孩子生气了。
师:“生气了”。
生:孩子气极了。
师:“气极了”。还有几个?
生:一个。
师:还有一个什么?
生:醒悟。
师:“醒悟了,”好,咱们下一节课再继续研究,先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