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四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倔强的小红军》片断赏析(3则)
        ★★★★
【字体:
《倔强的小红军》片断赏析(3则)
作者:童仕明 高…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2至10自然段,看着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军的倔强,并把表现“倔强”的词句划出来。
  生:我从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微微一笑’他说自己的体力强,看出他十分倔强。
  生:小红军明明掉队走不动了,还做出要和马比赛的样子,说明他十分倔强。
  生:他以“等同伴”为借口,支开陈赓,不要陈赓帮他,也说明他十分倔强。
  生:小红军还谢绝了陈赓的青稞面,把自己的干粮袋“一拉”,“拍了拍”,证明他自己的粮食比陈赓的还多。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找得也很准。但同学们想过没有,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让陈赓先走,不拖累陈赓。
  生:为了不拖累别人,宁肯牺牲自己。
  [点评:抓住“倔强”,以此为切入目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本段内容,为学生充分感受小红军崇高形象奠定了基础。]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看出,小红军的表情、动作、语言都表现了他的“倔强”。但我发现第10自然段,作者在写小红军在拍粮袋时,不是像我们通常做的那样“挺起胸”,“使劲地一拍”,以此来表现“倔强”,而是用“轻轻地”来表现他拍的动作。这么写准确吗这不是与“倔强”的说法相互矛盾吗大家边读边想,看看能不能从书中找出答案来。
  [点评:故没悬念,激活思维。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引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生:矛盾。这么做不能表现他的“倔强”,他应该“使劲地一拍”,这样更能让人相信。
  生:我不同意。我认为小红军不可能“使劲地一拍”,因为课文前面写他已经累得掉队了,他没有那么大的劲来拍。
  生:就算他有劲也不能“使劲地一拍”,因为他的粮袋中根本就不是粮食。
  师:是什么
  生:课文后面说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他“使劲地一拍”,牛骨的声音和样子都和粮食不一样,那就露馅了。
  生:我认为小红军又累又怕露馅,只能是轻轻地拍拍干粮袋。
  生:他又累又饿,可是还要坚持装出有劲有粮的样子,轻轻拍了一拍粮袋,正好说明了他的“倔强”。
  师:大家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吗
  生:我体会到小红军非常机智,非常懂事,他担心陈赓同志知道他没有干粮了一定要帮助他,使陈赓同志受到拖累,因而不“使劲地一拍”,而只是“轻轻地”一拍。
  生:我体会到小红军的品质非常高贵,他一心只为别人着想,而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我们也应该学习他的这种品质。
  师:对!我们读课文就应该像刚才发言的同学一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深入领会文中词语的含义。

  [总评: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要求,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本教学片断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一、紧扣重点训练项目。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是落实这一训练项目的第一篇课文。设计者抓住“倔强”,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在训练学生一般语文基本功的同时,训练了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二、十分重视词句训练,培养学生推敲领悟词句的能力。在这一片断中,教师一开始就抓住“倔强”一词,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表现小红军“倔强”的词句,学生通过对这些词句的品读,对小红军的形象从整体上进行感知,然后又抓住“轻轻地”这个描写小红军拍干粮袋动作的词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揣摩、推敲,终于悟出了这一词语的运用反映了其匠心所在。
  三、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有机地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教师紧紧地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讨论,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先烈崇高人格的熏陶与感染,较好地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师:谁能读一下这段课文?
  生:……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师:他少读了哪个字?
  生:他将“一小包青稞面”读成了“一包青稞面”,少读了一个“小”字。
  师:有这个“小”与没有这个“小”字意思有什么不同呢?
  生:有了“小”字,说明青稞面数量很少;没有“小”字,说明是满满的一包,而且可能是一大包。
  师:那这个“小”字能不能丢呢?
  生:不能丢。因为当时陈赓也是又饿又累,他也不可能有更多的干粮;他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干粮让给小红军,说明他关心别人,把困难留给了自己,他的精神很感人。丢了“小”字,就没有这样的含义了。
  师:你说得很好。

  【评析】
  这位教师准确地抓住学生“丢字”这一契机,设计了语言文字训练,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关键字词对于表达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体会到红军那种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真可谓抓住一字,点石成金。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除了抓住描写小红军饥饿、疲惫的样子的句子和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骑马先走,这两个关键问题进行教学之外,还设计了一个补白教学片段,让学生从想象中去理解、去补充。

  师:找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边读边想,你对小红军的处境有什么体会?
  生:年龄小、饥饿、寒冷、疲惫。
  师:陈赓要帮助小红军,小红军又是怎样一步步说眼陈赓先走的?
  生:当陈赓让马给小鬼骑时,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并说体力比陈赓强。
  生:当陈赓命令小鬼骑马时,小鬼倔强地说要和马比赛,并做出准备和马赛跑的姿势。
  生:当陈赓要和小鬼一块儿走时,小鬼说还要等同伴。
  生:当陈赓送一小包青稞面给小鬼吃时,小鬼轻拍干粮袋,说鼓鼓的比陈赓的还多。
  师:小鬼为什么要想尽一切办法拒绝陈赓的帮助呢?
  生:小鬼处境艰难,不愿再拖累陈赓同志。
  生:小鬼不愿成为陈赓同志的包袱。
  师:小鬼为什么没有直接拒绝呢?
  生:小鬼知道直接拒绝,陈赓决不会先走。
  生:小鬼用假象骗走陈赓,可见这个小鬼除了一心为别人着想品质高尚外,还很有办法、很机智。

  学到这里,学生对小红军倔强、机智、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质有了一定理解,并深深感动着。有了这个基础,为了把这种情感推向高潮,让学生有更深的情感体验,教师利用课文中的一处空白,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补白的教学片段。
  师:陈赓终于被这位小鬼说眼先走,后来发觉上当又返回来,却发现小红军牺牲了。在一走一返这段时间里,课文并没有写小红军,留下了一处空白。同学们,如果你们是拍摄电影的摄影师,请把你们手中的镜头对准小红军,拍摄到的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陈赓骑上马,小红军看着陈赓远去的身影满足地笑了,他慢慢地闭上眼睛,倒在草地上。
  生:小红军看着陈赓上马远去,长长舒了一口气,心想:把你骗走可真不容易。他艰难地向前迈步,可是他又饥又饿,没走两步,就一个跟斗栽倒在草地上,再也爬不起来。
  生:小红军看着陈赓上马远去,脸上渐渐浮现出笑容,他看了看茫茫的草地,默默地想:看样子我是走不出这草地了,可是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得继续朝前走!他开始向前挪动,可是像喝醉了酒似的,突然眼前一黑,倒在草地上,再也没有爬起来。

  学生听说拍摄电影,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他们纷纷抢着发言,想象合理、丰富,对小红军宁死不拖累别人,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质有了更深的体会。这一补白为学生口头创作提供了机会,既提高了学生理解、想象、口头表达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思维创造能力。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