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六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妙设辩 巧升华——《倔强的小红军》教学拾遗
        ★★★★★
【字体:
妙设辩 巧升华——《倔强的小红军》教学拾遗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7
妙设辩 巧升华——《倔强的小红军》教学拾遗


陈晓静

《倔强的小红军》一课,讲的是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一个年仅十一二岁的小红军,为了不让陈赓同志挨饿受累,坚持不骑他的马,不接受他的青稞面,最后累死、饿死在草地上的感人故事。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为让学生充分体验小红军的崇高精神,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针对小学生好争辩的特点,就小红军是否诚实组织了一场辩论,在唇枪舌剑之中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辩论采取提供论点、自由组合的形式进行,中途被对方说服者可改换论点,加入对方行列。

正方论点:小红军多次欺骗陈赓同志,不诚实,我们可不能学他。

反方论点:小红军千方百计说服陈康同志,很倔强,很高尚,也很聪明,我们应向他学习。

正方:从课文第二节“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一步一步朝前走着”,“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等句子,我们可以看出,那个小红军明明跟陈赓同志一样,疲惫不堪,每走一步都十分吃力,可是当陈赓同志让他上马骑一会儿时,他却“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还说他的体力比陈赓强多了,要跟陈赓的马赛跑,这不明摆着是在欺骗老同志吗?这是不诚实的表现,我们可不能学他。

反方:你这个说法不对。他是十分虚弱,可是他不想让这位老同志看出来,他很倔强,不想输给这位老同志。

反方:小红军满不在乎的样子是故意做给老红军看的。尽管他十分疲惫,但他从老红军“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上看出了老红军也很虚弱,比他更需要马。他所说的“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以及“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都是为了让老红军相信,他的体力确实比老红军“强多了”,根本用不着骑马。可见小红军是一个能为他人着想、不怕苦累,不怕牺牲的倔强孩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正方: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红军掉队了,根本没有同伴,可是当陈赓要跟他一块儿走时,他却说要等同伴,让陈赓先走,这也是欺骗老同志,是不诚实的。

反方:这怎么能叫欺骗呢?从陈赓刚走一会儿小红军就晕倒在草地上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红军是知道自己快支持不住了,不想拖累陈赓同志才这么说的。这是他在千方百计想要让这位老红军快点去追赶队伍。

正方:小红军昏倒后,从陈赓同志在小红军的干粮袋里掏出的那块带着几个牙印的、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我们知道,小红军应该已有好长时间没吃到干粮了,也根本就没有干粮了。可当陈赓要把青棵面留给小红军时,他却“……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还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这不全是谎话吗?太不诚实了,况且收下青棵面对他又不是没有好处!

反方:小红军是很饿,干粮对他来说是很重要,可在他看来,老红军更饿,更需要粮食。他的所言所行都是为了让这位老同志相信,他确实不需要那干粮,他是为老同志着想。

反方:是呀,在生死关头,小红军宁可自己饿死,也不让老同志饿坏,这不正是他的倔强性格的最好证明吗?

反方:对!小红军是欺骗了陈赓同志,可他这是在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啊,怎么能用诚实不诚实来衡量呢?你们一次又一次地说他不诚实,就不觉得良心不安?遇到那种情况,你们有这种精神吗?

原本给大家预备了半节课的时间辩论,哪知孩子们一发而不可收,你来我往地整整“闹腾”了一节课还不肯结束。尽管有些说法并不是那么精当,似乎还带上了些许火药味,可随着辩论的不断深入,反方的见解越来越明朗、越来越深刻,小红军的可贵精神也就不容置疑了,就连坚持到最后的笔者,也由正方倒向了反方。

(作者单位:江苏东台师范附属小学)

   教学创新 重在课堂——《新型玻璃》教学后的体会殷平华 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学习就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过程,也就是开发学生多方面潜能的过程。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呢?下面就《新型玻璃》的教学谈一点体会。一

上课一开始我首先问大家:“你们在电视中看到过广告吗?”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回答:“看过。”我接着问:“你最喜欢的广告是什么呢?” 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脑白金,年轻态。”有的说:“晶晶亮,透心凉——雪碧。”有的说:“脑轻松——轻松一点,读书考试胜人一筹。”……然后我又问:“你们想不想也当一回广告人呢?”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最后,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广告公司”,由组长担任“广告公司”的“老板”,同时提出要求:1.认真阅读课文,遇到疑难,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2.了解每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然后讨论写广告语。3.广告语要写得简洁、明白。同学们在“老板”的带领下,开始认真学习、讨论、拟写广告词。二、举行“广告发布会”。

在小组学习讨论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学生作为代表进行交流,评选最佳广告语。同时,提出评论的标准:说清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代表们纷纷上台亮出他们小组的广告语。以下略举几则广告语:

“有了夹丝网防盗玻璃,请把心放回原处。”“夹丝玻璃,安全可靠。”“想拥有自动窗帘吗?请用变色玻璃。”“冬暖夏凉,吸热玻璃。”“隔音玻璃,给你带来宁静的世界。”……三、创办“加工设计公司”

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我又推出了富有挑战性的训练内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对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调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储备,进行“自我建构”,把新知识组织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刚才,我们通过学习讨论,大家已对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有了充分的了解,那么你觉得这些玻璃有没有什么不足呢?能否把这些玻璃再加工一下,融入各自的优点,加工成另一种更实用、更受人们欢迎的玻璃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又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吸热玻璃能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但不能消除噪音,应该再重新设计,把吃音玻璃的作用也设计进去,做到既能调节室内温度,又能消除噪音。”有的说:“夹丝网防盗玻璃虽然可以防盗,但如果又能有变色玻璃的功能,自动调节阳光的强弱,改变颜色的深浅,那么,它一定更会受银行老板、珠宝商的喜爱。因为,银行里的工作人员会感到舒服,同时,一些珠宝的色彩一定会更迷人。”第二个环节:由最后一段“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和未来的世界中放飞自己的想像,发挥创新的潜能。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们能否设计出一种更新的玻璃,创造出一个奇迹来填补玻璃发展史上的空白?”这时,学生的创造欲望又被激发出来了,通过相互讨论,又设计出了许多种新型玻璃,有音乐玻璃、防火玻璃、谈心玻璃(由电脑控制)、净化空气玻璃、香味玻璃……

以上这些活动环节的设计注重了两个过程,即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就是在这两个过程中实现的。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交流,他们没有感觉任务威胁,却时时迎接挑战。这样的学习是富有创造性的学习。

改革教学方法,一方面要把传授知识与思维方法的训练结合起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在实践中引导学生研究和掌握科学创新的规律和科学创新的方法。只要我们广大教师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杨市中心小学)

   也谈作文训练邓祖勇(之一)我替学生写作文 看到这题目,你一定会深感奇怪吧,老师怎么能替学生写作文呢?事情是这样的。

学生小A爱看书,脑子也不笨,语文基础也不差,就是怕写作文。经过分析,我发现他不能将学过的知识有效迁移,作文的语句平淡,读之如喝白开水,无滋无味。我于是把他的作文找来,顺着他的意思重写了一遍,语句生动具体了,结构也进行了凋整,一件普普通通的生活小事变得悬念丛生。当他拿到那篇被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时,竟愣住了。我让他回去抄一遍,并认真阅读原稿和改正稿,把学习体会写下来交给我。

第二天,他交给我的体会令我大吃一惊,从作文的选材到遣词造句洋洋洒洒写了1000多字,还列举了该作文十几处地方进行前后对比。他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以前写作文总是把生活中的事像流水账一样原原本本地记下来,从来没想过要对材料进行剪裁删改,也不知道怎么修改,现在我明白了。以后写作文时每写一句都要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法……” 当然他悟到的还不只这些。

我把这篇作文当范文在班上朗读,还让它上了班级的小板报。他初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不但写作兴趣被激发起来,而且自信心也树立起来了。当然也有同学怀疑不是他写的,于是我找到他说:“班上有同学怀疑你的写作能力,你能不能证明给他们看?”“能!”他自信地回答。“好,但这次老师不帮你改了,我相信你能写出好的作文来,写作时有什么困难及时来找我。”“好!”这一次他果真写得非常认真,准备了好几份材料请我帮他选择,单是开头就写了五六遍,连一句话怎样表达才能更生动也跑来问我。不出所料,他这一次作文是成功的,我再次将它作为范文朗读,并表扬了他作文时的认真态度。这样他作文的自信心也就树立起来了,同时也给了他压力,从此他每次作文都不再马虎,写作水平自然愈来愈高了。

小学阶段帮学生树立写作信心比什么都重要。我想,学生只有爱写、想写才能去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小学生作文往往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因为学生悟性有高低,所以不是每个学生都 能自觉完成每一次飞跃。作为老师必须把握时机,适时扶他一把,使其顿悟。我班有个学生写作时喜欢看作文选,反而使写作思路受到了局限,写出来的文章四平八稳,似乎没有什么明显的缺点,却失去了童真和稚气这两样最可贵的东西。在此后的一次写人作文中我要求他不看作文选,这下他犯了难,不知该写什么。我启发他:“有没有给别人起过外号?”“有!”“那就写写这嘛!”“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该生喜形于色,马上动笔,不一会儿就写完了。文章写得天真烂漫.风趣幽默。我大加鼓励,从此他摸着了窍门,每一次都努力写得生动,有鲜明的特点。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帮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即使替他写一次作文也未尝不可,其实按他的思路帮他写一遍比写“下水文”效果好得多。(当然要把握好次数和对象,弄不好会造成学生的依赖思想)学生有了一次成功的体验就会想有第二次、第三次,由此作文教学也就逐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理想境界。(之二)换个角度看作文

   我喜欢闲暇时翻看学生作文,以欣赏的角度来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学生作文中,有的擅长细致地描绘,有的喜欢简明表达,有的想像丰富,有的幽默风趣,有的很会组织材料,有的习惯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生活,有的长于歌颂生活等等,不一而足。人是有个性的,所以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会烙上有别于他人的印迹。老师应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的个性,将他们的优势和特长突出出来,把学生偶尔显示出的写作才华牢牢地捕捉住,将偶然转化为必然。

学生A交了三篇观察日记,现摘录如下:……你瞧!小河像小姑娘似的姗姗走来。风姑娘一打招呼,河姑娘的头发不习得卷了起来,石头弟弟碰着了河姑娘,可姑娘露出了一个个笑窝……

火柴一擦就会蹦出个上娃娃,那火娃娃你可要保护好,一不小心火娃娃就会被风刮灭。点火时也得注意,可别使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我家的冰箱穿着一件白大褂,方头方脑的,长方形的身体里装着各种食物:水果、饮料……

看了他的观察日记,我敏锐地意识到该生想像丰富,善于用拟人化的方法来描绘事物。于是,我把他找来,肯定了他的才能,并明确告诉他,你作文的优势就在这方面,一定要好好保持。他从此写出来的文章都具有鲜明的个性。

我常常听很多老师抱怨学生作文千篇一律,毫无特点。其实我们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我们发现过学生写作方面的优势吗?即使发现了正面引导过吗?平时我们在改作文时总是挑学生作文的毛病,这里语句不通顺啦,那里中心不突出啦,而对于学生擅长什么老师心中无数。我们常说,看人主要要看他的优点,看作文也是这样。我想,换个角度看学生作文,就是要把学生写作的潜力挖掘出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并不断加以强化,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特点。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市马尾阳光国际学校小学部)

  摘自《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7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