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四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高大的皂荚树
          ★★★★
【字体:
高大的皂荚树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描写的皂荚树的样子和皂荚树一年四季给同学们带来的方便这两方面的内容,并受到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的教育。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用“格外”、“曾经”造句。

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皂荚树的方法。

4.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结尾作者“沉思”的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理清文章脉络。

(二)练习用“格外”,“曾经”造句。

二、教学重点

(一)查字典,理解重点词语,联系实际,练习用“格外”,“曾经”造句。

(二)按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难点学习

作者抓事物特点,仔细观察,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分析字形结构

1)“逢”形声字,上下结构,上是竹字头,下连“逢”。不要写成左右结构的“逢”。

2)熟字加偏旁记忆生字:“帐”、“荚”

3)熟字去偏旁:“曾”“增”去“土”

4)熟字换偏旁:“熬”“傲”单人“换成四点底”。

(二)理解词语。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质疑。

2.指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茂盛:(植物)生长的多而茁壮。

帐篷:撑在地上遮蔽风雨、日光的东西。

本文是指皂荚树长得茂盛,树叶层层叠叠,好似一顶帐篷。

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

格外:表示超过寻常。—特别

密密麻麻:(多指小的东西)又多又密。如描述繁星等等。

(三)造句练习。

1.理解词义。

2.仿照文中句式练习造句。

(谁)曾经(怎样)(什么)格外(怎样)

(在什么情况下)(谁或什么)格外(怎样)

(四)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我们学校前面有一棵高大的皂荚树”和”“一年四季”,皂荚树为同学们提供了许多方便”两个意思,给课文分段。

2.明确(学生讨论)

第一段(14)自然段:写皂荚树的位置和样子。

第二段(510)自然段:写皂荚树为同学们提供了很多方便。

(五)分段读全文,总结分段方法

(按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

(六)布置作业。

1.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描写的皂荚树的样子和皂荚树一年四季给同学们带来的方便这两方面的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二)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皂荚树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学习作者观察和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结尾话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见过皂荚树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最好有图)(简介皂荚树:落叶乔木,枝上有刺,叶子呈卵形,开淡黄色的花。秋天结荚果,形扁平,褐色,可用来洗衣服,也可入药。)

(二)学习第一段。

1.作者在第一段中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能用词语概括的说出吗?

(位置、长得怎样)

2.默读24自然段,用笔圈出表示皂荚树特点的词。

3.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

4.交流:(比较句式,体会方法)

1)(特点:大,茂盛,叶片小而多。)

投影片:大,出示句子和课文原句比较,两句话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皂荚树真大!”

“皂荚树真大,我们六个小同学手拉着手,才能把它抱住。”(原句感情强烈,表达了对皂荚树喜爱之情,此句则无此效果)

提示:为什么会有所不同(表达方式不同)读,体会。

2)抓重点词句理解茂盛,叶片小而多

“一层层”“一串串”“密密麻麻,四面伸展”“结成了一顶巨大的绿色帐篷”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

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用了很简洁的词句就使一棵茂盛的高大的皂荚树呈现在我们眼前,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呢?

引导学生(观察、抓特点,写具体)

过渡:高大的皂荚树为我们同学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三)讲读第二段。

1.学生轻声读第二段

1)提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别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方便?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写的。)

春天,下小雨,遮挡雨滴(板书)

夏天,太阳当头,格外凉爽,理解格外感谢、喜爱秋天,皂夹儿成熟了,采下来熬成水洗手。

2)在这一节中你认为哪些词用的好,好在哪儿?

指名读第二段

(熬、盛、治等动词准确)

(白白净净,清清爽爽,叠词,作者用词考究,都是洗却不重复,引导学生体会。)

3)冬天,①作者描述树叶是怎样落的,你能想象的出吗?你是否见过树叶这样下落,说明什么?

(观察仔细,描写准确,也体现作者的喜爱之情)

指名读冬天一节,体会

②冬天,天气很冷,点火取暖

③作者写得是如此之类,天这么冷,火苗却在他们的笑眼里,这里说明什么?从哪些词语看出。

小声读:小作者心情愉悦,“欢叫”“轻烟的飘舞”“火苗的跳动”“笑眼”里可看出同学们喜悦欢快。

4)默读此节,思考:引起“我”的沉思,什么叫沉思。

理解“沉思”,深入地思考。

提问:他思考些什么呢?

①出示语段:“夹荚树呀皂荚树……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②齐读语段

提问:这一段话共有几句?

③理解12

指读12句,思考这两句写什么?

(皂荚树给我们提供的种种方便)提供了哪些方便?而它自己却怎样?说明了什么?

(指板书,为我们遮风挡雨……而它却淋着自己,晒着、燃烧自己;说明它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方便别人的好品质)

感情朗读12句。

④理解第3

提示:“一颗种子”指什么?“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是什么意思?省略号表示什么?

(种子,指皂荚树舍己为人的精神在我心中扎下根,必会发扬光大)

小结:这就是皂荚树给同学们的启示,也是给读者的启示。

(四)朗读全文,揭示中心。

1.指读全文。

思考:皂荚树为同学们提供了许多方便,而它自己却怎样?从中揭示了皂荚树的什么精神?作者借皂荚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揭示了皂荚树舍己为人的精神,作者借皂荚树告诉我们做人就要做具有皂荚树这样品质的人。)

(五)总结写作方法。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着重写了皂荚树哪些方面?

(先写位置,再写样子,最后写为人提供的方便和给人们的启示。写给人们提供的方便时,又是按一年四季的顺序写。)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利于作者表达感情)

3.这篇课文在写作上与《古井》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都交待了事物的位置,写了它们发挥的作用,及给人的启示都是借物喻理的文章)

(六)作业:仔细观察一样事物,写一篇短文赞美它,(要抓住特点,写出它的作用及给人的启示。)

【板书设计】

补充练习

1.比较每组词有什么不同?并照样子写几个。

一串 一层 ________

一串串 一层层 ________

许多 ________

许许多多 ________

2.比较哪句写得具体,为什么?

1)好大的皂荚树啊!

好大的皂荚树啊,我们六个小同学手拉手,才能把它抱住。

2)好茂盛的皂荚树啊!

好茂盛的皂荚树啊,它向四面伸展的枝叶,差不多可以盖住我们整个小操场。

3.多音字组词:

4.修改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

陈思(    )起迪(    )抱酬(    )描会(   

5.熟读课文、填空:

1)这篇课文先写________再写________最后________

2)听老师说谜语,猜猜是什么?

一只小猫从河边捡了一个蛋,让小鸡孵,四个星期后小动物出来了。猜猜这个小动物是什么?

6.组词。

傲(    )盒(    )摘(    )股(   

熬(    )盆(    )滴(    )投(   

杆(    )钓(    )班(    )晒(   

竿(    )钩(    )斑(    )洒(   

7.组词并解释。

    )(    )不绝  拾金不(    

    )世之宝       )依为命

8.加标点:

1)古老的大钟仍不知疲倦的敲着  一下  两下  三下

2)我激动地说 你的脚怎么这样呀

3)看那些海鸥在海面上飞翔  盘旋  多么自如啊

9.照样子缩句:

例: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是个大公园。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天上落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班张晶积极主动地帮助同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