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6个生字,1个“镢”字只认不写,理解有关新词。
3、 抄写高尔基给儿子的信,理解其中含义,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
感想。(难点)
4、 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选择迁移运用于实践活动。
5、 通过诵读领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重点)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1、重点句段投影片
2、范读带、配乐带
3、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4、填空式导背片段、名言警句书签若干。
5、学生人手一张信纸(或书签),课前了解奉献事迹。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创设“爱”的情境,切入语言品读,感受双向的亲子之情。
2激发诵读感悟之趣,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3通过合作学习解疑迁移,激起共鸣,乐于倾吐表达。
教学设计:
一、 板书引疑,由“爱”切入,整体感知。
1板书:高尔基 和 他的儿子
2读题后问:请用一个字形容这两个主人公之间的情感关系?
3改“和”为“爱”,带问听范读(录音带),思考:
圈画出表现父子间深情的语句
二、 双向体悟父子情深
(一) 感受父爱子
1交流后相机出示句段
a:最后三节“信的内容”(初步说出“写信教子”随即板书即可)
b:赏花细节,品味第4、5自然段
(1) 个别学生诵读第四自然段春景图,其余学生闭目想象;
(2) 交流所感后,配乐个读比赛,出填空导背;
(3) 出图练说:进入高尔基的内心世界,想象高尔基边赏花边会想些什么?(点评激情导读:你们真能体会一位父亲的心,思子心切,见花如见子啊!)
(4) 过渡:这样的彩霞这样的花,这样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但仅仅是因为花美高尔基才流连忘返吗?(相机板书“栽花赏花”)
2、感受“子爱父”,回读第2—3自然段。
A默读圈画。
B朗读表达理解,抓“只有”、“顾不上”、“一直忙着”“各种各样”。
C师引读,创情境再练句式。
“人间最美的莫过于亲情,儿子从苏联赶到——前山万水隔不断父子情深,瞧,他虽然只有——但来到爸爸以后,——临走时,儿子望着——仿佛——,——多么——。
(3)板书:
(4)过渡:因为课文不单写高尔基爱儿子,也写了—所以课题是——(要求读好题目,让师感受父子情深)。
三、深化“爱”,感悟信的内涵,内积外吐。
1、课文不单讲了父子之间的亲子之爱,还将着爱推而广之,使它更广博、宽泛,读读作家给儿子的信,感受这位父亲的用心良苦、崇高伟大:
(1)小组内讨论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联系实际说一说你的想法;
(2)有疑难的大胆提出讨论,合作解疑。
(3)把搜集的资料灵活用一用。
2、学生讨论,巡视解疑,渗透“奉献、索取”、“崇高伟大”、“有益社会”的等理念。
3、交流解惑
(1)美好的东西“——可以说花,等给人类赏心悦目感的事物。(追问“还可以”使人愉快的还可以是奉献、帮助、付出关爱等。)
(2)明明种庭院里怎么说在“岛上”留下鲜花?
(留给更多人们欣赏、爱美之心人皆有。)
(3)“要是……无论……都……琢磨愉快呀!”“给”永远比“拿”愉快……
就是说时时处处想到什么?做怎样的人?
(帮助别人,有益社会,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
请联系实际具体说说“你的生活因为留给别人美好的东西而愉快”的感受。
出名言赠送:
给予是快乐的。
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
比亲情更崇高、伟大的是有益于社会。
4、情境导读(配乐,闪现父子写、读信镜头。)
信带着花儿的芳香,带着父亲的谆谆教导从意大利飞到了苏联,瞧,父亲在说——引第7段;听,儿子在读信——引第8段;两人都深深感受到)引第9段。
5、引背:这么意味深长的信,这么深刻的人生哲理,想不想记住它作为座右铭,自由选记1节——8节,交流反馈,鼓励为主。
6、板书:
7、迁移选择倾吐
(1)如果说儿子栽花给高尔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给高尔基带来了愉快;那么高尔基的信给儿子带来的又将是什么呢?请大家从老师这一省略号,展开丰富的联想,选择写一段话。
(2)出选择性作业。
A:代高尔基的儿子给父亲写一封回信。
B:读后感,字数不限。
C搜索类似的故事,演小品。
举例如下:
A读了您的信……
B《“给”永远比“拿”快乐》
C《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3)据时间给予练笔倾吐机会,写最经典的句段表达自己的感受(培上《爱的奉献》背景音乐)。
(4)反馈数人点评鼓励: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牢记这最后一句——“给”永远比“拿”愉快,再次感受大作家的教育方法的确与众不同,齐读第1段。
四、作业
1、背文抄信注意标点。
2、完成练笔。
3、实践性作业。
案例分析及其反思:
“爱”的艺术、“给”的艺术、“拿”的艺术
————兼谈电教不竭的艺术魅力
苏教版第七册21课《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围绕“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语意深刻的文质兼美的作品。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的喀普里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写法上由浅入深、寓理于事,笔者上来,深切感受到如此美文,无异于一堂活生生的生活艺术指导课。而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更加使课堂上充溢艺术的气息,不时焕发着富有时代感的情趣和语文的独有魅力。
一、 以“爱”为经纬,编织父子间深情的网。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尝试用一个字概括父子之间的感情,学生大都会选择“爱”字,将它红红火火地板书在父子俩之间,听着配乐朗读带中的课文录音寻找“爱”的轨迹,圈画描写父子情深的有关语句,交流后整体上初步感受“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事体现了父爱子、子爱父双向的浓浓亲情。而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读好栽花图、春景图、赏花图等镜头,并相机切入“高尔基面对这样的晚霞这样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的语言训练和闭目听同学配乐朗诵的春天花开情景在头脑中边过电影边熟记精彩片段的训练。师生及时点评学生的配乐朗读,赞扬学生已经感受到了人间最美的亲情。最后教师深情引读“栽花赏花”的整体故事情节,感受那千山万水隔不断的父子情深,体会鲜花是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愉快的东西和高尔基见花如见子的心情。这个教学环节里苏教版课文特有的双声道配乐磁带,既起到情境渲染、范读引路的作用,使孩子们徜徉在音乐与语文共同营造的“花香扑鼻”的世界里;又激发了学生乐于朗读的兴趣,给了孩子们展示个性化的朗读感悟、进行朗读的自我评价能力训练的舞台。
二、 以“给”为突破,体悟人世间奉献的乐。
作为大作家的高尔基赏花想着种花人——儿子,并且利用自己最擅长的工具——笔,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不仅言谢、言思子之情,更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这种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启发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信的内容,既可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去证明这的确是谆谆教导,以求“各有所得”;也可提出疑难处力求在组内班内“自求自得”;甚至还可派出“小记者”短时采访有关同学用事实来说话。教师则在巡视中发现问题,及时给提示单(有关奉献、给予与索取的名言)分散难点,从而由台前到幕后指导学生突破难点,避免了繁琐分析与高谈阔论。
学生自然会围绕板书上的“栽花赏花”与“写信教子”谈“给”的愉快比“拿”的愉快多;自然会汇报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上的有关“爱的奉献”的事例,教师相机表扬赠与名言书签,并让其高声诵读“给大家分享”以体会一种快乐。而后在课文的背景音乐营造的读信氛围中,深情导读信的三个片段,可创设“高尔基写信”、“儿子读信”、“父子产生共鸣”三个镜头,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富有情境艺术的引语,指导朗读这意味深长的信,再进一步激励学生积累其中的名言为座右铭,切实铭记、体悟“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这个教学流程中,发挥话筒的作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课前师生接触时有目的的交流采访,还是课堂操作中典型事例的现场采访,小小话筒推动的是爱的交流、发挥的是榜样的无穷力量。其中让孩子们汇报中的有关身边的榜样在话筒前高声诵读教师赠与的有关名言,将这份快乐和收获与大家分享,不也是一种艺术的“给予”吗?
三、 以“拿”为借口,倡导课内外的倾吐与实践。
在板书“写”与“收”之后添上省略号,信的内容取其精华不一一介绍了,而这封信给高尔基的儿子、给我们带来的又是什么呢?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乐于有选择的练笔倾吐:1代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2结合你联想到的人和事写一段读后感;3把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写成凡人格言制成书签当座右铭。在《爱的奉献》的背景音乐中,学生练笔、反馈,鼓励与众不同的创见,相机倡导使文章的主旨“给永远比拿愉快”在孩子们的生活中蔚然成风,教师在总结时送出期望:但愿“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名言伴随你走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每一处,伴你一生健康成长。最后提醒学生:心动不如行动,我们的父母无私奉献多年。从不以“拿”为借口要求回报,倡议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给父母洗一次脚),躬身体会“给”的快乐,从身边的事、从至爱亲情做起,感受人世间真挚的“爱”的艺术、“给”的艺术,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与实践性。
这一片段的教学设计中,实物投影可以将学生多样的个性化倾吐反馈给全体孩子借鉴相长,使学生巩固书信的格式、读后感的习作,学习书签的制作,从而提高了语文素养;背景音乐《爱的奉献》还起到了暗示教育的功能,孩子们自然会将有关歌词借鉴过来,改编创新。
所以,从此以后,每当我听到这首《爱的奉献》,便会想起这堂课,想起孩子们给予我的有关“给予”的书签,想起这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带给我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