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同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板书:13 说勤奋)
2、解题。
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文章主要说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 初读课文
1、自己试读课文
(1)出示要求:
a、画出生字,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
b、读准字音。借助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
c、读顺句子。对于比较难读的长句子要反复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
d、读通全文。把课文多读几遍,想想每一个自然段说了什么。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A、指名逐段试读课文。
学生读,教师作如下引导:
①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宋、砸”是平舌音。
“枕、稍、础、拙”是翘舌音。
“馁”的声母是n
“卵”的声母是l
②指导读好长句子。
出示:
理想 境界 桥梁 心血浇灌 砸缸 滚瓜烂熟 枕头 稍微 编成 巨著
生物学 毫不气馁急起直追 习惯 回顾 名列前茅 远渡重洋 剥离
基础 补拙 良训 改善 有所作为 贡献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记/“勤奋”二字。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
③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师生评议。
3、范读课文。
读后引导学生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不要求说全面)
5、引导分段。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2) 指名说说自然段的意思。
(3) 思考讨论:课文是分几部分来谈勤奋的?
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4) 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3自然段)。
第三段:(第四自然段)
三、 细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1)找出中心句。
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
(是勤奋)
(2)这儿的“桥梁”是个比喻句,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通往理想的桥梁”的意思吗?
(实现理想的途径)
(3)你能把这个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吗?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或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板书: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学生齐读板书)
(4) 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相机出示:
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指什么?(他们所取得的成就)
“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艰辛的劳动)
(5) 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里把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比作“鲜花”,把他们为此付出的艰辛劳动比作“汗水”和“心血”。说明了成功者的成功是他们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勤奋是他们的成功之路,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6) 出示:
a、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7) 比一比,这两句话你更喜欢哪一句?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句话更加具体,通过“古今中外”“每一个”“都是”说明了无数的事例证明了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
(8) 指导朗读第一段。
(9) 当堂背诵第一段。
四、 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指读要求学会写的生字。
2、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3、交流自学情况。
4、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五、 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2,用钢笔描红。
2、抄写句子。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细读课文
(一)细读第二段。
1、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勤奋成才的故事。(围绕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
2、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 同学们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从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司马光从小就聪明过人)
(2) 司马光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用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编写《资治通鉴》很不容易,是司马光汗水和心血的结晶)
(3) 自读课文讨论:司马光的勤奋表现在哪些地方?
(小时侯,别人玩的时候他仍然读书。长大后用“警枕”自励自勉)
(4) 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 指名读,师生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相机指点“一遍又一遍”、“高声朗读”、“一直……为止”、“终于”等词语在朗读时要着重强调,以体现司马光一生勤奋,终于取得伟大成就)
(6) 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细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 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17岁才进中学”、“学习成绩很差”)
(2) 但“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3) “终于”一词在这里又说明了什么?
(“终于”一词说明童第周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4)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因为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天刚亮……就……”“睡觉前……总要……”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5) 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6) 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
(7) 齐读第三自然段。
4、教师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作者通过一古一今两个人的事例再一次证明了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成功者的成功无一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
(二)细读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写了作者对我们的要求和希望)
2、默读思考,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首位呼应)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三)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以课文中的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学习他们那种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精神。相信你们一定会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有所作为,为人民,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背诵课文
1、学生选择背诵2——4自然段中的任意一段。
2、检查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