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三顾茅庐
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成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间……”的句试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步入三国那时英雄辈出的时代,感受时势造英雄的真谛。
2、教师要借用现代教学媒体和自身语言的感染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三国主题曲为背景音乐)同学们看过有关《三国演义》的电视、电影,书啊等吗,你们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吗?
看来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他是刘备的得力军师,那么。他怎么会成为刘备的军师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忠于刘备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刘备是汉代汉景帝的儿子的后代,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军有功,当了个县尉,常寄人篱下。到处投靠人,直到有人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当军师,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221年定都成都称帝,国号汉,历史上称蜀汉。在替张飞、关羽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隐居于邓县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再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就是所谓的“隆重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板书课题:三顾茅庐
2、本文是《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解题:顾:拜访。茅庐:草房子。那么刘备是怎样三次到草房子拜访诸葛亮的呢?请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
二、 初读课文
1、老师读课文
要求:
a、 找出生字、词,划出难读的地方,听懂课文内容。
2、自由大声读课文
要求:
a、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b、 查字典理解词义。
c、 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出示词语:
拜访 诚心诚意 邀请 辅助统一 结拜 麻绳 捆来 尊重 无礼
山冈 蜿蜒起伏 等待 腾飞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溪流 清澈见底
茂密 青翠欲滴 秀色宜人 敲门 草堂 吩咐 恭恭敬敬 台阶
等候 半晌 时辰悠然 分析 群雄纷争 形势 策略 茅塞顿开
拨开云雾 同榻
a、 开火车读 b、齐读 c、指名读 d、指名抽读
诸、疏是翘舌音尊、策、塞是平舌音晌读shang潺、辰、吩读前鼻音。
4、看录象。
三、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过渡:谁预习最认真的,现在就让他来告诉你,进入朗读大比拼。
1、指名朗读课文
思考:
a、下面的内容分别包括哪几自然段?
①写刘备前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见着。
②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③写刘备和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哪些是详写的呢?
B、哪些自然段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
四、 精读课文
过渡: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A、 刘备两次去拜访诸葛亮都没见着。
B、 刘备是怀着怎样的心态去邀请诸葛亮的。
C、 刘备为什么要邀请诸葛亮出山。
2、我们先来看刘备为什么要邀请诸葛亮出山?
(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统一中国的大业。)“统一江山”说明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胸怀大志)
3、是怀着怎样的心态去邀请诸葛亮的。(非常诚心)在这一段中哪里还 可以看出刘备是非常诚心的呢?(去了两次、拜访)
朝廷中宦官当道,奸臣得势,人民遭殃,逃荒的逃荒,易子耳食,而我刘备想统一中国,如今却连自己也是一会儿投奔这里,一会儿投奔那里,靠着别人。我该怎么办呢?人们都说隆中的诸葛亮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是人中之龙百姓中也流传着得“凤雏卧龙者”得天下,无论怎样我也要诸葛亮来辅助我啊!
4、朗读出刘备的急切、胸怀大志、和诚心诚意。
五、 指导写字
“矛”的一点不要忘写,“葛”的下面是人不是又,卧的笔顺,恭的下面不是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填入适当的词语
( )地邀请 ( )的大业 尊重( ) ( )的卧龙
( )的松林 ( )的竹林 ( )的溪流 溪流( )
( )地走进去 ( )的形势 ( )的策略 ( )
2、本文有几部分内容,分别写的是什么?
过渡:上回说道,胸怀统一中国大志的刘备诚心诚意地两次去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成就霸业,可是连面也没碰着,可是刘备并没有就此罢休,冬去春来,刘备决定再次去拜访诸葛亮,我们来学习下文。
二、细读课文
(一)、细读第二自然段
再去之前发生了什么呢?我们赶快来看吧!
1、请一位同学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并讨论:
a、 关羽和张飞为什么不同意刘备第三次去隆中?
b、刘备开始为什么不同意张飞一起去,后来为什么又一起上路了?从这里你看出刘备怎么样?
2、因为关羽和张飞觉得诸葛亮不一定有多大的才能没有必要这么去三次,甚至即使诸葛亮有才能也不用刘备亲自去,找一个小兵去就行了。来看一看张飞说的话:“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a、 没什么了不起嘛!谁来说一说,张飞是怎么想的?(诸葛亮没什么了不起的,他怎么能和我们兄弟二人相比,要我们兄弟几次三番去请他,他不服看吧,我只要一根麻绳就能让他听话了。
b、大家看是不是这么个意思?(“嚷道”能说明,他是及不耐烦的,前两次已经是看在你刘备哥哥的面上不好说什么,现在刚过完冬天又要我们去,哼,他诸葛亮什么东西嘛,要我这么低声下气)
c、 谁来把张飞的不尊重、不耐烦读出来。
3、a、开始刘备觉得张飞不懂礼貌,不尊重人才,怕张飞对诸葛亮无礼,让诸葛亮觉得自己对他的诚意不够,所以带他去,后来 见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又同意带张飞去了。由此可见刘备很尊重人才,求才心切
b、 较句子:
①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②刘备说:“你一点儿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C、谁能来把张飞的不尊重人才骂一顿,读好这一句。
4、齐读。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他们骑着马走啊走,来到了诸葛亮的家乡。
1、自读课文,思考:哪几句写看到的用横线画下来,哪几句写刘备的动作用波浪线画下来。
2、指明读第一、二句,
a、 理解词语:蜿蜒起伏:弯弯曲曲地延伸,一会儿突起,一会儿凹下。
腾飞:高高飞起。
潺潺:象声词。
疏疏朗朗:稀稀疏疏。
青翠欲滴:非常翠。
卧龙:躺在地上的龙。
B、这里的景色多美啊?有疏有密,还有声音,
C、谁能读好它?
D、诸葛亮的别名就叫“卧龙”这两个卧龙有什么关系呢?这里有象征的手法。
E、松林还是那样疏疏朗朗,竹林还是那样青翠欲滴,但是时机成熟了,这条龙就要腾飞了。再来读一读。
F、齐读。
3、刘备的动作是怎样的呢?同样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读。
A、 你通过刘备的动作觉得刘备怎样?
B、 那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很尊重诸葛亮呢?自己再读一读,把这些词语画一画。(还有……就……轻轻……让……不要惊醒……吩咐……恭恭敬敬……等了……又等了……快步……)
c、下面小组进行表演这一段内容。
D、齐读。
小结:刘备终于和诸葛亮见了面了,他究竟有没有收获呢?我们来看第四自然段。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 齐读。
2、 课文中哪些地方显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 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 指名读句子。
B、 这里的云雾指什么?青天又是指什么?(云雾指群雄纷争的形势,青天指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4、 齐读。
齐读2到4自然段,这几段具体写了刘备三顾茅庐的经过。
(五)、你觉得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怎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