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习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及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
2.学会生字、生词,读懂句意。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题目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在危险环境中白求恩大夫仍然坚持在手术台这块阵地上为伤员做手术的语句,体会白求恩大夫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按读、画、查、找的步骤初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二)让学生按要求用填写表格的方法分析生字的音、形、义,完成自学。
本课生字应掌握以下几方面,例:
(三)检查自学。
1.指名让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例:“仍然”的“仍”应读“r6ng”,不读“r5ng”;“腹腔”的“腹”应读“f)”,不读“f(”
2.注意多音字可采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3.注意区分形近和同音字,可采用形近、同音字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例:棒( ) 断( ) 续( )
捧( ) 继( ) 读( )
秒( ) 陆( ) 淹( )
抄( ) 路( ) 掩( )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敏捷:是迅速而灵敏的意思。课文中用“敏捷”一词既表现了白求恩医术高明,也说明他在危险的情况下十分镇定。
沉思:是深思的意思。课文中“沉思”一词含义比较深刻。面对师长让他离开的决定,作为一名“八路军战士”,当然不能不服从,但作为一名医生,又必须坚守岗位。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沉思”准确地再现了白求恩复杂的心理活动。“我同意撤走部分伤员。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在处理伤员和自己撤留的问题上,白求恩大夫作出了自己的选择,突出表现了白求恩大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质。
仍然:表示情况继续不变或恢复原状。课文中两次出现“仍然”一词,第一次是在“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的情况下,为给伤员做手术,两天两夜没休息的白求恩大夫“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第二次情况更加危急,“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白求恩仍然争分秒地给伤员做手术”。联系上下文,充分表现了白求恩大夫临危不惧,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崇高品质。
镇定:是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课文中是说白求恩大夫既没把形势危险放在心上,也没把自己的安危放在心上。
(五)区别近义词。
1.出示“陆续”、“继续”、“连续”三个词语并指名读。
2.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含有这三个词语的句子。
3.指名读句子。
(1)我军的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来。
(2)白求恩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
(3)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
4.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陆续”、“继续”、“连续”的不同用法。
陆续:表示先先后后,时断时续,中间有间隔。课文中指从火线上先先后后不时抬下伤员来。
继续:指原来做某件事,中间被其他事耽搁后,接着再做下去。联系课文内容,白求恩正在给伤员做手术时,有人来传达师长请他撤离的决定,白求恩沉思后作出同意撤走部分伤员,自己留下和战士们在一起的决定,然后又接着给伤员做手术。
连续:指不间断地做下去。课文中指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不间断地工作了69个小时。
(六)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思考“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小资料】
白求恩 亨利·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受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1938年三四月间到达延安,不久转赴晋察翼边区工作。他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 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毛泽东主席曾《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同志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德和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
齐会战斗 齐会,村名,在河北省河间县。1939年4月敌人调集了3 000人,包围了齐会村的120师第三营,贺龙将军紧急调遣主力军7个团及地方游击队,给敌人以反包围,与敌人展开一场激战。这场战斗以我军胜利而告结束。白求恩大夫是在离火线只有5里的温泉村边的小庙里为伤员做手术的,现僻为“白求恩战地医院旧址”。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阅读课文,理解句意。
(二)学习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以及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读懂句意,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启迪学生思考。
1.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
2.白求恩是在什么情况下把手术台当作阵地?
3.白求恩怎样坚守这块阵地的?
(二)让学生初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的答案。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指名回答思考题。
(1)知人物:本文写的是把手术台当作阵地的白求恩大夫的感人事迹。(参照上节白求恩大夫的人物介绍。)
(2)知情节:抗日战争时期在齐会战斗中,白求恩大夫在形势越来越危险的情况下,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忘我地坚持为伤员做手术,连续工作69个小时。
(三)细读课文,抓重点词语读懂句意。(读明意)
1.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战火中白求恩大夫给伤员做手术的小庙周围的环境气氛的句子,标画出来。
2.指名读有关句子。
(1)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雪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不庙被烟雾淹没了。
(2)敌机不断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
(3)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助手们连忙把火扑灭。担架队抬起做了手术的伤员迅速向后方转移。
3.想一想这三次环境和气氛的描写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作者第一次描写环境的危险,是说“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说明敌人的火力已接近小庙,白求恩做手术的地方很不安全。第二次描写是说“敌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连用两个“不断”,说明形势更加危险,白求恩在这里极不安全。第三次描写从“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周围,”“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可以看出当时情况已万分危急。
教师通过让学生比较句意从中体会白求恩是在形势越来越危急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坚守阵地,不顾疲劳地给伤员做手术。
4.让学生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下,白求恩怎样给伤员做手术?
5.指名回答后,出示句子。
(1)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
(2)指名读句子,讨论“镇定”是什么意思?“仍然镇定”说明了什么?
“镇定”的意思是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乱。“仍然”是指和形势发生变化之前一样。“仍然镇定”说明白求恩大夫既没有把形势的危险放在心上,也没有把自己的安危放在心上,还和原来一样给伤员做手术。
(3)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仍然镇定地给伤员做手术”?
(4)指名回答。
从“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扔在盘子里”。这句话中“敏捷”一词可看出白求恩大夫的“镇定”。“敏捷”是指动作迅速而灵敏的意思。课文中用“敏捷”形容白求恩大夫在弹片纷飞,硝烟淹没了小庙的情况下动作依然迅速而灵敏,既表现了他医术高明又说明他十分“镇定”。
6.让学生读第3自然段并思考,在形势更加危急、卫生部长传达师长让白求恩撤离的决定时,白求恩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7.指名回答后出示句子。
(1)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我同意撤走部分伤员。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
(2)讨论什么是“沉思”?白求恩此时沉思什么?
“沉思”是指深深地思考。在这里“沉思”一词准确地再现了白求恩复杂的心理活动。因为作为一名“八路军战士”师长的决定必须服从,但作为一名医生,又必须坚守岗位。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白求恩陷入沉思。
(3)白求恩沉思后怎样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白求恩的决定是同意撤走部分伤员。他自己则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在处理份员和自己撤留问题上,白求恩大夫作出了自己的选择。让伤员撤走,自己留下,说明白求恩大夫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质。
8.白求恩为什么“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
9.指名读白求恩说的话。出示重点段。
白求恩说:“谢谢师长的关心。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部长同志,请您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
(1)讨论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段话共有四句。其中第1、3两句较容易理解。第1句对师长的关心表示感谢。第3句的意思是战士们没有打完仗就不能离开阵地,而手术台就是医生的阵地,医生也不能不顾伤员自己先离开。
(2)第2句“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可采用判断句意的方式来理解。
例:“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意思是:
①手术台就是打仗的阵地。
②抢救伤员就是打仗。
③这是比喻的说法,白求恩把抢救伤员当作打仗,把手术台比作打仗的阵地。
(3)指名读第4句“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
(4)讨论:白求恩是不是八路军的战士?他为什么这样说?联系前一课时介绍白求恩大夫的资料展开讨论。让学生弄清白求恩是加拿大的外科医生,为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来到中国,应该说他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客人。他不是一名八路军的战士,但白求恩为什么说自己是“八路军的战士”,不是“客人”呢?
这句话实际是白求恩告诉师首长应该怎样看待“我”。应该把“我”当作一名八路军战士,和其他战士们一样,绝不能离开阵地。“客人”是受照顾、受优待的人。“我”不是客人,因此不必优待“我”,照顾“我”。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白求恩大夫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具有临危不惧、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
(5)指名读这段话,从中体会白求恩同志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和对工作的极端热忱。要读出白求恩临危不惧的坚定语气。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4、5自然段,读懂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二)练习用“不断”、“迅速”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句子,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和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第4自然段。思考:当时情况怎样?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白求恩是怎样工作的?
1.指名回答第一个问题。
当时情况十分危急。(1)“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这是直接描写当时形势十分危急的情景。(2)抓人物动作,从侧面烘托形势紧急。“助手们赶忙把火扑灭。”伤员“迅速向后方转移”。
“迅速”指速度非常快。“赶忙、“迅速”用来形容人们做事的速度非常快,从而衬托出当时的情况已十分危急,不容迟缓。
2.在这种情况下,白求恩是怎样做的?指名回答。
“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
在这句话中以“仍然”一词明显地表现出白求恩神情镇定,既没有把形势的危险放在心上,也没有把自己的安危放在心上。但他给伤员做手术的速度却加快了,从“争分夺秒地”可以看出,他是在抓紧时间抢救伤员,为他们尽快地解除伤痛。再一次表现出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出示句子。
(1)“白求恩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
(2)“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
3.解释“连续”、“陆续”、“继续”。把这三个词交换使用行不行?或都换成“陆续”行不行?为什么?
“连续”、“陆续”、“继续”这三个词不能相互调换。
“陆续”是指先先后后,时断时续的。
“继续”是指原来做某件事,中间被其他事耽搁后接着再做下去。白求恩大夫连续给伤员做手术69个小时,中间既没有间隔,也没有时断时续,而是一直坚持到底,所以将句中的“连续”换成“陆续”和“继续”是不合适的。
将第1句中的“继续”换成“连续”和“陆续”也是不恰当的。联系上文,白求恩是在讲完“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这番话后,接着给伤员做手术。表明白求恩是说到做到,又在埋头工作。因此,如果换成“连续”和“陆续”也是不恰当的。
作者用词准确,更进一步表现了白求恩大夫思想品质的高尚。
(三)归纳全文,读懂课文。
1.让学生再次通读课文。
2.出示填空。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将句子补充完整。
(1)当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的时候。白求恩仍然站在手术台旁。
(2)当敌机不断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在周围爆炸的时候,师卫生部长转达师长的决定,让他撤离。白求恩说:“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阵地呢?”……白求恩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
(3)填空后读句子。思考: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这些描写清楚地告诉我们白求恩大夫在战火纷飞的危急时刻临危不惧,忠于职守,充分表现出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和对同志的极端热忱。
4.环境和气氛的三次描写与突出思想品质有什么关系?
文中对小庙周围的环境和气氛的三次变化的描写,意在衬托出白求恩大夫思想品质的高尚,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感人。
(四)造句练习。
1.用“不断”造句。
(1)解词:
不断:是连续不断的意思。
(2)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句:“敌人不断反扑,战斗非常激烈。”(3)指名读句子,弄清句式。
谁(什么) 不断做什么 情况怎样。
(4)教师读范句:
雪花不断地往下落,不一会儿田野、树林、房屋都披上了银白色的外衣。2.用“迅速”造句:
(1)解词:
迅速:是指速度非常快。
(2)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句。
担架队抬起做过手术的伤员,迅速向后方转移。
(3)弄清句式。
在什么情况下 谁迅速 做什么。
(4)读范句。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迅速在操场站好队,准备上体育课。
3.学生口头练习造句。
4.在课堂上完成造句练习。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