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单元内容结构设计思路
《我上学了》是本套教材的起始单元,本单元的学习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和兴趣,因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帮助刚入学的新生实现从幼儿园至小学的角色转换,从家庭生活、幼儿园生活向学校生活的平稳过度,本单元的学习活动从学生"我"的视角出发,以与其密切相关的小书包、校园环境、新老师、新朋友、校园铃声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感觉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所接触到的人员已经发生了变化,意识到每天当自己背上小书包走进学校时,自己长大了,已经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小学生了。上学后,将学到许多本领和知识,还能结识许多新老师、新同学,这是多么愉快的事啊。
本单元重点是进行入学初的健康心理辅导,让学生在观察、交流等活动中,尽快熟悉学校生活,适应新的环境,以愉快的心情、充沛的精力,百倍的信心迎接新的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
《我上学了》包括五个主题:1)我背上了新书包,2)我们的校园,3)新朋友 新伙伴,4)校园铃声,5)平安回家。
三、主题活动指引
单元题头画是一幅富有卡通色彩的,充满动态的插图,所配儿歌是一首传统的琅琅上口的儿童歌曲。画面上两只小雏鹰提示我们:本课程学业评价可与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相结合。
主题一 《我背上了新书包》
1、摄取开学第一天校门口迎新的场面。反映了新生高兴、担心、家长不放心和对孩子充满期待的心情。教学时可从学校环境布置、师生迎新笑脸等积极方面,引导学生消除其紧张、焦虑的情绪。
2、可让学生将教室、课桌、坐位、学习用品等与幼儿园作比较,启发学生发现自己所处环境发生的变化,从新书和课程表,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各门功课的思想准备。学生亲历了开学后,一定有许多自己的想法,教师应给予学生发表感受的机会。对初次参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有必要作一些指导。如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愿望是很愉快的,因为交流中大家可以相互学习,老师也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但怎样才能讨论好呢?一是自己大胆发言,二是注意听别人的发言,三是不随便插话或做与讨论无关的事情。学生想说的可能很多,教师应该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在讨论中,教师随机发现典型和问题,及时提请全班讨论。小兔贝贝这一学生喜欢的童话形象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表扬批评,是学生心目中的老师兼朋友。
主题二《我们的校园》
1.采用"校园探密"的形式,几个"小分队"分路"探密",让学生熟悉自己的校园环境,增进对学校的亲近感。通过采访有关人员,了解学校设施、设备及其功能。
"探密小分队"在活动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1)确定探密路线,2)确定队名、队长、队员,并聘请一位高年级同学当辅导员,3)设计探究问题,如,这是什么教室(什么场所)?有什么作用?什么时候可以进入?这里的负责老师是谁?
2.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熟悉校园环境有一定的困难,可让学生观看校园环境的录像。重点让学生了解并学习使用学校的设施、设备,学会看标志,如班牌、厕所标志、卫生室标志等。
3.在"校园探密"活动前,教师与各组室教师的事先联系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将学生"探密"的过程视为学习人际交往、培养锻炼能力的过程,其中隐含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目标不容忽视。至于校名、校址、学校电话等常识,亦可通过游戏、竞赛等活动习得。
主题三 《新朋友 新伙伴》
以自我介绍和游戏的形式,熟悉老师和同学,进行人际交往和合群能力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在新的环境下与新老师、新同学友好相处,克服孤僻、冷漠、羞怯等不良心理。
1.向老师、同学介绍自己有多种方式,口述、照片、绘画、自制名片、手工作品、特长表演等等,教师可先作自我介绍,着重介绍自己的姓名、身份、喜好、性格和特长,学生在"叫名接龙"和"找朋友""猜猜我是谁""击鼓传花"等游戏中,结识更多我的新朋友,感受小伙伴间的友爱和班集体的温暖。
2.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把自己融入集体,喜欢和伙伴们一起玩耍、学习是本课的难点。独生子女在家往往受到百般呵护,家人样样都依着他。如今生活在集体中,遇事不能光想到自己,而要想到别人,要求学生做到的行为,最好能细化,如"不欺负同学",应该做到大同学不欺负小同学、男同学不欺负女同学;"不自私"应该做到不争抢,守秩序、讲规则、能互助。具体行为要求可借助教材中的情境以及通过教师根据本班实际设计的情境展开辨析、讨论,由学生自己提出。经过学生讨论,演示后得出的行为要求较教师直接向学生提出更贴近学生生活,易落到实处。
主题四《校园铃声》
以学校铃声为背景,让学生从学校铃声中体会到学校生活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序进行的。"铃声就是命令"指导着全校师生的教学活动。
1.新一年级学生对铃声的反映不太敏感,教学时,可让学生听铃声,讨论:预备铃响时,我们该做什么?为什么?上课铃响时该怎样做?为什么?下课铃响时该怎么做?为什么?
2.上课纪律有约束个人行为的作用,但一年级学生不能很快适应,教师可创设一个喧闹的环境,要求学生把听到老师或同学讲的话复述一遍,以此使学生体验上课要有纪律,这是学习的保证。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听课时,应做到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不分心,大胆发言。
3.课间如何休息,对一年级新生也应指导。可结合班级情况,提示学生下课时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课间休息适宜开展哪些活动,不适宜开展哪些活动,哪些活动会有危险等。
主题五《平安回家》
一年级学生大多由家长接送,他们的交通意识较淡薄,对于交通标志、交通规则也知道不多。而每天上学、放学他们又必然要与交通打交道。孩子平安上学、平安回家是家长的心愿。本课以放学铃响与前课《校园铃声》衔接,重点进行安全生活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有关的交通标志、交通设施和交通规则,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1、学生讨论:1)放学铃响告诉我们什么?2)回家前要做哪些准备?3)如果忘了把书簿带回家会怎样?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整理好书包的意义。
2、模拟活动:1)放学铃响,观察学生整理书包、整队、走出校门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和纠正。如整队时不能做到快、静、齐;出校门时未向老师、同学、门卫说"再见"等等。2)模拟城市道路交通和农村公路交通,学生扮演驾驶员、行人、交通警,在师生共同游戏中,了解一些与行人有关的交通规则。3)模拟陌生人来接或路遇陌生人的情况,通过可能发生的后果,让学生知道"不随便跟陌生人走"、"不随便要陌生人东西"的道理。
3、制作课件,再现马路交通,帮助学生认识人行横道、交通信号灯、人行道、车行道、隔离墩、护栏、天桥、地道等交通标志和交通设施,了解它们的作用。认一认、画一画与行人交通安全有关的交通标志。
4、针对本班学生实际,将学生上学和放学路上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排成小品表演,进行辨析(如在马路上撒开家长独自奔跑等),以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