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三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皮球浮上来了》说课教案
        ★★★★
【字体:
《皮球浮上来了》说课教案
作者:zhuzhu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皮球浮上来了》说课教案
松岗联表小学  朱瑞仪
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方法的确定
教材分析
《皮球浮上来了》是小学语文第二册的教材,是一篇很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优秀课文。课文叙述了一个小朋友用灌水的办法使掉到树洞里的皮球浮上来的故事。全文分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说皮球跳到树洞里拿不出来,第二自然段是说有个孩子把水灌进洞里,使皮球浮上来了。
这是一篇让学生对“浮力”进行感性认识的好课文,能让学生提高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课后有12个生字,生字的结构都比较复杂。生字中,有五个是“三点水”部的,字义都与水有关;表示动作的字三个,两个“提手旁”部,一个“手字底”;还有两个生字是事物的名称。因此,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生字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课后要求掌握一个句子“孩子把水灌到树洞里”;这实际是让学生学习“把字句”的用法,而“把字句”是小学阶段句子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句子的教学也不能忽视。
另外,课后还要求“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大纲对一年级学生朗读的要求是“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篇课语文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在朗读的基础上,能背诵,这可以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再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这要求学生把识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维,用自己的语言口头表达。这几个训练要求是一步紧接一步,步步提高的。
其于这样的分析,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识记: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这些字构成的词语,掌握部首“手”和“皿”。
理解: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皮球浮上来了”的原因。
2)能结合课文理解生字的意义。
能力: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情感: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才能解决问题。
其中,目标1、2、3 是教学重点,目标2和目标3的3)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因为这一篇课文渗透了“浮力”这一物理现象,而所面对的又只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却又活泼好动,喜欢动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了观察、实验教学法,让学生观察、思考,再个别动手实验;还运用了一些常用的启发讨论教学法,朗读、谈话教学法等;理解字、词、句的教学还运用了动作示范法,活动教学法等。另外,还综合运用图片、实物、实物投影仪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安排:2节
由于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比较集中,因此划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达到目标2和目标3的1)2),渗透完成目标4。下面重点说一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读准字音,结合课文理解字、词、句,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一)激发兴趣,提示课题:
师:(出示皮球)老师手上拿着什么?(板书)皮球。
“球”怎样读?怎样记?
教法和依据:这一环节通过实物让学生认识名词“球”,理解了字义,同时,也用这个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师:皮球怎么样了呢?请仔细观察老师做实验。(把皮球放进小红桶,慢慢灌水。)
   皮球浮上来了。(板)要让皮球“浮”,老师加进了什么到桶里?“水”,所以这个字什么部?怎样记这个字?
理论依据:眼看到的东西比耳听到的印象深刻面记忆牢固。观察实验法让学生具体地感知“浮力”。
时间:  分钟
读准字音,感知课文
看图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
生自读课文。
给生字正音。
师: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说了什么?第二自然段说了什么?(学生可以读出,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出,不要求准确、完整)
理论依据:让学生先听读,再自读,然后教师正音,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接下来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时间:  分钟
(三)理解课文,朗读训练。
 1、(投影)显示第一自然段:
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三句)
读第一句:“几个孩子在大树下拍皮球。”
理解句意:(提问)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为什么要到“大树下”呢?(阴凉)可以知道是什么季节?(夏天)从图上哪儿还可以看出来?
理解词义,识记字形: “拍皮球”要用手拍,“拍”字什么部首?怎样记?做做这个动作。(个别学生出来拍拍皮球)
指导朗读。
读第二句:“皮球一跳,跳到树洞里。”
理解句意:(提问)这句写了什么,怎么样?
理解词义,识记字形:“树洞”是什么?怎样记住这个“洞”字?
指导朗读
4)读第三句:“树洞很深,皮球拿不出来了。”
理解句意:(提问)树洞怎么样?(很深)
理解词义,识记字形:“深”相对是——“浅”;树洞“深”得怎么样?——皮球拿不出来了。“拿”,“合”上“手”来“拿”,(动作)所以这个怎样记?
指导朗读
5)小结: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指导朗读这个自然段,尝试背诵。
理论依据:教学这个自然段的过程,运用了启发讨论教学法,动作示范法,谈话、朗读法等。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先理解句,再理解词,然后掌握字形,符合先整体感知,再局部认识的规律。
    教学的条理清晰,先朗读,再理解,然后感情读,认识的层次逐步加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讨论,动口、动手,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时间:  分钟
2、(投影)显示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
读第一句:“有个孩子用盆打来水,把水灌到树洞里。”
理解句意:(提问)这句写了谁,干什么?
 理解词义:“有个孩子”能换成“几个孩子”吗?为什么?
        “ 打来水”能换成“打水”吗?为什么?(不能,“打来水”说明他去了打水然后回来了,“打水”不知道回来了没有)
识记字形:“打”字怎样记?除了“打水”还可以打什么?(口头组词)
    “打水”只用手行吗?要带上什么用品?(桶、盆等)那个孩子用的是“盆”。怎样记“盆”字?
教学方法、手段:这一环节理解了生字的字义,还进行了口头一字组多词的练习,同时指导学生记忆了字形。接下来进行的是“把字句”的学习,由于时间的关系,并且使课堂教学显得紧凑些,所以这儿只是认识,仿句式说写话的练习留待下一课时才进行。
     接下来写的,是谁“把水灌到树洞里”?把句子补充完整:————把水灌到树洞里。
   “灌”的是什么?所以这个字是什么部?你怎样记住它?(个别动作示范,把水灌到玻璃缸里)根据情景说一句话。
指导朗读
读第二句:“水灌满了,皮球浮上来了。”
理解句意:(提问)这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比较句子:A、水灌满了,皮球浮上来了。
          B、水灌了,皮球浮了。
(要求学生读一读,想一想,再观察实验:把皮球放进玻璃缸里,灌水)
理解词义:比较“灌”和“灌满”;“浮”和“浮上来”。
识记字形:“满”的是什么?这个字的部首是什么?怎样记住这个字?
教学方法、手段:这一环节,用了观察实验法来理解词义,使理解更准确,同时加深印象,使记忆牢固。
教学生字的过程,都由学生说出怎样记,使得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探求、记忆,提高教学效果。
时间:  分钟
皮球浮上来了,孩子们的心情怎么样?从图上哪儿可以看出来?
 指导朗读
总结全文:
还有其他办法取出皮球吗?
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什么知识?懂得了什么?
教学方法、手段: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谈话,知道这是最好的办法。培养学生多动脑筋的习惯,多学科学知识。
时间:  分钟
达标测评:
朗读全文。
分段背诵课文。
作业:背诵课文。
    以上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二课时是在这基础上首先进行复述故事的练习,然后重点是字形教学,再腾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练字。最后进行说写句子等练习。附上简单的教案:
第二课时
前提测评:〈〈皮球浮上来了〉〉了这篇课文讲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认定目标:(略)
导学达标:
字形教学(注意指导安排好田字格内的间架结构)
写一写(练字)
达标测评:
写出本课带有下面部首的字。
把句子说完整。
作业:1、背诵课文。2、做做这个实验(或课本剧表演)。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