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并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安培专心研究科学的精神,懂得做任何事都要认真专心的道理。
☆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读文演文,感悟安培是个“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的人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 教学准备
发动学生搜集有关科学家专心搞研究的故事。
☆ 设计思路
这篇课文语言朴实,以事情的发展为顺序,情节有趣,环环相扣,易于学生朗读理解。因此教学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带动下,围绕“从哪里可以看出安培是个专心的人?”这一问题,充分阅读、展开讨论、相互补充,学生在这样平实的、原汁原味的读书活动中理解、感悟“安培的专心”。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设计理念 |
一、课题布疑 1.(板书:“黑板”跑了。)第一次看见这个题目,你心里有没有什么“小问号”?(黑板为什么加引号?黑板怎么会跑呢?) 2.请小朋友把书打开,我们一起来把答案找出来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通读课文。 (2)画出词语,圈出生字。读准字音,想象词义。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读字词,正音。 (2)指名逐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3.学生再读课文,力求使通顺流利,思考刚才两个问题。 4.学生自由回答。(这不是我们教室里的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科学家安培把马车车厢的后壁当成黑板演算习题,马车跑了,所以“黑板”也就跑了。) 5.不错,所以题目上“黑板”两个字上还加上引号,现在我们知道了引号除了引用人物说的话之外,还可以用来表示特殊的意义。
三、学习首段 1.谁来简单介绍一下安培?(句式训练:把“安培”一词放于句中不同位置。) 2.齐读第一段。 3.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可以从哪里看出?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自主识字 1.看哪个小朋友学习生字最专心了! 2.学生自主识字,在组内汇报交流,选出最容易的识字方法。 3.大组交流,认读词语。 4.教师指导书上描红。 5.课堂作业:描红、临写生字。 | |
课初,教者拿看似“反常”的课题激发学生心中的疑问,为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
“开篇须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读文,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读通顺、读流利,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
课题中出现引号,对该学段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见过,通过扣住引号设疑,再通过读文解疑,在设疑与解疑这一来回过程中理解课文大意,懂得引号的另一大用法,是十分必要的。 |
通过读文,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安培,或简洁或具体。这样的语言训练既基于文本,又超越了文本。 |
每次的识字教学在小组合作的方式下归纳出趣味识字、形象识字、加减识字、部首识字、形声规律识字、比较识字等多种方法后,识字教学就显得非常自主、活泼和生动了,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 |
第二课时 |
设计理念 |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安培、思考、开始、计算、准备、移动、粉笔、竖着。 2.一分钟内自我检查订正。跟同桌说说,你找到写错别字的原因了吗?
二、拓展说话,理解难点 1.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可以从哪里看出?请小朋友快速阅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 2.在小组内交流彼此的想法。(教师巡视检查,给予一定的帮助。) 3.大堂交流,评价读演。(以下环节随学生回答相机进行。)
板块一:思考题目。(第二自然段。) (1)学生互相交流、补充,得出: ①安培在街上散步的时候还在思考一道数学题,说明安培休息的时候脑子里还想着工作,他是个利用一切时间专心搞科学研究的人。 ②街上的行人、车辆来来往往,很热闹。可是安培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这么嘈杂的环境对他思考题目来说一点影响都没有,说明安培确实是个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的人。 (2)谁喜欢做小演员,谁喜欢做小朗读家?喜欢相同学习方式的在小组内自由组合,你能把安培这种专心思考题目的样儿表演出来或朗读出来吗?
板块二:演算题目。(第三自然段。) 1.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安培很专心?(心算、演算) 2.你们能把安培这种专心演算的样子表演出来吗?(小组合作) 3.汇报表演,其余学生评价:侧重评价有没有表演出安培的专心来。 4.指导朗读。
板块三:继续演算。(第四自然段。) 1.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安培的专心? (学生自由提出自己的见解:①当“黑板”动了,安培也不去想想这是怎么回事,继续不知不觉地跟着走,说明他演算题目很专心。②当“黑板”动了,安培居然还跟它打招呼,叫它别动,很好笑,但更说明安培满脑子考虑的都是怎样演算那道数学题。③当“黑板”动了,安培仍然边跟着走,边聚精会神的演算。 2.你能把安培这种专心的模样读出来吗?谁来评? (过程如上,方法如上,整个流程却体现出了真正的由扶到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真正做到了完全放手。)
板块四:故事结果。(第五自然段。) 1.引读最后一段:后来,那块“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自己快追不上了。这时他才发现,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 2.到跟不上的时候,安培才发现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多么专心的安培呀,谁喜欢读这一段? 3.另编故事结尾:如果这辆马车一直慢慢地走,安培一直跟得上,那故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你能重写个故事结尾吗?明天我们继续交流。 4.齐读课文。 |
|
默字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学生多抄多写,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记忆生字。默写完后请学生自己翻书订正,井与同桑交流,既减轻了学生默字罚抄的负担,又提高了识字的效率,久而久之,学生每写措别字就会自主地找原因更正,而不是机械地死记。 |
通过小组合作、教师巡视点拨,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在大堂交流时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尽情表达,学生群策群力,在读议中感悟安培专心的特质。 |
通过选择学习方式与合作学习方式的引进,打乱了严谨、封闭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在宽松的、合作的、自我的学习氛围中自主探究,更能促使学生思维的灵动、开放、创新。同时通过多向评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更独到和深刻。如评价表演时学生对于大街情境的补白:表演车子的同学来回穿校还不时发出喇叭鸣叫声,行人三三两两说话,有商人叫卖声,有路人还价声……这样的表演使得文章所描写的平实的生活场景一下子生动形象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对于人物神态动作的补白:表演安培的同学低看头、故看眉,不时还揉一下太阳穴,嘴里还在喃喃自语,这表演逼真传神地再现了一个专心思考、沉浸于自己思维中的科学家。在这样表演的基础上如果能配以朗读不就更多彩了?学生的演、读、评,极大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使他们更好地感悟了语言,体会了人物的思想。 |
在低年级教学中,表演环节的创设不光为了激活课堂气氛,更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感悟课文而服务的。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检查到学生懂得了安培心算题目的入迷,懂得了他看见黑板的喜悦,懂得了他把马车车厢后壁错当成黑板的原因,在灵动地交流评价中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到安培这种忘我钻研的精神。 |
灵动的家庭小作业,启发学生在获得感悟的基础上创编语言,同时在这个创编的过程中更可以检阅学生对于“专“”这一词内涵的挖掘与理解。 |
|
第三课时 |
设计理念 |
一、讲述课文内容 1.昨天我们学完了——《“黑板”跑了》。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请一个学生上台演讲,教师同时板书故事提纲:散步、思考数学题,心算、需要计算、看见“黑板”、演算→“黑板”动了、跟着向前、继续演算→这才发现……) 2.同桌互讲。
二、交流新编故事结尾 1.你编了怎样的故事?能在小组内向大家讲讲吗?(学生交流,教师巡视。) 2.组外介绍:与好朋友一起分享你精彩的故事吧!(学生走下座位,相互介绍。) 3.各小组推选代表大堂交流。(师生给予掌声与欣赏的评价。) 4.评价:你认为哪个故事结尾最好,最能体现出安培的专心和认真?(学生自由说明理由。) 5.把你写的故事结尾轻轻贴在墙壁上,让我们互相参观学习吧!把你的意见或赞扬告诉小作家!同时也可以拿起你手中的小红星,贴在你最喜欢的故事结尾上!
三、延伸课后,自发课外阅读 1.你能再找几个关于专心做事的故事或成语吗?把故事的名字或成语做成小书签,夹在日记本里吧! 2.选择填空: 心算 计算 演算 (1)昨天买文具用了多少钱,我得好好( )一下。 (2)老师叫小明到黑板上去( )。 (3)做口算题时,我们常常需要( )。
学生叙编故事结尾选摘: 1.终于,安培演算好那道题目了,他开心地笑了,因为他的猜想是正确的,然后他大阔步地转身走了。到最后,他也没有发现,那块“黑板”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黑板。 2.安培算好了那道题目,开心地大笑起来,赶车的人听见了,往后一看骂了声:“神经病!”安培这才发现,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 3.安培算好了题目,正准备把题目再好好验算一下,突然听见“驾”的一声,他定睛一看,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 4.赶车的人发现一个人老跟着马车走,就探出头来说:“先生,你是不是要乘车呀?”安培这才发现,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 | |
复述故事是促进学生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转化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教师创设“把故事讲给别人听”的情境,不仅促进了学生自主练习,而且给他们提供了展示个性风采的舞台,让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促进主体发展。 |
学生也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课上他们把自己创编的故事结尾引入课堂,学生在倾听与倾诉的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因为这些故事都是他们喜欢的,是他们自己用心血创造的,是他们尽心思考出来的。 |
通过同组交流、好朋友互评、大堂交流评价,让每个学生在宽松不苛刻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创思、交流各自的见解、分享相互的情感,这也是每个学生努力后所期待获得的。 |
通过评价哪个故事结尾最能体现安培的专心,启发学生对“专心',进行深层思考及评价。 |
四次不同要求的介绍,从组内延伸至组外,再从组外活跃至整个课堂,自始至终充盈着学生自主的活动。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去讲,去赏,去评价,去交际,他们学到了对彼此的欣赏,拥有了自我展现的自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