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第四册第五课《穿山甲问路》。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路在脚下”的含义。
2、认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动物、植物等生活特点。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媒体设计意图 | |
一、复习检查。 1、齐读课题。 小朋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穿山甲问路》,请大家把课题齐读一遍。 2、指名背诵。(配上音乐和画面)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十分美丽。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具体地描写了这美丽的景色。小朋友们已经熟读成诵了,谁来背给大家听听。 3、集体背诵。 二、讲读2—10自然段。 1、读一读,想一想。 就在这满眼翠绿的热带雨林里,一只小穿山甲迷路了。他多着急呀!后来,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请小朋友把课本打开,自由轻声读2—10自然段。 ① 读后交流。 ② 相机指导学生理解“东拱拱、西钻钻”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后来,小穿山甲又去请教了4个人。出示图片:“小松鼠”、“老葛藤”、“织布鸟”、“小溪流” |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景色十分迷人,出现了孔雀、蝴蝶、蜥蜴等学生感兴趣的动物。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呢?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得特别轻松。让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多种器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就连筛下树丛的阳光也像绿宝石一样明丽。”这句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的句子在电教媒体的演示下,迎刃而解了。 | |
2、找出小松鼠、老葛藤、织布鸟、小溪流说的话,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① 找出每个人说的话,自由朗读。 ② 指名4位小朋友分角色朗读。 3、思考并讨论:为什么小松鼠、老葛藤、织布鸟、小溪流不直接告诉小穿山甲他的路在哪里? 小松鼠、老葛藤、织布鸟、小溪流他们说的话都不一样,但都没有告诉小穿山甲他的路在什么地方?小朋友,你们细细地想一想,(出示问题)“为什么小松鼠、老葛藤、织布鸟、小溪流不直接告诉小穿山甲他的路在哪里?”请小朋友分组讨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① 讨论后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树上、悬崖、天上) ② 师小结:小朋友们很会动脑筋,课外知识也非常丰富。听了小松鼠、老葛藤、织布鸟的回答后,小穿山甲虽然还不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可是他却明白了:小松鼠会跳,他的路在树上;老葛藤会攀援,他的路在悬崖绝壁上;织布鸟会飞,他的路在广阔的蓝天上。 4、引读并理解小溪流的话。 后来,小穿山甲又去问淙淙流淌的小溪流,小溪流说:(引读)“我总是在探索中前进。在我看来,路就在自己脚下。” ① 小溪流是怎样在探索中前进的呢?学生自由回答后,放多媒体辅助理解“探索”一词,并引导学生理解小溪流的路在脚下。 板书:脚下 ②听了小溪流的话,小穿山甲忽然明白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5、学习第10自然段。 明白之后,小穿山甲是怎么做的? ② 读后交流。 ③ 出示句子。 |
动态演示小溪流流淌的经过,加上教师语言的描述,给学生的感觉以多重刺激,不但使学生理解了“探索”一词,感悟了“路在脚下”这句话的含义,而且使之耳目一新,兴趣盎然,有效地克服了字词理解教学中枯燥乏味的缺陷。 | |
他静下心来,一边观察着周围的景物,一边用鼻尖贴近地面辨别气味,终于,他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 ④ 齐读这句话。 ⑤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小穿山甲的常识,说说小穿山甲在观察什么,辨别什么气味。(指名介绍) 6、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2—10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穿山甲问路》这个童话故事讲一只小穿山甲迷路了,怎么也找不到路在哪里?他没有放弃,请教了小松鼠、老葛藤、织布鸟以后,他知道了每个人的生活特点不同,走的路也不一样。最后,小溪流的话让他明白了,路就在自己脚下,要在探索中前进。 板书:“路在脚下”(用红色粉笔书写) 四、复述课文。(学生表演) 1、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童话故事,里面出现了不同的角色,小朋友一定很喜欢,我们来练习表演。 2、学生分组练习。 3、指名表演。 4、评价。 五、作业。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一个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地方,里面生活着许多动物、植物。课后,请小朋友搜集有关资料,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 |
介绍了穿山甲在明白了“路在脚下”这句话的含义后是如何找到自己要走的路的经过。出示这句话,通过学生的朗读,教师的提问,学生记忆的火花被点燃了,活跃地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穿山甲的知识,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