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通中学基础教案 No.14
第 1 教时 |
课题 |
枣 核 |
课型 |
新授 | ||||
年级 |
初一 |
学科 |
语文 |
主备人 |
史秀芹 |
备课时间 |
5.18 | |
目 的 要 求 |
1、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学习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3、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 |||||||
重 点 难 点 |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 |||||||
教学 方法 |
自主、合作、探究 | |||||||
教具 |
多媒体 | |||||||
教 学 步 骤 |
一、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绿叶对根的情谊》:“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然后提问“绿叶”指谁?“根”指谁?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为课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二、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思考: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蹊跷(qī qiāo) 嫣红(yān) 倘若(tǎng) 山坳(ào) 掀启(xiān) 镶嵌(qiàn) ②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安顿 感慨良深 精致匀称 泛舟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共有三处:第一段,求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试种枣树。 (参见“板书设计”) |
也可用《明月千里寄相思》导入。 | ||||||
教 学 步 骤 |
四、游子的思乡之情及其表达 自由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3.这位老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 (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五、知识拓展 1.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从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勾画、齐读)“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学生列举,并对其中的精彩句段体味、赏析) 3.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例如: ①“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 (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②老人为什么在介绍优越的家庭时却“不好意思”? ③为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却说“没出息”? (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4.教师设疑,突破难点: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六、再读课文、揣摩语言 |
|
教 学 步 骤 |
思考: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 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 1.本文借一个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思乡爱国) 2.你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值得自己借鉴? ① 叙事朴实,以小见大。 ②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③ 用词精当,线索清晰。 八、效果检测 请同学们借鉴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构思一段文章,表达一种感情,而且用上“我想……想……想”的句子: ①你准备怎样说? ②你准备怎样拟题? (学生讨论、发言,反馈教学效果) 九、欣赏《月之故乡》,结束课文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
|
板 书 设 计 |
枣 核 萧乾 见枣核——如获至宝 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说枣核——为解乡愁 表达深深爱国之情 议枣核——民族之情 | |
教 后 记 |
|
文通中学作业纸 日期:
班级 |
初一( ) |
姓名 |
|
学号 |
|
成绩 |
| ||
学科 |
语文 |
课题 |
枣核 |
命题人 |
史秀芹 |
预计完成时间 |
30’ | ||
要点提示 1.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学习借鉴本文巧设悬念的精巧结构和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语文积累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蹊跷( ) 嫣红( ) 倘若( ) 山坳( ) 掀启( ) 镶嵌( ) 二、判断词语的意思,将正确解释填写在括号里: 三、本文点明中心的句子是: 阅读探究 一份没有姓名的试卷 复习备考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倒记时牌上用白色粉笔刺眼地写着:“离高考仅有30天!”我手捧着书,政治、历史背得天昏地暗,却又老想不起来刚读过了些什么。唉,这恼人的记性! 回到家里,无奈地打开电视机,正在播放新闻:目前我国科学家已成功地进行了“记忆移植”实验。科学家称,做了“记忆移植”手术后,可让人记住以前记不住的东西,但代价是必须“擦”去以前不太重要的记忆信息。 我一听一蹦老高,“这下可好啦!这下可好啦!” 手术很成功,没有费多大的周折。我让医生替我“擦”去了诸如“吃饭”、“穿衣”、“闲逛”、“聊天儿”之类的记忆,因为这些对我的考试并没有多大的作用:吃饭时妈妈会端到我的手上;闲逛、聊天儿也就不必了。我移植上了以前老记不住的一组物理公式的信息编码。 可是这些还是不够,医生说大脑的空白太少了,以前记的东西也太多.没有办法,为了考好试,我只得请医生将我大脑中所记忆的“谁是我的大舅,谁是我的姨妈,谁是我的外甥,谁是我的侄儿”之类的也给“擦”去,换上了一组特别难记的历史的年代。只是我再也不认识我的“舅舅、姨妈、外甥、侄儿”了。不过也没关系,现在考试要紧,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接着,我陆陆续续地“擦”去了我的朋友,我的亲人,“擦”去了我的家庭住址,并且无奈地“擦”去了我的“喜、怒、哀、乐”,将这一切都换成了我考试所必须记的内容。现在的大脑里除了考试内容,只有我的姓名和考号了。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我相信这次考试是难不倒我的,我已经准备得够充分的了。 但是偏偏在只剩下最后一天的时候,我发现我竟还有个知识点没有掌握。我焦虑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恰巧,为我做手术的医生来了,他给我完成了最后一次手术,悄悄地离开了。这次他换去的是我的最后一块“自留地”——姓名。 考试如期举行。一切进展顺利。过关斩将,这回是“没问题”! 公布考试结果那天,______ 【阅读提示】 20世纪最后一次高考结束了,这是这次高考的一篇优秀作文。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它用轻松的语调揭示了一个并不轻松的主题:应试教育只能造就畸形的人才。 2.用浪线画出与第五段画线句子相呼应的句子?结合实际,说说有什么隐含义。 3.“但是偏偏在只剩下最后一天的时候,我发现我竟还有个知识点没有掌握。”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4.请依次列出为了应试“我”陆续“擦”去的内容,说出“我”逐步失去了什么,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5.试给故事写一个结尾,看看是否与作者写的相似。 拓展延伸 有人说:“作者反复渲染几颗枣核,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名言警句 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变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 ——果戈理 | |||||||||
参考答案
语文积累
一、蹊跷(qī qiāo) 嫣红(yān) 倘若(tǎng) 山坳(ào) 掀启(xiān) 镶嵌(qiàn)
二、①A ②D ③C ④C
三、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阅读探究
一份没有姓名的试卷
1.不可以。它在文中起暗示故事缘由的作用,为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2.与第一段"我手捧着书,政治、历史背得天昏地暗"相呼应。这句话含蓄地揭露了应试教育的弊端--要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
3.起过渡作用,它把故事推向高潮。
4."我""擦"去了诸如"吃饭"、"穿衣"、"闲逛"、"聊天儿"之类的记忆,"擦"去了'"谁是我的大舅,谁是我的姨妈,谁是我的外甥,谁是我的侄儿"之类的记忆,"擦"去了我的朋友,我的亲人,"擦"去了我的家庭住址,"擦"去了我的"喜、怒、哀、乐","擦"去了我的姓名。"我"就这样逐步失去了生活的兴趣,失去了亲情、友情等一切正常人应具备的感情,成为了一个连自己是"谁"也"忘"了的人。
5.新闻里报道:发现一份满分试卷,但没有写名字!接着是阅卷老师不无感慨地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完美的答卷,惟一的遗憾是,这位考生忘了写上自己的姓名!"
拓展延伸
第一种说法:
围绕“因小见大”来分析,启发: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作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用一个小小的物件。
第二种说法:
围绕“种枣寄情”来分析,“风烛残年”的种枣人试种枣树完全是为了寄托她对故土的深切思念。
可各抒己见,但最终必须扣住课文内容和形式,联系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来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