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与朱熹
一个热心教育、穷研理学的 哲学家;一个是叱咤风云,忧国忧民的抗金名将,两人会结成莫逆之交,这似乎是不可理解的事。然而,朱熹与辛弃疾之间的深厚友谊却是有口皆碑的。著名理学家陈亮称他们一个是“人中之龙”,身备阳刚正气的一代儒宗;一个是“文中之虎”,压倒一世英豪的奇杰,他们二人堪称南宋时期的“双子星座”。
辛弃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他不仅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也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他的词奔入激越、沉郁悲壮,与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他从小耳闻目睹号泣动于乡里、嗟怨盈于道路的陷区景象,受到家庭中爱国主义教育,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他在湖南建的“飞虎军”,曾令金兵闻风丧胆。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除历官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地外,还三度在武夷山主管冲佑观,一生不得志,于68岁时逝于江西铅山。
辛弃疾与朱熹的密切交往,应追溯到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淳熙七年(1180年)冬,辛弃疾调节器任隆兴府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值严重旱灾,辛弃疾担负起救荒使命,在大街上贴出赈济榜文,只用八字:“劫禾者斩,闭粜着配!”朱熹赞扬他,说“这便见得他有才”,表示钦佩。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担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时值饥荒,一些贪官污吏从中横征暴敛,致使民不聊生,有些不法商贸为了逃税,还与地方官勾结,行贿受贿,打着官方旗号以营私。朱熹听辛弃疾说“粪向亦插德寿宫旗子”,开始不信,后来“提举浙东,亲见如此”,便表示对辛弃疾更加信任。
淳熙九年(1182年),辛弃疾被朝廷一度罢史,闲居上饶,朱熹听说后为之愤愤不平。他经常对其弟子说“辛幼安是个人才,岂有使不得之理!”还称赞他“卓荦奇才,疏通远识!”“经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亦脍炙士林之口。”
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任漳州知州时,看到豪强地主兼并,侵吞土地严重,农民深受其害于是农民和一些中小地主一致要求清查土地,推行按实有土地负担税、役的“经界法”,朱熹便建议推行此法,但遭豪强反对。绍熙二年冬,在家闲居十年之久的辛弃疾被朝廷起用为福建提刑。他通过调整,认为朱熹的建议是对的,便在汀州大力推行“经界法”,受到百姓拥戴,因而更加钦佩朱熹。绍熙三年(1192年)九月,辛弃疾任福建提刑兼任福建路安抚使不久,辛弃疾便亲往在建阳考亭闲居的朱熹问政,朱熹赠他三句话:“临民以宽,待士以礼,驭吏以严。”希望他要仁刑兼施,政教并化,宽严齐用。辛弃疾虚心听从忠告,使他在福建治政名声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