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辛弃疾田园诗
爱国之情的别样呈现
在南宋政局“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细把君诗说》)的情形下,爱国词人辛弃疾挺身而出,毅然投身抗金起义队伍,然而,将近二十年的宦游生涯,使他饱尝了被打击、排挤的辛酸滋味。最后,在投降派的排挤下,地方官也做不安稳,被罢职,在江西上饶一带过了二十多年退隐闲居生活。词人之不幸,乃词家之大幸。在这段退隐生活里,辛弃疾虽常感报国之志不能实现,但在更多的时候,是为农村清新的乡村风景和纯朴的民风民俗所吸引。于是,在他那些反映南宋山河破碎的爱国词作外还写下了一些优秀的、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他爱国之情的别样呈现。
我们读惯了辛弃疾的诸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之类壮怀激烈的词篇,很容易就将他的一些田园词作遗忘,毕竟,一个是滔滔大海,一个只是绵绵细浪,但是,可别忽视这颗颗细浪之珠,他们亦是辛君爱国之情的体现,也正是它们成就了辛词的另一种特色与风味。且让我们来领略一下这种别样的滋味吧!
西江月 夜行黄河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这是一个清风朗月的夜晚,月光朦胧,笼罩在枝头,“月明别枝惊鹊”,月光太明亮了,以至于惊醒了栖息在枝头的鸟鹊;时置夜半,清风徐徐,蝉鸣不休,真正做到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可钦可佩,这正表现了辛君的爱国之情啊。祖国的命运,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那么浓浓地围绕在他的心头,一刻未曾离去。夜风吹来,什么香味彻入肺腑,原来是田里稻花飘香啊!青蛙在稻田里叫喊着,一声一声,连成一片,仿佛在预报着今年的大丰收。
上片由夜行途中见到、听到、感受到的明月、清风、鹊惊、稻香、蛙声,勾画了夏夜的恬静以及预示着丰收在望的喜人信息;下片写天外疏星,山前微雨,溪回路转,小店的置现。这一系列农村夏夜优美的景象反映了作者夜行的情趣和其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这首词纯用白描的手法,笔调轻快,语言朴素,活泼生动,境界疏朗,充分显示辛词中别具一格的风格。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笑而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又低又小的茅屋外面,长满青草的小溪旁边,一对白发老公公老婆婆在相互亲热地交谈。他们是那么融洽,几十年的相濡以沫,耳鬓厮磨,才换来今天这样平和的心态,多么令人羡慕;看看他们的三个儿子吧!勤劳大儿早就在溪水东面的田地里给豆子锄草了,尽管汗流满面,他也不歇息一会;二儿子是个闲不住的人,家里小鸡快孵出来了,还缺个鸡笼呢!他便剖竹削篾,在门口织起了鸡笼,看着那已完工一半的小巧细致的鸡笼,他的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小儿子真是个无赖,六七岁的孩子还穿个红布兜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一边吃一边唱,幸福无比。
这是一幅声色俱佳,生活气息浓厚的农村风俗画,作者选取江西一户农民宁静、安定的劳动和生活镜头,勾画了翁、媪以及三个儿子颇有生活情趣的场景,将农家男女老少各自的活动及劳作写得逼真而生动,逗人喜爱,充满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赞赏之情。
上面这两首词是辛弃疾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词中远离了忧愁,远离了战争,只有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这与他那些“金戈铁马”之作比起来,显得淡雅清新,简洁自然。辛君的这类词作是和他的爱国之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词人爱国之情的另一种表现。通过对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农村景色与乡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向往和平,向往统一的愿望,因为只有统一与和平,农村的太平景象才能得以长存。另一方面,我们从“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词人在乡村的安宁中想到了城中的忧愁风雨,可见词人的抗金雄心并未在宁静祥和中死去。于是,若干年后,词人又被朝廷再度起用。其抗金决心,真正做到了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