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八上备课卡片 >> 教案正文
关于《石壕吏》主题的商榷
        ★★★
【字体:
关于《石壕吏》主题的商榷
作者:杜玉成    教案来源:甘肃省灵台县上良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1
  关于《石壕吏》的主旨,作者透露出“并不反对这场战争”的倾向吗?”
  “与主题不一致的讨论,对主题没有帮助的说法,不能认同。学生说什么都是对的,教者只对学生说‘好,是、对’,毫无主见。一节课并没有灌输给学生什么思想。”
  以上观点,恕不能苟同。
  实际上,杜甫在这首诗中已经表现了对统治者残暴行径的揭露倾向,对战乱造成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忧国忧民的思想了。这可以从两点得到解释:第一,这首诗固然通过石壕吏的乘夜捉人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但最主要的还是反映“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一点从全诗记叙中所传达出的动乱年代的时代气息,十室九空的惨状,战争的危急,人民衣不遮体的窘迫,战场伤亡的惨重,老妇应征服役的奇闻等方面,不难感知。作者对唐王朝的腐败不是没有批判,但矛头主要针对造成人民灾难的罪魁祸首安史乱匪。第二,作者既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引起他真切的同情和愤慨,又并不反对这场平定叛乱的战争,因为叛乱不平息,国家社会就不能得到安宁。从这一角度上说,诗中老妪服役一事,既是对统治者严厉的斥责、控诉,也是对人民慨然而赴国难这种精神的褒扬。这一点,在“三吏”“三别”的其他诗篇里有更明显的表露。如《新婚别》中,新妇虽然有“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哀怨,但最终慨然道出“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的劝勉之词。这反映了杜甫思想上的深刻矛盾。
  ——为什么在石壕村借宿一夜目睹了老翁一家的悲惨遭遇,天亮后告别时竟没有一句安慰的话?
  是难过得没法说,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这场战争属于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而无法说呢?
  结尾的“别”字就已经说了呀!
  ——老妪为什么不躲避反而要非常急切地让官吏带她走,而且是连夜、当时就走?
  她想保护家人,不让他们被抓,不让孙儿、儿媳受到伤害。为了保卫自己的生活,保护家人和乡亲们不再遭受战争的摧残,保护自己的安宁生活,她愿意“应河阳役”。
  ——这样的理解不行吗?
  对于学生的这种想法,不该反驳,而应肯定。
  ——是谁造成了这个家庭的灾难?
  是统治者;是这场战争。
  ——是谁发动了这场战争?是谁陷人民于苦难的深渊?
  是叛军;是安禄山和史思明。
  实际上对一篇作品有两种解读方法:“文学史读法”和“非专业的读法”。“‘文学史读法’,注重从历史发展链条中考察作品,确定其特色、价值、影响与地位。‘非专业读法’,一般比较偏重个人的或时行的审美趣味,注重作品本身,不太顾及‘历史的链条’。”(《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第24页)
  课文的解读当然应该以前者为重,设身处地的站在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去解读,才能体会出他的真正的思想意义。
  但后者也不可偏废。学生毕竟是21世纪的青少年,学生这些作品并不是要做一个纯粹的“蛀书虫”,而要于世有补。就是站在当代人的立场上,用我们现在的目光和标准去读这则故事,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指导人们更睿智的生活和处事。否则,“老学究”的读法是不合这个时代的需要的,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也就不复存在。
  对文学作品的解读,除过了解作者记录的当时社会形势和社会现状、表现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外,还应该把读者融入其中,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给人们一些有益的帮助,这才是我们读它的真正意义。对现在生活没有一点帮助,这是不能作为我们读作品的目的的。让学生在一定的作品学习氛围中体会、生发出思想和对作品的看法,要比对他们灌输作者原本的思想好一些。让学生参预到思想的发现过程,这样这个作品就是他们自己的作品,他们自己生活中的作品,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杜玉成:男,汉族,生于1972年9月,甘肃省灵台县人,大专学历。现工作于灵台县上良中学,担任语文、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二级语文教师。主要研究成果:情境作文教学法课题研究专题论文《情境作文教学法——初中作文起步教学“四步曲”尝试》获平凉市第三届义务教育工程培训优秀论文奖,入选三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教育文论》;《以人为本,深入生活》入选人民日报社主编的《中国教育二十年》。“情境  协作  会话  意义建构”课题研究专题论文《浅析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发表于《甘肃教育督导》2004年第3期。教学辅助课件《文档的输入》、《春》,分别获平凉市首届、第二届教师计算机课件制作评赛二等奖,并入选《平凉市首届/第二届教师计算机课件制作作品选》。市级教育科研项目——“情境  协作  会话  意义建构——初中信息技术现代电子教材的教学研究”、校级教育科研项目“情境作文教学法”负责人。
  2004年6月20日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