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
擂茶的原料是生姜、生米、生茶叶,所以又叫“三生汤”。喝擂茶是桃花源一带特殊的民俗。无论是炎热的夏季或寒冷的冬天,这里的百姓一般不吃中午饭,而是摆一桌擂茶,家里来了贵客,也往往要摆一桌擂茶。
喝擂茶由来已久。相传起于东汉时候。那时,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带兵驻扎在乌头村,想不到发生了瘟疫,一夜之间,将士病倒了三百三,第二天早起,又病倒了三百三,马援急得苦皱眉头,忙派兵士请名医来医治。
名医请来了,他看了看病人的气色、舌头,又拿了拿脉,开了药方,收了银两走了。马援派人到附近的药店去抓药,药抓来了,没治好一个,却又病倒了三百三。他急得没办法,只得又派人四处去求医寻药。
这时候,从那长满楠竹和桃树的山湾里,来了一位老妈妈,自称能治好这种病。老妈妈一不去拿脉,二不开单子,却向马援要了六十个兵士。她吩咐他们二十个去碾 米,二十个去烧水,最后那二十个兵士去砍树枝,削成六十根一尺长两寸粗的小棒。
不一会,碾米的兵士回来了,挑来了十担大米,挖姜的兵士回来了,挑来了十担生姜,买茶叶的兵士回来了,挑来了十担茶叶。砍柴的,柴砍来了;烧水的,水烧滚了;削小棒的兵士,也削成了六十根小棒。这些东西一齐堆在老妈妈面前。老妈妈又不急不忙地吩咐碾米的士兵去泡米,挖姜的士兵去洗姜,买茶叶的士兵把茶叶碾成沫,其余的兵士一起去錾三十只岩钵。
米泡胀了,姜洗净了,茶叶碾碎了,岩钵也錾好了。老妈妈往一只岩钵里放了一捧米,一捧姜,一捧茶叶,然后叫这些兵士一人拿一根小棒,两人围着一只岩钵,在里面擂呀擂呀,捣呀捣呀,把这些东西擂成了浆糊。
干柴在灶里哔哔剥剥炸得响,一锅锅水早开了,开水在锅里翻着花儿。
老妈妈叫兵士把擂好的浆糊倒在锅里,用棒子和匀了,一锅锅水马上变成了红中带黑的汤水。老妈妈给那些病倒的士兵每人盛了一大碗。
那些生了病的兵士,一人喝了一大碗滚烫滚烫的黑汤水,蒙头蒙脑地盖上被子睡了。老妈妈转身要走,马援又一把拉住他:“去不得,老妈妈,你说来治病,还没有开单子呢!”
老妈妈说:“好了,好了!”
她的话音刚落,一个病人从被子里伸出头来打了几个喷嚏。
军营里到处有人在喷嚏,第二天,这些生病的兵士全都好了。
老妈妈把生米、生姜、生茶叶这三宗东西放在岩钵里用棒子擂成浆,放在开水里当茶喝,因此,人们就把这茶叫作擂茶。
如今,凡是到桃花源来参观的人,总要喝一餐擂茶,不过,为了使客人吃得可口,吃得满意,桌子上还要放许多食品,象油炸黄豆,花生,粑粑……这些东西就统称为压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