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战役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于1942年1~3月在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对同盟国军队实施的进攻战役。日军企图以菲律宾和马来亚为基地实施两翼包围,首先攻占荷属东印度外围岛屿,夺取制海制空权,尔后集中兵力消灭盟军主力,攻占主岛爪哇岛,掠夺石油资源,支持其侵略战争。参战日军为第16集团军(司令为今村均中将,辖第2、第38、第48师及第56独立混成旅等,共约10万人),配合作战的有海军第3舰队、第11航空舰队和陆军第3飞行集团,各型作战飞机约540架。1942年1月初,美、英、荷、澳组成盟军战区司令部,司令为英国陆军上将A.P.韦维尔。盟军驻荷属东印度的兵力为:陆军9.2万人(其中荷军7.5万人),海军作战舰艇88艘,空军作战飞机约300架。1月11日,日军展开外围作战,先后攻占南苏门答腊、英属婆罗洲(今加里曼丹)、西里伯斯(今苏拉威西)等岛屿。2月14日,日军第1伞兵旅约430人在巨港空降,接着第38师主力在海军支援下迅速推进,占领油田和航空基地。19日,日军攻占巴厘岛。至此,日军第16集团军主力对爪哇岛形成东西夹击态势。2月26日,盟军舰队与日军第5舰队在泗水(苏腊巴亚)近海激战,遭重创。28日,双方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近海再次交战,盟军舰队被歼,日军掌握战区制海权。与此同时,日军航空兵轰炸泗水、巴达维亚等地,摧毁盟军空军力量,掌握爪哇岛周围制空权。盟军由此丧失固守荷属东印度的信心,战区司令部宣告解体。3月1日,日军第16集团军各部队分别在爪哇岛的三个地点登陆,在优势海空力量掩护下迅速推进,5日攻占巴达维亚,8日攻占苏腊巴亚,9日攻占万隆,盟军投降。战役中,日军伤亡约1万人,俘获盟军8万余人,缴获飞机177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