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县初中 曾媛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与作者直接交流。
(2) 延伸拓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云南的民情民风,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和赞赏之情。
(2) 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领略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彩云之南是我国的哪个省吗?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而且几乎每个民族都能歌善舞,甚至有人说他们“会说话的都会唱歌,会走路的都会跳舞。每逢集会或节目,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岁月在变,不变的是他们的民族气息。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美妙抒情的笔触,去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二) 走近沈从文
(三)整体感知。
听朗读,边听边想:云南的歌会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四)合作探究。
(1) 作者主要写了哪三种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它们的方式和内容又是怎样的?对三种唱歌场面作者描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山野对歌————唱歌人美
山路漫歌————唱歌环境美
山寨传歌————场面盛况空前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描绘这三个场面唱歌的场景,文字里洋溢着怎样的感情?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五) 拓展延伸
1. 沈从文象一座桥引领我们通往乡土古寨,去领略了云南民歌的风采,他更是一位使者,让我们接爱美的洗礼,他那抒情诗所特有的含蓄优美的笔调流淌着人性美的光辉。读罢课文,相信同学们对美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你又将怎样确定自己人生的坐标?
2. 欣赏民歌。
(六)总结:
风花雪月积美景,大理三月好风光,美不胜收云南美景,百听不厌各地情歌。让我们记住云南,记住云南的歌会,记住沈从文,让人性的光辉照亮每一个角落。
虫入风窗不见鸟,七人头上长青草,细雨下在横山上,半个朋友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