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方案
黑龙江省宁安市海浪镇中学 杨 宏 于喜龙
教学模式名称:“读、悟、赏”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脉络,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情,认识中华民族的这种传统美德并懂得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来回报父母及祖国。
教学重点:分析“望父买橘的背影”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二至五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搜集歌曲《母亲》、《父亲》、乐曲《记忆》,用 FLASH 和 POWERPOINT 制作课件。学生搜集与“父亲”有关的作品。
教学媒体设计阐述:该媒体是用 Flash 和 PowerPoint 制作的课件,通过 Flash 制作出父亲背影效果,达到影愈淡而情愈浓,人愈远而心愈近的效果。在 PowerPoint 中利用文字、图片、影像和歌曲的串插使学生体会父子间的深情,认识中华民族的这种传统美德并懂得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来回报父母及祖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师:大家都喜欢唱歌吧?有一首歌很美,不知同学们听过没有?它就是著名歌唱家闫维文演唱的《母亲》,请欣赏并体会歌中流露出的母爱……(播放此MTV)
生:欣赏音乐,进入情境,听后,谈感受。
师:是的,母爱是伟大而神圣的,千百年来哺育着一代一代人幸福地成长。与母爱相比,父爱却往往被忽视,也许是因为父亲平时都比较严肃的缘故吧?其时,父爱也同样伟大。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歌颂父爱的文章《背影》:来共同体会这人间至情。
师:板书课题。
• 新课讲授。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作者简介。(以小组为单位,组长检查后汇报检查情况)
2.师范读课文,(放音乐及相关画面)教师范读( 1 - 4 段),其余几段由学生推荐朗读水平高的同学继续读,学生读后,及时评价。
3.自由朗读课文,大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读后回答:本文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屏幕或小黑板)
师:指导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
明确问题: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身难忘的事情,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及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情。
4 、默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
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即几次写背影)。
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文章( 2 - 5 )段写的是什么内容?在文章里起什么作用?(屏幕或小黑板)
生:讨论后回答
师:明确、板书
文章四次写背影;即点出、刻画、惜别、照应背影。
重点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 2 - 5 )段写的是事情经过。作用是引出背影作铺垫,把背影置于特定的环境中,为全文定下感情基础。
第二课时:
5 、重点分析“望父买橘”的背影。
师提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或角度来刻画“望父买橘”的背影。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
师:明确、板书。
外貌:戴着黑 布 小帽,穿着黑 布 大马褂,深青 布 棉袍。(父亲是一身 布 衣,而我“紫 毛 大衣”)
动作: 蹒跚 地走,慢慢 探 身, 攀 、 缩 、 徽顷 ,(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
侧面烘托:用眼泪烘托这个感人的背影。(此时的泪是悔恨、感激、惭愧的泪)
这个背影是全文故事情节中的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可以说,文中描写的这个背影是“我”终身难忘的一幅父子告别图,正如电影画面里的慢镜头;影愈淡而情愈浓,人愈远而心愈近。所以这个背影刻画的很细致,属详写。可见,详略的原则是为了突出重点。请同学们满怀深情的齐读第 6 段“望父买橘”的文字。
6 、揣摩语言,体会特点
师:这篇散文的感人之处还体现在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上,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体会其特点及句中饱含的感情。
生:小组讨论、回答。
师:明确(屏幕或小黑板)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面没人”。
句: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句: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行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句: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句: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师:这些话朴实而简洁,句中饱含着父亲的爱子之情。本文是一篇“平中见奇、朴中见巧”的散文艺术精品,和朱自清其它散文比较,像《春》、《荷塘月色》等,都是语言优美、富有诗情画意、文质兼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除此处之外,文章中,还有哪些语句体现你爱?
生:在文中找出有关父爱的语句并回答。
7 、联系生活,感受父爱。
师:当然,文章之所以感人,还因为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情。通过一件细小的事情,捕捉到生活中最美的形象、也是最动情的一瞬间进行描写,表达自己对父爱的突然感悟,从而引发读者更深地感受生活。说到感受生活,我想起了一首歌,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时我便想起我的父亲,为了全家的生活,他早出晚归,饱尝生活的艰辛。现在,我把它带来了,它就是崔京浩演唱的《父亲》。请大家和我共同感受父爱。谁能跟着 MYV 一起唱,表达情感!(播放 MTV )
8 、扩大知识面,培养搜集信息的能力。
师:除这首歌以外,其实以“父爱”为主题的作品还有很多,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搜集到?
生:把搜集到的各种作品拿出展示,精彩的、感人的还应让学生讲述一下。
9 、学习迁移、教材开发。
师:孝敬父母,疼爱子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历史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我们祖国传统的父母对子女的爱,似乎有些“溺爱”造成了我们中国的孩子多多少少显得“弱”一些,就朱自清本人来说,舒禾在《尚在旅途》中写到:“朱自清算不上强者,好多年都在寂寞困愁里度过,形成了低调的人生”。朱自清在《盛年自怀》中写到:“前尘项背遥难忘,当世权衡苦太苛,剩欲向人贾余勇,漫将顽石自蹉磨。”这证实了他淡泊的人世态度。
有这样两个故事,或许会给你一点启示。(播放故事片断)
一个发生在中国,另一个发生在美国。
中国:一个极为普通的家庭,当孩子惹了祸回家时,母亲忧愁地说:“孩子,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不让妈妈这么操心呢?”
美国:电视里播放的一部故事片,有一个镜头:年轻的母亲在啜泣,才几岁的儿子对母亲说:“妈妈,别难过了!谁欺负你了?我要保护你!等我长大了我要保护你!”
师:你看了后有什么感想呢?这两种不同的父母之爱培养出来的孩子,你更欣赏哪一种?
生:各抒已见。
• 总结:
师:同学们,这篇散文的确使我们的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们生活在爱的氛围中,却忽略了所得到的爱,直到有一天,你忽然发现,妈妈的眼角上爬上了几道 鱼尾纹,爸爸的青丝中增添了几根白发,才会发觉到我们对父母索取的太多太多,而给予的太少太少了。我们应该怎样回报父母呢?难道仅仅是孝敬父母,做一个听话的孩子吗?(不、不是的)我们还应该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奋发图强,努力向上,去适应 21 世纪人才竞争的今天,去面临“适者生存、强者发展”的现实考验,同 学们! 中国的孩子!坚强些 !真正地去面对世界,接受生活的挑战吧!
背 影 朱自清
板 点出 外貌
书 刻画 动作
背 影
设 惜别 语言
计 照应 (烘托)
《背影》
教学课堂实录
教 师 |
杨 宏 |
单位 |
宁安市海浪一中 |
学生单位 |
哈市量具子弟中学 |
指导教师 |
宁铁霞 |
单位 |
宁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
教材 |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实验教材 |
• 导
师:大家都喜欢唱歌吧?
生:喜欢!
师:有一首歌很美很美,不知同学们听过没有?它就是著名的歌唱家闫维文演唱的《母亲》,请同学们欣赏并体会歌中流露出的母爱……(播放此 MTV )
生:(欣赏体会)
师:歌曲听完了,那位同学能谈谈你的感受。
生 A :听完这首《母亲》,我深深体会到了母爱,尤其是那句“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她掉眼泪……”我很感动,因为我就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因此,我认为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还有几位同学也要说)
师:是的,母爱是伟大而神圣的,千百年来哺育着一代代人幸福地成长。与母爱相比,父爱却往往被忽视,也许是因为父亲平时都比较严肃的缘故吧?其时,父爱也同样伟大。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歌颂父爱的文章《背影》,来共同体会这人间至情。(板书课题)
• 读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听后,对老师的朗读情况给予评价。(配乐朗读课文,播放音乐)
(学生欣赏课文,入情入境)
师:课文听完了,哪位同学能对老师刚才的朗读情况给予评价。
生 B :我来说,则才老师读的很好,有感情,很投入,声音也很好听。
生 C :但是老师,有一个字您读的不对,文章的最后一段中的“举箸提笔,诸多不便”的“诸”,您读成了四声,应该是一声。
师:谢谢二位同学对老师的帮助,老师读文时,你们刚才听得很认真。相信,这节课你们一定会表现得十分优秀!接下来请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情感及语速、语调。
(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
(生 D 读 1 - 5 自然段)
师:读得真不错,感情很饱满。
(生 E 读 6 自然段)
师:语速、语调掌握的很好,很有感情,同学们看看他读的有没有美中不足的地方?
生 D :他读错了一个字,应该是橘子( jú )。
生 F :他读的声音小。
师:(笑)是这样吗?你给同学们读读吧!(生 F 朗读课文,生鼓掌)
师:读得好!朗读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还应该声音宏亮,注意抑扬顿挫,请同学们齐读第 7 段。
(生齐读第 7 段,读后生自觉地鼓掌)
师:(鼓掌)读得太棒了,连老师都被感动了!
• 悟
师:课文读完了,下面我们看一看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抒了什么情?(播放课件)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生默读、思考、自言自语)
生 G :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给“我”买橘子。“我”很受感动,令“我”终身难忘这件事。
师:很好,谁还能说一说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生 A :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之情。
生 D :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及儿子对父爱的感念之情。
师:说得很准确。大家看看作者是按着什么思路完成本文的?也就是几写背影呢?(师播放问题: 1. 着重写的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2. 文章( 2 - 5 )段写了什么?起什么作用。)小组成员可以共同完成。
(生以四人为一组共同探讨。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大声争论。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我们先讨论到这里。哪个小组先发表自己的见解呢?
生 H :本文四写背影,分别是开篇点题:过铁道买橘子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文章结尾照应开头,照应背影!
生 J :那还不如说 1. 点出背影。 2. 刻画背影。 3. 惜别背影。 4. 照应背影。
师:说得都很准确,但哪位同学说的更精确些?
生:第二位同学!(齐答)
(师板书,四写背影)
师:让我们看下一个问题,本文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生 J :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师:对,也就是“望父买橘”的背影,下面我们看第二题:文章( 2 - 5 )段写的是什么内容?在文章里起什么作用?谁愿意回答?
生 K :( 2 - 5 )段写的是事情的经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生 G :我认为 2 - 5 段是事情经过,但作用应该是为下文引出背影作铺垫。
师:说得很好,还有哪位同学能够补充?
生 D :还有,读了( 2 - 5 )段,我感到一种悲凉、惨淡的气氛。
师:对,所以说文中的( 2 - 5 )段的作用是:为引出背影作铺垫,把背影置于特定的环境中,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使整篇文章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哀愁。
师:我们来重点分析“望父买橘”的背影。同学们,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或角度来刻画“望父买橘”这个背影的?请讨论、回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讨)
师:看到大家安静、整齐的样子,老师就明白了,你们讨论好了,哪组先发表意见呢?
生 L :(抢先站起来)我们先说,我们的意见是分别从外貌、动作及侧面烘托这几个角度来刻画的。
师:很有见解,那你能说说是哪些语句体现出来的?
生 L :描写外貌的语句有:“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动作的语句有:“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体现侧面烘托的地方是:“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用眼泪烘托这个感人的背影。
师:你刚才的回答很具体,请坐,大家同意吗?(生鼓掌表示同意)
师:同学们请再看“望父买橘”的内容,父亲的外貌,一身布衣,而我是紫毛大衣,这说明什么?
生 L :说明父亲自己什么都舍不得,对儿子却什么都舍得,父爱是无私的。
师:是的,在家庭生活中,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父爱呢?
生 K :我就得到过,我的爸爸是工薪阶层,工资并不高,平时过日子很仔细,甚至有点小气。但是对我却很大方,我喜欢“李宁”牌的运动鞋,他就给我买了一双,可他却穿着地摊上买的处理品,我很感激我的父亲,我一定会报答他的。
生 M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从前不理解他,但是现在我明白了,父亲是伟大的。
师:听了同学们的诉说,我也很感动,让我们继续看课文,去体味父子之情。请同学们找出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动作中,关键的词语。
生 C :蹒跚地走、攀、缩、微倾,这几个词语我认为很关键。
师:我同意你的意见,能说说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 C :父亲的爱子之心是那么强烈,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
师:说的太好了,所以此时文中的“我”看到这一幕时流下了悔恨、感激、惭愧的泪,因为自己的不懂事和自作聪明。用泪水烘托这个感人的背影(板书)。现在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下“我”的不懂事和自作聪明。(生看课文,时而小声讨论)
生 J :第 5 段中,当父亲讲价钱时,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还自己插嘴,还有本段中当父亲让茶房好好照应我时,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师:很好!刚才我们分析的这个背影是全文故事情节中的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可以说,文中描写的这个背影是“我”终身难忘的一幅父子告别图,正如电影画面里的慢镜头:影愈淡而情愈浓,人愈远而心愈近。所以这个背影刻画的很细致,属详写。可见,详略的原则是为了突出重点。请同学们满怀深情地朗读“望父买橘”的文字。(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篇散文的感人之处还体现在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上,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体会特点及句中饱含的深情。我们可以合作完成。(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老师指导)
师:现在哪个小组来回答?
生 C :老师,我们组共同讨论的结果是有这样四句,第一句是“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第二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第三句是“我走了,到那来信。”第四句是“进去吧,里面没人。
师:看来,你们组刚才讨论情况还是很优秀的,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体会第一句话?
生 N :我们组!(有几个组争先恐后的站起来)
师:(笑)好,最先起立的这位同学请回答。
生 N :父亲怕我在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决定亲自送我,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高于一切。
师:最好说“我”在父亲的心目中高于一切。嗯,很好!当时“我”家的情况是祸不单行,又加上生存的巨大压力,父亲应该急于谋事,可是为了“我”他却坚持亲自送行,可见父爱之伟大。
生 Q :老师,我们组来说第二句。
师:可以。
生 Q :当时父亲已经把送上车,可以走了,可是父亲还觉得尽够心意,于是要过铁道为我买橘子,其实过铁路学容易,父亲也知道,但为了儿子,再苦也心甘,体现了父亲的关怀无微不至。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我最能体会此时的父爱!(生鼓掌)
师:太让人感动了!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生 P :我说第三句,父亲担心我旅途安危,告诉我写信给他,这样他才能放心。
生 A :不是有句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其实,父母都是一样的。”
师:是这样的。
生 F :我们组说第四句。“进去吧,里面没人。”这句话是父亲走了几步之后又回头说的。可见父亲对儿子的依依不舍。“里面没人”说明父亲又想到“我”的行李,可见父亲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师:是的,这些话语朴实而简洁,句子蕴含深深的爱子之情,这是一篇“平中见奇,朴中见巧”的散文艺术精品,和朱自清其它散文比较,像《春》、《荷塘月色》等,都是语言优美,富有诗情画意的、写景抒情的散文。除此处之外,文章中还有哪些语句能体现父爱?
(生找出并体会)
师:当然,文章之所以感人,还因为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情,抓住最动情的一瞬间进行描写,表达自己对父爱的突然感悟,从而引发读者更深地感受生活。说到感受生活,我想起了一首歌,每当我听到它时,便想起我的父亲,为了全家的生活,他早出晚归,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现在我把它带来了,(师播放崔京浩演唱的《父亲》)
师:谁能跟 MTV 一起唱,表达情感!?
(师,生共唱《父亲》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师:除了这首歌以外,其实以“父爱”为主题的作品还有很多,请同学们注意搜集。在我们中国,孝敬父母,疼爱子女是美德。可是历史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我们祖国传统的父母对儿女的爱,似乎有些“溺爱”,造成了中国孩子多多少少显得“弱”一些,有这样两个故事,或许会给你一点启示。
(播放故事片断,一个故事是说中国一个极普通的家庭,当孩子惹了祸回家时,母亲忧愁地说:“孩子,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不让妈妈这么操心呢?”别一个故事,发生在美国,年轻的母亲受了别人的欺负后在难过,才几岁的儿子走了过去,对母亲说:“妈妈,别难过了,谁欺负你了,我要保护你,等我长大了我会保护你的!”)
师:你看了后有什么感想呢?这两种不同的父母之爱培养出来的孩子,你更欣赏哪一种?
生:(齐答)第二种。
生 H :因为这样的孩子将来才能适应 21 世纪人才竞争的形势。
生 D :才能面临“适者生存,强者发展”的考验。
(四)结:
师:同学们,这篇散文的确使我们的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们生活在爱的氛围中,却忽略了所得到的爱,直到有一天,你忽然发现,妈妈的眼角上爬上几道鱼尾纹,爸爸的青丝中增添了几根白发,才会发觉到我们对父母索取的太多太多,而给予的太少太少了。我们应该怎样回报父母呢?难道仅仅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吗?不,不是的!我们还应该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奋发图强,努力向上,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创造美好的未来!中国的孩子,坚强些!
附教学设计(见下一页)
课题
|
背影 |
教 者 |
宁安市海浪一中 杨 宏 |
指导教师 |
宁铁霞 | |||
教学模式名称
|
“读;悟,赏,”式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和能力 |
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脉络,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特点。 | ||||||
过程和方法
|
自主、合作、探究 |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情,认识中华民族的这种传统美德。并懂得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来回报父母。 | |||||||
重点
|
分析“望父买橘的背影“的描写方法 | |||||||
难点
|
二至五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 |||||||
教学程序
|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导入 |
欣赏音乐,导入新课 |
口诉导言并板书课题 |
欣赏音乐,进入学习情境 | |||||
读 |
1 、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情感。 |
范读课文( 1 - 4 )段,让学生推荐继续读的学生。 |
个体朗读 5 - 7 段其余同学听读、评价。 | |||||
2 、速读课文,大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读后回答问题: • 本文写了什么事? ( 2 )抒了什么情? |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读后思考。出示问题。 |
速读课文,大体上知课文的内容,读后回答问题。 | ||||||
悟
|
3 、梳理文章脉络。默读课文,小组讨论: ( 1 )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即几次写背影) |
要求:读后,小组讨论,回答。 |
默读课文,讨论问题,回答问题,理清文章的脉络,掌握作者的思路。 | |||||
⑵ 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⑶ 2 - 5 段写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
明确答案,小结文章的脉络,指点第 6 段为详写。 (语言) |
掌握“望父买橘”的背影为细节描写。 |
教学程序
|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4 、重点分析“望父买橘”的内容。 |
提问。明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或角度来刻画这个背影的?(语言) |
研讨,回答。 |
|
5 、揣摩语言,体会特点。 |
让学生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其特点。(语言) |
找答案,(小组讨论)体会特点,学生抢答。 |
6 、学习迁移。 让学生欣赏歌曲《父亲》,体味父子深情,感受父爱。 |
放音乐,学生欣赏后,提出:你还收集到那些与“你爱”有关的作品,能展示一下吗? |
欣赏、体验,并把收集到的作品拿出,展示,并谈自己的感受。 | |
7 、教材开发观看片断故事,谈看法,总结全文。 |
(语言)放故事片断,鼓励学生各抒已见。师总结全文。 |
看完故事后,谈自己的看法。 | |
板
书
设
计 |
背 影 朱自清
照应 (烘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