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八年级上 >> 八上二单元 >> 教案正文
《背影》教案设计21
        ★★★
【字体:
《背影》教案设计21
作者:蓝凤凰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5
 

《背影》教案

教学目标

_1、掌握狼藉”“踌躇”“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理解一些语句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4、领会文中的父子之情,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掌握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简况;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全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感情?)

     2、教法与学法:在教学上,设想如下:以学生尝试阅读为主、(尝试分析结构、尝试品味 语言、尝试展开联想、尝试模拟表演等)老师组织交流,讨论并适时点拨。

3、教学时间:2课时

4、教具:投影仪、胶片、录音。

第一课时

要点:学习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征表情达意的写法,初步体会文章中的父子之情。

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及背景导入,学生阅读注解1。学生或教师补充: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当过中学教员,后去英国留学,回国后任大学教授;他于五四时期即写新诗,曾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一个诗刊——《诗》的编者之一,1925年后创作转向散文,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晚年他积极支持反对蒋介石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6月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和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宣言,毛主席曾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民族的英雄气概。(《别了,司徒雷登》)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写得情真意深,十分感人,不少人读了都落下了眼泪。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对这种感情有的体会到了,有的体会不到;有的当时就体会到了;有的过后才体会到。同学们想一想,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你是通过什么事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流露的,还是通过某个身形体态表现的?(学生发言)鲁迅曾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而本文作者却只写父亲的背影。学习这篇课文时,同学们要弄清:这是父亲做什么时的背影?这“背影”体现了父亲对“我”的什么感情?文章写这“背影”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检查预习
___1、预习提示中的字词的注音解释

出示小黑板,学生注音,师生共同释词,有的看课文注释。

交卸( )解除职务,向后一任官吏交代。

奔丧( )从外地急忙赶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踌躇( )     犹豫( )      迂( )腐      颓( )唐    琐屑( )   

晶莹( )    差( )使       狼藉( )       簌簌( )   赋( )闲  游逛( )    栅( )栏      举箸( )

2、补充:栅     不能自已    惦记
三、朗读课文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或默读,或大声朗读,或快读,或慢读。边读边动笔,勾划以下表现以下内容的语句
1
、人物、事件、地点
2
、不能理解的词句
3
、自已认为感人的地方

4、写背影的语句

四、整体感知,尝试练习。

学习速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先独立思考,后相互交流讨论,最后教师点拨指导)

1、文中写了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写送别时的“背影”,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感情?(完成此题后,相机朗读第六、七段,加深体会感情)

2、每次背影出现,“我”都有什么感受?

3、文章题目是“背影”为什么还要写第二段、第三段?(以上内容分步完成)

五、教师小结 如果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日常生产中,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背影。而这些背影都留给我们足够的想像空间。在朱自清的眼中,父亲的背影,凝聚着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深情,尤其是在当时家境惨淡、祸不单行的日子里,这种关爱更显可贵,也就更感动人心。

六、学生自我小结。(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之后朗读体会)

七、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朴实语言中的满腔深情。

 

 

第二课时

要点:体会朴实的语言风格,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全文写了父亲关心爱护儿子,儿子感激思念父亲。但是在用词造句上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显得非常朴实,甚至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抽象现成的字眼,一个也没有用。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体会本文朴实的语言风格。

二、精读课文,揣摩语言

1、学生圈划朴实简洁中见情义的语言,并作批注。或将上节课找出的自己最感动的语句加以分析。(鼓励学生自由圈注,教师可提示从人物语言、外貌动作描写方面着手)

2、学生间合作交流;师生间交流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联想如下内容:(进一步体会白描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A、借助父亲的相关语言,想像父亲内心活动。

 B、借助对“背影”的相关描写联想父亲的神情心理。

4、教师引导学生模拟表演“父亲”过铁道时的动作。或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经过(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点拨:动词、形容词的表意作用,引导学生重点体会”“”“等词的表达效果。)或再次深情朗读体会。

5、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为什么怕他看见?这仅仅是因为离别吗?

三、主动质疑

备答问题:
__ 1其实我那的已20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

2、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3、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

4、创设问题情境:课文从背影描写父亲的外貌、动作,你能揣摩出当时儿子看到父亲背影时的感受和心情吗?

    问题3明确: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短暂的交谈、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四、教师小结

全篇文字朴实简洁,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话都是平常的,读者也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通平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悦情的陶冶,增进了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五、比较阅读,完成练习

 他抖抖索索地从贴身内衣口袋里摸出还浸着汗的10元零票:“孩子,你拿着!”我重新打量起父亲:花白的胡子翘着,黑布袄补丁上也沾着层黄泥,直拖到用绳子扎着的裤管下面,瘦小的身材佝偻着,在如血的夕阳中显得更加弱不禁风。我鼻子一酸,眼泪又一次盈出眶外。

思考:文章不是无情物,这里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通过什么方法来抒发的?与课文“背影”有没有相似之处?

 六、口头作文

1、每个人都最熟悉亲人的特征,想好一段话说说你的一位亲人的特征。要求有真情实感。

 

七、作业

1、改写作文: 假如从父亲的正面看,你能否想象并运用恰当的词语描绘父亲的面容、神态、动作?从中你能体会出什么?交交流小组推荐,全班交流

2、布置学生课外写一篇以人物形象的某一个特征(如眼睛双手脚步”……)为题目和线索的作文,要求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具体地描写出有关事件与场景,真切地表达出对某个人物的感情。

 

把口头作文写成一篇45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

(附)板

      

朱自清

难忘背影         第一次流泪(悲哀)     父爱子 子念父

描写背影         第二次流泪( 怅惘)       构思:截取片段 抓住特征

思念背影         第三次(感动)         语言:朴实简洁 饱含深情

        第四次流泪(伤心) 

                                  

  • 上一篇教案:

  • 下一篇教案: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