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9 马
布封
一、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马的形象及特征。
2、品味、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培养个性化的感悟能力,培养多角度的思维。
3、学习恰当地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4、理解作者蕴涵在洗练的语言之中的感情倾向,深入思考人类与动物的关系。
二 、教材分析
《马》一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全文可以分两部分,第一、二段写的是人类驯养的马,第三、四、五段写的是野生的马,通过对比,表现了两种状态下马的不同生存状况。
三 、学生分析
初一上半学期我们曾学过一篇布封写的科学小品文《绿色的蝈蝈》因此对布封略有所知,因此对作者不必做过多介绍,学生对“马”这一动物并不陌生,但真正让学生自己说“马”的特征,却不一定能说清楚,这也正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应该让学生掌握的即多角度感知事物,观察事物要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
四 、教学设想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品文的写作特点,同时对人类的忠实的朋友“马”的特征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品味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的思维。
五、 教学准备
(一) 课前预习
1 、生字、生词积累,制成优美卡片,以使查看和练习。
2 、小品文知识和布封的有关知识链接。
3 、理顺课文结构划分段落层次。
4 、文中写了哪两种马?这两种马各有什么品格?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来写的,作者对这两种马各寄予了怎样的感情?
(二) 识字卡片
六、 教学过程
1 、引入:上学期我们曾被绿色的蝈蝈那漂亮的外表,优美的叶声所吸引,并羡慕那些穿着“绿军装”的小家伙们的和睦相处,那么谁还记得这篇文章是哪国作家谁写的呢?(学生答)那么谁来链接我们的第一知识链“布封的知识知多少?(学生答)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今天我们将再学一篇布封为我们提供的科学小品文《马》(板书)以提到马对于大家并不陌生,但要是较起针来,我想大家未必说清楚。那么“马”这一人类的朋友,到底有什么品质呢,要想说清楚,还的认真摆渡南封的《马》。
2、跨越障碍
字词积累检查(学生先把勾在书上的生词查出后抄写到笔记本上,再制成生字词卡片)
(出示卡片)
生字:觑(qǜ),鬣(liè),剽(piāo),悍(hàn),羁(ji)绊,遒(qiu)劲,庇(bi)荫,驯(xun)良,窥(kui)伺,创(chuang)痍(yi),妍(yan),阔绰(chuo),犷(guang)野,观瞻(zhan),鄂(e)骨,枉(wang)然.
生词:
觑:看
窥伺:暗中观察情况
驯良:和顺善良
迎合:故意使自己的言语或举动迎合别人的心意
疮痍:创伤
枉然:得不到任何收获,徒然
阔绰:豪华奢侈,排场大
观瞻:具体的形象给人的印象
犷野:粗野
遒劲:雄劲有力
庇荫:遮挡阳光的树枝。比喻尊长照顾或祖宗的保佑
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两者能力、作用、好处得到充分展示
益:更加
彰:明显
束缚:使受到约束限制
羁绊:这里指马笼头
项鬣:马脖子上长的毛
3、整体解读
速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4、问题研讨
(1)从课文一、二段中找出标明马与全人类关系的句子,并结合这两段文字分析马和人类到底是什么关系?作者在这里对“马”寄予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课文第二部分主要从哪三个方面描摹了大自然中的野马?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从丧失自由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本文中布封笔下的马为什么能给人一种不寻常的亲切感。
6对本文主题的进一步探究
本文作者的写作主旨仅限于对马的赞美吗?
7、课上练习
(1)成语连珠(收集有关“马”的成语)
(2)仿写句子
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句式:以……开始,以……告终
8、课上小结
9、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字生词
②积累有关马的故事
③写出五个带“马”的成语
课件 朗读 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