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寓言四则
[活动目的]
1、知识与能力:领会寓言寄寓的深刻道理,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朗读,讨论,表演等到形式,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分析故事情节,学习改写、编写寓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实际,从寓言中受到启迪。
[教材简析]
四则寓言有两则是选自《伊索寓言》,另外两则选自《韩非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讽刺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便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要被小人物打败。《智子疑邻》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遭到不同对待。《塞翁失马》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寓言的内容大多涉及人生的道理,因此领会寓言寄寓的深刻道理,多角度概括寓意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多方面查阅寓言有关资料,阅读《伊索寓言》和中国古代寓言,并制作课件。学生查阅有关《伊索寓言》的文学常识,并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结合注释试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学时,我们就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故事,它们往往借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你还记得哪些?(学生讲寓言)那么,什么是寓言呢?
教师介绍寓言特点: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到表现手法。今天,我们不仅要知寓言,还要懂寓言,写寓言。
三 。朗读寓言,分析故事情节,探讨寓意。
1、分角色朗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读出人物的语气。
思考:①“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的“笑”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②“赫尔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现了什么?想像一下赫尔墨斯最后的表情。
③这则寓言蕴含着什么道理?
④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吗?
⑤你觉得这两个故事还适用于哪些人?
2、朗读《蚊子和狮子》,分小组解决下面问题。
①蚊子的话“你并不比我强”“我比你强得多”有道理吗
②蚊子的叹息,说明了什么?
③这则寓言有什么寓意?
④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吗?
⑤你觉得这两个故事还适用于哪些人?
五、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分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改动后的文章让人无法知道一个银元是多还是少,赫耳墨斯离去时是否高兴?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所以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并且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五、拓展想像,自编寓言
自编寓言故事,注意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
参考题目:①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
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
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②编写寓言: 嘴和眼的对话 树和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