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大野
马明博
从飞速行驶的火车窗口远望——日落,正发生在宁静、苍茫的大平原上。
冬天的落日,圆圆如一枚红果,在青天的瓷盘里。这是庄严的落日。
余晖淡淡,寒林肃立。不知来自何处的苍冥已经从遥远的地平线上涌起来了。视眼里没有枯藤当风摇摆,也没有昏鸦飞过,瘦马踯躅。远处近处,已经有了黄昏悠长的意味。
远处河堤上的老树,齐刷刷地站成了平原的篱笆,想把暮色挡在外面。车往南行。后来,出现小桥了。孤独的桥,架在河两岸,没有流水。流水尚在远处的夏季贮存着。铁轨已经铺进了梦里,书中的古道早已无迹可寻。窗外的风里,几个盼春的孩子正在蛰伏的麦田里和黑狗黄狗一起奔跑。高高的天上,飘舞着他们牵在手中的纸鸢。
人尽管每天都沐浴着新鲜的阳光生活,却总说累。经年的落下又升起,太阳累不累?
如果累了,人会歇会儿。为什么太阳不累、不能歇会儿呢?
也许古人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太阳,说“阳刚”,也是说太阳。
这些比喻,是人们对生命状态的一种体悟,一种把握。
生命应该像太阳,不管东升还是西沉(我们眼里西沉的落日,并没有休息,而是去照亮那半个地球人们的眼睛了),都将光明奉献人间。
生命应该像太阳,亲切地把阳光和温暖没有分别地给每一个人,不管他的皮肤是黑是棕是白是黄,也不管他的眼珠是黑是蓝,头发是金是灰是黑是白。
士不可不弘毅。生命真的应该像太阳一样安详,任天上风卷云舒,不炫耀,不喧嚣,不张扬。
大至山海,小至花草,都是在太阳的怀里长大的。它们和人类一样,都是太阳的孩子。我的地球,尽是阳光一族,为什么还要在这小小的地球上,制造那么多的声响、歧视的目光?
暮色渐浓。眼睛已经隐约感受到了黑暗。想起海伦·凯勒的一句话“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三天光明,就是三天有太阳的日子。和整天拥有阳光的人来比她的最大奢望,竟然是那么简单,那么纯洁。
太阳终于一跳,日落大野。眼睛可以看得见的黑暗,彻底地把天与地缝合起来了。夜幕已垂。大地以他的静穆承载着绵长的列车轰隆隆驶过。
远处夜空遥遥,散落的星星睁大了眼睛;近处一片灯火。眼前已是故乡。
选自《作文与考试》
推荐理由:
《日落大野》是一篇需要用心来慢慢品味的好文章。
冬天的黄昏,作者坐在一列南行的列车上,看到太阳落下来,原本极平常的生活中的场景却让作者生出了无限的感慨。
首先,作者感慨大自然的壮美。显然,作者想起了马致远那首有名的词,并且与之作了对比,是为了说明日落时分的大自然没有萧条之气,恰恰相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接下来是作者更深一层的感慨,那就是对太阳的礼赞或者说是感激。在这一层感慨里,作者又把情感升华,由太阳想到了人,由太阳领悟到生命的本质:只有不辞辛劳地工作,无私地奉献,生活才有意义。最后,作者的感慨变成了对生命与时间的珍惜。
《日落大野》写景、写情、状物、感怀,语言优美,比喻形象,阴柔与阳刚有机统一,表达出了作者对太阳的赞美与对生命的感悟,读来让人深受启发。
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七(2)班 卜华玲
指导教师 吴留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