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读书频道 >> 经典美文 >> 阅读正文
《史记》的遭遇
        ★★★★★
【字体:
《史记》的遭遇
作者:作者: 司…    阅读来源:中国文学评论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14
  这是近日一条新闻,读来发人深思——某重点中学开出人文素养类课程,其中有一门“《史记》选读”,莘莘学子,无一选择,只好关门。同样夭折的,还有《红楼探幽》和《诗词赏析》……
  
  《史记》遭遇“0选择”,从表面上看,是“高考指挥棒”在作祟,但依我看来,可能还有一支更深沉的“指挥棒”在“导向”,于是我想起了也是关于《史记》的另一场遭遇——8年前18集电视连续剧《司马迁》拍成,为了要吸纳广告以便播出,编剧上阵、导演摆宴,找了数十位企业家,然而无一知道“司马迁是何人”,因此也无意掏腰包,弄得一部《司马迁》,差一点腹死胎中。这些企业家,都是万贯缠腰,然而不知道“司马迁是何人”,并不影响他们盆满钵满……企业家的不知司马迁和学子们的“《史记》0选择”并非风马牛不相及,这样的“示范”,对于我们的莘莘学子,难道不是一支更沉沉的“指挥棒”么?难怪《史记》要在下一代中遭遇“0选择”。
  
  但这毕竟是一种错位与错觉。人们可以看到,在市场经济初露端倪之时,在那个被叫做原始积累的阶段,改革在“边缘”开始,创业在荒芜中起步,那个时候,“异军突起”、草莽英雄,胆大打天下,风火闯九州,似乎只要浑身是胆,便可以包吃螃蟹,更何须腹中的经纶?然而到了今天的年代,市场规则日趋完善,平均利润也已发现,群雄蜂起之时,就要讲雄才大略,讲科学人文了,于是一代儒商也已经呼之欲出,再靠“小学文化”就只能大浪淘沙,再以“目不识丁”为荣,也已经为市场所摒弃了。已经有一大批“第一代”企业家痛感到了这一点,他们的“第二代”传人,今天不是多在耶鲁牛津苦读么?北大的名家讲学班,8000元一天的门票不是抢购一空么,未名湖边,每逢双休日,不是已经挤满奔驰凯迪拉克么?英年早逝的王均瑶,虽然少年辍学,但到发达之后,不是“拼命一样”地苦读MBA么?南怀瑾的说教乃至雨果、托尔斯泰的名著,不也已经开始爬上老板们的书架,而渐渐取代刀光剑影的武侠小说和柯南道尔的一部福尔摩斯么?可惜这种悄然的变化,我们的莘莘学子不知道,还以为一部《史记》,到哪儿也没有用,而我们的媒体舆论呢,又只讲李嘉诚的“小学程度”,只讲他们“送外卖”时代的吃苦拼搏,又有几个孩子知道李嘉诚的四门外语和满腹经纶呢?难怪我们的莘莘学子,要“拒绝《史记》”了……
  
  我们可以叹息今天的学子,只知林心如、林忆莲而不知林黛玉,只知黄飞鸿而不知康有为,然而一声叹息,无济于事,只要我们社会利益分配机制的“指挥棒”不变,只要我们把胸无点墨一夜暴富甚至“无知才能无畏”的“典型”继续传播给后一代,那么“《史记》的遭遇”就只能年复一年令人们叹息,对于人文精神的“0选择”就只能越来越“普及”。
  
  不能怪孩子,《史记》的遭遇,足以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 
                    作者: 司马心   
  • 上一篇阅读:

  • 下一篇阅读: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