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伪“专家”在这里大谈“火药”(泉山哥哥,不要生气,这方面您可真是冒牌的,小弟说的是实话啊,不要打俺……),说了些谬论,小弟实在看不下去了,有必要冒出水来澄清一些事实了。
首先申明,小弟不是学火工技术的,虽然亲自制造过TNT,但所言只是常识,如有失误,望大家不吝赐砖。
毫无疑问,最早发现和有效配制火药的,是中国人,虽然老祖宗们玩鞭炮的兴趣远大于做火器的兴趣(今天不争这个,要争改天)。
近来有些同学认为:中国发明的是黑火药,和用于军事的黄火药不一样的(执此论点的今天是泉山哥哥,但以前胡汉四也说过,估计其他人也有过)。这个说法是错误的!“黄色火药”(这个说法又是错的,某些冬烘先生不懂装懂乱翻译的结果,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黄色炸药”),指的是硝化甘油质的“炸药”(在火工术语中,“炸药”、“火药”、“起爆药”、“发射药”、“推进药”是必须区分的,谬论的制造者们把这个混淆了),而且还特指诺贝尔发明的用硅藻土吸附硝化甘油制成的那种“炸药”!!诺贝尔就是因为发明这种安全使用硝化甘油的“方法”(说实话,这不算发明一种“炸药”)而成为富翁,乃至于能给大家发奖金的。
黑火药在军事上被广泛应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作为独一无二的“发射药”和“炸药”而在军工领域独领风骚,至少到日俄战争期间,黑火药仍然是俄军舰炮的发射药(大家可以参见苏联小说《对马》的相关记载,俺高中看过,还记得一点点),直到现在,被广泛使用的苏制RPG火箭弹仍然是用黑火药作为推进药,伊拉克人打下美军“黑鹰”直升机的,就是这个东东;而所谓的“黄色炸药”,由于其不够稳定,在军事上的用途是很少的(最起码我没看见有资料表明谁家的炮弹里装的是硅藻土),主要应用于修筑破路和矿山开矿——事实说明,“黄色炸药”并不比黑火药在军事上有什么优势。猛炸药不一定是好的军用炸药,后面苦味酸和梯恩梯的兴替就能说明问题。
真正将黑火药第一次挤出“炸药”行列的,是硝化棉,也就是大家高中学过的“硝基纤维”系列了。在此之前,人们试验过硝胺(就是有些鞭炮里面那种银白色的粉末,大家都都认识过它的威力了)、苦味酸(硝基苯酚,就是那种黄色染料了,工人们做久了眼睛、皮肤都要变黄)等,但是都因为不够稳定而被放弃了(不够稳定,就是说,往往没有砸到敌人头上,就在自家的仓库里、炮膛里、工厂里先“工作”了)。而含一定水分的硝化棉,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爆炸威力也强于黑火药。俄国和美国(好像是美国,苇子拎不清了)一度把含水量百分之**(十几年前读的书了,记不完整也是正常的)的硝化棉作为制式炸药。在对马海战中,俄国人的军舰上炮弹里装的是硝化棉,药室(或者大家也可以理解为“炮弹壳”、“药筒”、“发射药筒”,“炮弹头后面那个大圆筒”等等,其实一般是以药包的形式装填的,术语和非术语俺全摆这儿了,各位哥哥能明白吗?)里装填的是黑火药;日本人炮弹里装的是“下濑火药”——其实就是钝化了的染料苦味酸,药室里填的是硝化棉。所以日本人的炮弹把当地海水和俄国人都染成了黄色,后来这片海就成了“黄海”(呵呵,其实是染绿了,因为黄+蓝=绿。估计还毒死了不少鱼,因为苦味酸剧毒。活下来的俄国水兵对把他们变成“黄种人”很有意见)。硝化棉是白色的,含水量低的硝化棉呈白色粉末状(记住,不是黄的),燃烧时无烟,有时也被称为“无烟火药”。日本人的“下濑火药”也不是那么好用的,事故屡屡,因为钝化了的苦味酸本身虽然还算稳定,但是其与金属反应(酸+金属单质=H2+盐)生成的苦味酸盐却极不稳定,所以日本人不久也都改用了梯恩梯。
梯恩梯也是芳香族化合物,即三硝基甲苯,在中学的化学试验室里就可以做出来,它的爆速(解释了大家更糊涂,好在这不是军事网站,知道是数据指标就好了)八千米/秒多一点,比苦味酸小几百,但远远大于硝化棉。梯恩梯取代黄色染料苦味算的原因在于它相当稳定,到四百度都不会自燃和殉爆,而且耐冲击,不易与金属发生反应,所以直到现在也是B、C炸药的主要组成部分。梯恩梯白色偏微黄,芳香族的化合物都有点偏黄。
请大家注意区分“炸药”、“火药”、“发射药”、“推进药”、“起爆药”等等的区别,黑火药虽然退出了“猛炸药”的行列,但由于其简单的工艺和较低的爆速,作为廉价和有效的“发射药”和“推进药”有时甚至是“传导药”还在军事工业中广泛使用,黑火药对于军事的影响不但有历史意义,直到今天的伊拉克,也仍然有现实意义,对人类战争史是有产生过和正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通观“黄色火药”(不要告诉俺:但凡是“黄色”的“火药”,就是“黄色火药”,俺会鄙视你的。而且现在用的是黑索金和奥克托金为主的炸药,也都不是黄色的了。如果谁要这么扯,俺就会告诉你,“黑索金是黑色的,还是黑火药厉害”),对军事从来没有起过多大的作用,和黑火药是不可同日而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