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风称作自然的呼吸,多么恰如其分的形容!每个人无论你被盛誉为多么伟大超拔或自命不凡,可在自然这个巨大无朋有无形无影的巨人面前就如尘埃般的渺小,我们平凡之驱每天就漂浮在自然的鼻息和呼吸中。
风不干扰人的触觉,人的嗅觉在它面前也毫无作用。风来了!这是人类凭借自己的感觉,在渴盼风时对风莅临的惊喜。感觉又是多么抽象的认知。你在想着或做着一件事不会意识到它的到来,人在盼望中才会感到它的重要。“春风得意马蹄疾”,在心情凄切时不会有这种感觉。“夜深风灯敲竹韵,万叶千声皆是恨。”风加深了闺中痴女凄绝的别恨。风成了调节人情绪的一个小小的道具,主观上被安置成了某种角色。其实,风是常客,无时不在,它不会因为你的重视或忽视而存在或消亡。变换的是人的心情。悄悄的来又悄悄的走,这就是风。
人们对风最简单,最普遍的运用就是扇子。一把薄扇在手,伴人远离了烦闷的苦夏。夏天在老槐树下,在老人津津讲述中生动润泽起来。帆船是人的一项杰作,发明者在与风抗衡时大概吃了不少苦头,风是无形的,它却有着强劲的筋骨,慨叹风的力量时又突然发现顺风扬帆,借助风力,事情又变得这样简单。枝头开败的花朵在风的轻拂下飘落,风为绿叶铺平了生长的道路。叶儿最后也要由风送上归程,这个作用微乎其微却又不可或缺。自然界中许多植物繁衍以风为媒,风成就了一段段好的姻缘。如若没风,世界不知少去多少宜人的绿和惠人的果。可以说,风给了人生存的契机和希望。风在人类文明进步史上两项功绩牢不可破。一是风力发电。说起这个话题很容易让人想起冲击风车的唐诘.诃德,荷兰人准确的摸到了风的脉搏,寻找到了自然教给人类的一把钥匙,把风的力量变成推动人类前进的力量。二是风托起了飞机沉重的翅膀。多少代人梦想能像鸟一样自由自在的飞翔,如今变成了可感可触的现实,喝杯茶的工夫脚下就换了一方土,头上就换了一重天,把人从苦役般旅行中解脱出来。莫说古人,今人也当称奇。风就是这么神奇!
风景,对这个词的解释是山水、花草、建筑物及某些自然现象形成的,可供人欣赏的景象。我私自认为这个解释是片面的,它只解释了景,如果没有风,山水、花草等景观又该是多么呆板。春风里摇曳的依依垂柳,夏风中滚滚的麦浪,秋风吹扫着金黄的落叶,凛冽的冬风中挺立的青松。是风造就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给人以无穷的联想:春天的婀娜多姿,夏天丰收的喜悦,秋天金色的时光,冬天生命力的顽强——风是灵动的点睛之笔,入诗入画。面对一湖静水,平静无波是种肃穆深沉的壮美。粼粼波光,涟涟水纹又赋予了水的另一种性格,风让水以全貌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是凭栏临风,不禁心神荡漾豪情满胸。青春少女飘洒的长发,飘动的裙裾,舞在孩子手中的风车,猎动的红旗,振翅凌云的风筝——有时让你心中一动的只是瞬间的一景,风让美尽情展示。
风是有性格的。苏轼说:“好风如水。”东风徐徐,晚风猎猎,金风飒飒,展示的是风的温顺善良。对于人来说,犹如母亲温柔的手、慈爱的目光、宽厚的笑容。自然此时的心情大概不错,它俯视着一切,体察着万类霜天,将它揽在自己的臂弯里爱抚的审视。北风呼啸,霜风凄紧,阴风怒号,风又以另一种性格出现在人的面前。这种变化随季节的变化本无可厚非。可是,在人类以自我为中心,以傲慢的态度任意改造地球的行为面前,风的性格也越来越暴戾。“沙尘暴”是风新添的一种怪脾气。“万物兴歇皆自然”。和谐是种规律美,打破这种规律,摆错自己的位置,对自然采取霸气的错误观念,人就要遭受大自然愈来愈酷烈的报复。这有因果关系在其中的。风只是自然惩罚人类的一个小小的手段,还有水源紧缺,资源匮乏,气候的反复无常,物种的减少——够了,仅风,自然运用的一个小手段就让人难以承受了。人类前进的步伐迈进了二十一世纪,与我们进步的同时一些数字也在迅速增长。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涉及全国18个省、区,471个县,1.1亿人口。全国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中国荒漠化土地自西向东形成了绵延万里的风沙线。还有让人更恐惧的事实摆在了我们面前,北京西郊距京仅一百多里已有荒漠存在。“春风依旧,搓得鹅儿黄欲就”。春风不在依旧,“鹅儿黄”这娇小无辜的生命刚欲探头时就遭受着沙尘暴疯狂的洗礼。遮天蔽日,飞沙走石,春天在人们心中已大为逊色。
风给了我们快乐和幸福,也给了我们警醒和提示。
更多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走进田野,和没有经市廛沾染的自然之风携手同行,让它吹拂我的脸庞,扑打我的衣衫。这风仿佛从远古而来,带着历史的深沉底蕴,带着古中国文明的气息,我贪婪的大口呼吸。这是清纯圣洁的风啊!心情疲惫时我走进田野或爬上山巅,与绿野相视让人心游于万仞。因为有风,我觉得是天下最幸福的人了。